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戰略思維:傳統企業O2O改造與落地
- 張文
- 1389字
- 2019-08-13 11:30:20
序言
2015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將“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且提出“發展物流快遞,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此報告一出,很多O2O企業、創業者找到了新的發展思路以及“互聯網+”落地的突破口,即線上線下互動的O2O。這讓剛剛冷卻的O2O再度走火。
《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而O2O這種形式能把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現代制造業、互聯網金融等水乳相融起來,于是O2O被視為“互聯網+”落地的一種方式,并得到了很多行業的積極實踐。其實,在“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前,很多行業就一直在探索、實踐“互聯網+”落地的方式。
O2O就是“互聯網+”落地的一種方式。比如,“線下集市+互聯網”,成了淘寶;“線下百貨+互聯網”,成了京東;“線下出行+互聯網”,成了滴滴;“線下餐飲+互聯網”,成了大眾點評、美團,等等。顯而易見,這些行業采用的是線上線下相融合的O2O形式,并大幅提升了行業的效率。由此可見,O2O是“互聯網+”落地的一種有效方式。
然而,企業轉型O2O并非易事,很多O2O企業經歷了燒錢大戰、補貼大戰,依然無法獲利。隨著O2O的泡沫逐漸破滅,O2O正遭遇著資本寒冬的襲擊,成批的O2O企業倒下,一些有實力的O2O企業也禁不住資本寒流的沖擊,開始抱團取暖,期望解決資金缺口。在這樣的背景下,O2O業界又產生了一起轟動互聯網界的合并事件,即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
2015年10月8日,美團與大眾點評宣布合并,這是繼58同城與趕集、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攜程與藝龍之后,今年互聯網行業發生的第4樁合并案。美團經歷了4次快速密集的融資燒錢,但距離獲利依然很遙遠,資本市場難免對其失去信心,隨之而來的是美團資金枯竭。為了應對資本寒流,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成立了新公司,合并之后的美團和大眾點評將成為國內最大的O2O平臺。
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之舉,不僅震驚業界,而且改變了O2O的格局,一下子把阿里巴巴投資的口碑網和百度投資的百度糯米甩得遠遠的。縱觀大的O2O企業的發展,莫不是拼融資能力。無論是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還是滴滴和快的合并,都是為了提高新公司的估值,提高新的O2O企業的融資能力。然而,O2O企業經歷了燒錢大戰之后,終究要回歸到產品本身和服務上,這樣才能離盈利越來越近。于是,原來針尖對麥芒的O2O企業握手言和,共同提升用戶體驗,為自己的企業爭取最大的發展機會。
“互聯網+”戰略的提出,讓O2O著實火了一把,但是O2O的關鍵字并不是“互聯網+”,而是重視服務和體驗,代表者是小米。把硬件變為服務,把功能變成體驗,從而打造出了極致的用戶體驗,快速成為了傳統手機行業的后起之秀、中國第一大手機品牌。
O2O是“互聯網+”有效落地的一種思路,是“互聯網+”戰略落地的解決方案,是“互聯網+”的突破口。“互聯網+”是戰略層面的,O2O則是實踐層面的。可以說,“互聯網+”戰略落地離不開O2O, O2O是“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的利器。
企業想借助O2O這把利器實現“互聯網+”戰略落地,就需要全面了解O2O,參透O2O模式,掌握O2O的五個關鍵要素、六大思維、八大核心問題,熟悉O2O的十大業務支撐、五大技術精髓、商業設計等,并積極地實踐,方可早日使“互聯網+”戰略落地,才有可能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