- 網紅經濟:揭秘網紅背后的創贏邏輯
- 韋康博
- 2345字
- 2019-08-15 10:16:11
1.以網絡紅人為主導的網紅經濟
淘寶平臺店主董小颯,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直播平臺的網紅主播。董小颯每一次上線都能夠獲得上百萬人的圍觀,依靠網絡紅人的身份,在粉絲的支持下,她的店鋪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成為三皇冠店鋪,每個月的收入達到六位數。而網紅董小颯的店鋪僅僅是一個代表。2015年6月18日,淘寶的年中大促活動中,銷量前十的女裝店中有7家為網紅店鋪,當年的“雙十一”活動銷量最高的店鋪有70%是網紅店鋪。甚至有一些網紅店鋪開業不足兩個月就能做到五鉆,部分網紅店鋪上新之時的成交額能夠達到千萬元,絲毫不亞于知名服裝品牌。
從淘寶平臺我們可以看出,網絡紅人的店鋪所存在的巨大影響力,已經使淘寶過去的營銷模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而電商網紅也只是網紅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伴隨著大批網絡紅人的出現,圍繞在網紅身邊的商業鏈條和贏利模式也開始形成,這就是“網紅經濟”。網紅經濟是一種以網絡紅人的品位和眼光為主導的經濟形式,它本身就具備了大量的粉絲、強大的話題以及資本所認可的商業變現能力。可以說,網紅經濟已經成為當前互聯網時代的一種重要經濟形式和社會現象。
移動互聯網時代,由于網紅的大量產生,網紅經濟的興起是必然的。據了解,某些高端廣告招標溝通會優質網紅的門票單張高達8000元。互聯網商業時代經濟所講求的是流量變現,網紅恰好具備這項能力,因此網紅們的商業價值居高不下也是理所當然。
2016年1月,百度公布過一個《95后生活形態調研報告》。在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1995年至1999年出生的人口大約為1億,與80后、85后相比,他們可以說是網絡的原住民。95后群體的生活基本與互聯網為伴,他們最認同當下互聯網流行的價值觀,喜歡在網絡上發表意見、分享所見所聞,注重網絡社群的娛樂和社交。根據相關專業人士介紹,以95后為代表的網民已經成為互聯網最重要的用戶,他們的存在也為網絡紅人的出現和成長提供了寬容的社會基礎。
在過去,一位明星的成長要經歷繁瑣的過程。需要成熟的團隊或者經紀公司來打造和培養,同時明星自身也需要具備音樂或者表演方面的突出才藝。此外,明星還要處理協調與電視媒體、影視公司等相關機構的關系,與之進行良好的合作。而網絡紅人則不必受這些傳統規則的約束,在網絡平臺當中,網絡紅人需要的就是敢于表現、張揚個性。一位媒體研究者指出:“說到底,網紅就是自媒體時代活躍在網絡世界的明星,他們的出現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造星機,成名的門檻降低了很多。網紅不需要他者來界定和賦予權力,他們需要面對的只有用戶,這也是互聯網對社會更深刻的平面化影響。”以具有“2016年第一網紅”之稱的papi醬為例,正是她所具備的獨特個性——節目出眾、自由率真——才使得網友對她青睞有加。《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將網紅的這種特質稱為“魅力人格體”。正是因為具有屬于自我的“魅力人格體”,網紅才能夠滿足新一代年輕人的娛樂需求。
實際上,近10年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網絡紅人的出現已經不是一種新現象。10年前,國內的網絡論壇興起,鳳姐、芙蓉姐姐等一批網紅就依靠背后策劃推手的幫助而成名。后來,微博的興起催生了大批的微博大V、微博達人。自媒體時代各類自媒體平臺開始涌現,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成為自媒體人,越來越多的網絡紅人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在他們的帶動之下,令人眼花繚亂的產業鏈衍生出來,有網紅培訓班、網紅孵化器,也有網紅營銷公司、網紅店鋪、網紅代言等。
可以確定,新一代的網絡紅人正在改變著市場上原有的經濟結構,他們將構建起一種新的重要經濟力量。在2015年年底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當中,阿里巴巴的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一直以來,我們討論過網絡經濟、粉絲經濟,但是在整個2015年的變化當中,有一個新族群,就是在淘寶平臺上產生的嶄新一族,我們稱之為‘網紅一族’。這是整個新經濟力量的體現。”
對于過去的營銷模式,一般品牌的宣傳無非依靠明星或者名人來代言,這種方式需要支付高額的簽約代言費用。如今,企業贏利下滑,明星廣告代言這筆費用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痛點,而網紅的興起,為很多企業解決了廣告宣傳費用居高不下的問題。依靠網紅宣傳,企業能節約很大成本,而且這樣的方式更能被大眾所接受,營銷效果也非常明顯,網紅代言由此也成為很多企業所喜愛的主要營銷方式。正是因為網紅經濟時代的網絡紅人所具有的巨大商業價值,所以網紅正在逐步成為新興的經濟領域的領航者。
從實質上來說,網紅經濟就是人格化營銷,即賦予產品和品牌一種價值觀、態度、格調或者一切能夠區別于其他相同產品的元素。而人格化營銷的主體就是網絡紅人。網紅經濟的模式是基于信任和依賴而產生的交易模式,具備網紅屬性的人,同時具備了品牌的人格化屬性。而內容產業是網紅經濟的本質,網絡紅人依靠內容來吸引用戶,他們的個人品牌對用戶的吸引力已經足夠強大。過去,消費者獲知品牌的渠道是廣告,而在網紅的時代,消費者獲知品牌可以通過網紅的口口相傳。人們已經習慣于從網絡紅人那里獲得信息和產品,那么網紅經濟就可以對產品或品牌迅速傳播裂變。
不過,雖然網紅經濟是以網紅為主導,但并不是任何網紅都能夠獲取巨大的經濟效益。當前,某些網紅公司或者個人依靠無底線炒作或者發布影響社會基本價值體系的內容而出名,使得社會大眾對網紅這一群體產生很多質疑。根據最近的中國青年報調查,對于網紅的印象,有79.9%的受訪者認為“網紅”就是為了出名的年輕人;43.8%的受訪者認為網紅是用整容欺騙網友;40.5%的受訪者覺得網紅是搞粉絲營銷、賣低劣品的淘寶賣家。調查結果或許不乏傲慢與偏見,但網紅的形象的確不容樂觀,也不足以支撐網紅經濟的健康和長遠發展。正如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所說:“雖然網紅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但過度無聊或因違背道德而‘走紅’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受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抵制,從而鮮有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