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學中的人生境界
1.內不為煩惱所惑,外不被環境所擾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只要不是影響基本的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
——周國平
《莊子》有云:“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币簿褪钦f,一個人要做到在所有的人都贊譽自己時,不會因為別人的稱贊而改變自己處事的方式方法,卻越發努力地去做事;同樣,就算所有的人都反對你、都為難你,也不要因為這樣而郁郁寡歡、沮喪難過。要清楚地劃定自身與其他外物的區別,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內心與外在煩擾是分開的。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面臨太多得失、太多變故、太多突如其來的事情。這就導致我們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總會患得患失,被一些外在的東西困擾,從而迷失自己。在別人空前浮躁、急功近利之時,身處鬧市之中,尋找內心的寧靜尤其難得。當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發生時,當欲望不能滿足時,當所處環境雜亂時,許多人內心的喧囂開始升騰,宛如平靜的海面上掀起波濤。而事實上,安寧并不只取決于外界,真正的寧靜源于內心。
在一個美麗的王國,有一位喜歡畫畫的國王。有一天,他要宮廷畫師每人畫一幅表現安靜的畫,眾畫師作畫后紛紛上交。經國王評判后,有兩幅畫入選,一幅畫的是安靜的田園鄉村,靜謐祥和;而另一幅卻反其道而行之,畫的是電閃雷鳴、風雨大作,但獨特之處是懸崖上的鳥巢里有幾只雛鳥睡得正酣。國王三思之后留下了后者,認為能夠在紛亂嘈雜的環境中安眠是一種內心的平靜。這與詩人王籍的那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恰恰是一個道理。
陶淵明在自己的詩中點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毙‰[隱于山,大隱隱于市。不愿落于俗世之中,拂袖而歸山林縱然是一種清高,但還需借助于環境的變化。唯有處于車馬喧鬧之中仍舊可以寧靜致遠,才是人生的高境界。
人生中的傷害和挫折非常多,如何來化解痛苦和煩惱呢?很多人追求外在的宣泄和輔助,事實上,最終的力量來自于內心。當人生不如意時,就把所有的煩惱都沉入心底吧,不要為那些不順心的事糾纏。只有讓它慢慢地沉淀下來,才會顯出生活的快樂和明媚。
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為遭遇挫折就妄自菲薄。當然,保持內心的獨立并不是說沒有追求,沒有關心和在乎的東西,而是說人一定要內外兼修,不為外界利益所迷惑、時而高興時而沮喪,要堅守內心的信仰和追求。每一個人的內心一直在和外在的事物相抗衡,如果外強內弱,人就可能被壓垮;如果外弱內強,人就穩住了。所謂智者不惑,其實是在考量我們內心有多少堅守。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做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無論面臨怎樣的煩惱和困苦,都堅持自己的內心追求,從而受世人景仰?孟子所說的“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古之人得志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一種大仁大義的心境,是一種不因個人寵辱得失而影響自己心緒的修為。
如果你總是對自己的處境心懷不滿,自怨自艾,受困于外界的干擾,不能堅持內心的獨立,那么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另外,在追求人生目標時,我們還要考慮外在的種種因素,有時候,外界的壓力和侵擾足以使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心產生懷疑,這就要求我們擁有強大的內心,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不要被外界干擾。
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并不是由物質條件所決定的;一個人走的道路,也不是由客觀環境所決定。內心強大而獨立的人能夠無視外界的紛擾,將自身的牽絆擺脫,不浮躁、不盲從、不消沉,一切都由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