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管理:基于組織合法性的企業低碳管理模式構建
- 王丹丹
- 1532字
- 2019-08-15 11:10:52
前言
在全球氣候迅速變暖的趨勢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2012年年底,《京都議定書》第一期承諾到期后,各國紛紛開始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碳減排目標,低碳發展的路徑也將逐步從宏觀治理向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過渡。
目前,低碳經濟的發展正處在政府制定強制性減排指標推動、企業探索性行動的階段,由于沒有成熟的低碳管理模式可以借鑒,企業“漂綠”現象時有產生,低碳管理實踐陷入迷局和困境。
企業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主體,其節能環保等行為屬于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的范疇,因此兩者的利益導向和關注點是存在悖論的。盡管有些學者試圖用“經濟外部性理論”及“生態學理論”對企業低碳管理進行一系列的解釋,但較多集中于宏觀方面,并未針對企業自身并從管理角度來研究企業低碳管理行為。因此,如何在企業與環境的互動中構建企業低碳管理模式,使企業在環境保護、低碳發展的要求下找到一個可操作的管理框架,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本書探討的主題。
作為新制度學派的核心內容和最重要的行動邏輯,組織合法性強調,僅當一家企業的行為在某一社會結構的標準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內是合意的、正當的、合適的時候,企業才能得到社會承認,獲得存在價值;而對于忽視制度環境中的結構要素(規則、規范、信念和習俗等),不能就其活動向人們提供合法性解釋的企業,則會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直至消亡。
基于組織合法性的企業低碳管理研究,無疑補充了目前用理論解釋企業低碳管理行為研究的不足,并為解決企業低碳行為與經濟績效之間的悖論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此,本書主要展開了以下幾項研究探討工作。
(1)對組織合法性的概念及構成維度進行界定,為企業低碳管理的合法性構建奠定理論基礎;對組織合法性的脈絡進行梳理,針對其在低碳管理領域研究的不足之處,明晰本書的定位。
(2)從企業的外部適應及內部整合兩個方面揭示基于組織合法性的企業低碳管理模式構建過程。
(3)通過關鍵詞詞頻統計法及縱向案例分析來驗證概念模式及相關命題。
(4)依據組織合法性的擴散方式及模仿機制,提出我國企業低碳管理合法性模仿的可行性。
(5)以天津制造企業為現實案例,通過對其低碳管理現狀的分析,探索企業低碳管理合法性的實現路徑。
通過上述研究探討工作,本書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
(1)基于組織合法性的企業低碳管理模式構建是企業進行外部適應及內部整合的低碳管理過程。
(2)場域層面的企業低碳管理模式是依“合法性意識—規制合法性—規范合法性—認知合法性”這一次序形成的。
(3)企業內部的低碳管理模式是依“低碳意識—評級系統—產品服務化—低碳管理慣例”這一次序構建的。
(4)認知合法性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合法性,而目前的企業低碳管理是否真正達到了與外界環境保護信念及價值觀的親和狀態還需進一步的驗證。
(5)低碳管理慣例是低碳管理的合法性持續存在的自我激活過程,其最終形成需經由低碳認知圖示、低碳行動框架、低碳生產流程、低碳產品設計等的長期過程。
(6)基于組織合法性的企業低碳管理模式是一種新的商業運營模式,這便為有效解決企業經濟績效與低碳管理之間的悖論提供了新的思路。
(7)標桿模仿是組織合法性擴散及我國企業低碳管理合法性實現的有效形式。
本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于組織合法性的企業低碳管理案例分析,豐富了以理論解釋企業低碳行為的研究。
(2)所構建的企業低碳管理模式有利于為處于探索階段的企業低碳管理提供方法論。
(3)論證了企業如何通過低碳管理的合法性來降低成本、提升市場占有率,從而獲得可觀的收益及長期持久的優勢,為有效解決企業經濟績效與低碳管理之間的悖論提供了新的思路。
(4)基于對模仿機制所帶來的組織同形的研究,為我國企業低碳管理合法性的實現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王丹丹
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