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心就會開心 舍得方能獲得
- 鄭一
- 1531字
- 2019-01-05 07:32:24
精彩的人生是奉獻和付出
我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斷地向他人、向社會索取,我們索取的不僅有父母的愛、老師的教誨,還有戀人的真情、朋友的幫助等,但我們又何嘗反省過自己呢?長期以來,你是否發現,你周圍的知心朋友越來越少?你的戀人也因為你的自私而離你而去?你的同事甚至不愿意與你共事?其實,這都是因為你不想付出、只愿索取。哲人曾說過:“精彩的人生是奉獻和付出的人生,只有乞丐才會去不斷地索取。”的確,世間絕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也絕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一個人付出的多少,決定了他成就的大小。
劉備急需有才能的人,在荊州時,聽楊庶說:“在偏遠的山上,有一位圣人,姓諸葛,名亮,你去見見他吧。你必須親自相見,才能打動先生”,劉備就去找諸葛亮,請他出山。
不巧的是,這天,諸葛亮出門去了,劉備只好失望而歸。
過了幾天,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冒著風雪又去了,不巧的是,諸葛亮又去遠游了。急性子的張飛不高興了,嚷嚷著要回去,此次,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勸說,也許諸葛亮并沒有人們說的治理天下的本事,只不過是故弄玄虛而已。張飛建議,要是諸葛亮再不見,就用繩索把他捆了綁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拜訪諸葛亮。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臺階下等候。
張飛見了,很生氣,想發火,但控制住了。諸葛亮醒來,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出山,就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劉備三顧茅廬,為什么最終能打動諸葛亮?就是因為他付出了真心,于是諸葛亮傾盡自己的智慧幫助劉備打江山。這也就是劉備能在群雄紛出的亂世中立足并最終建立蜀漢政權,與曹操、孫權并足的原因。
當然,為他人真心付出,不僅需要我們用“三寸不爛”之舌去說動聽的話,還應該付諸行動,動聽的語言固然可以愉悅人的耳朵,可是卻不能打動一個人的心,只有給別人真正的實惠,才能和別人深交。因此,生活中,與人交往,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困難,然后給予幫助,主動付出是建立友誼的開始。這樣,你的人際關系自然會好起來,你的生活圈子里有許多你曾幫助過的人,你還擔心自己不會成功嗎?
韓信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那時候,為了生存,他就去淮水邊上釣魚,以換取幾個錢買食物。但若釣不到,那就只能餓肚子。
當時,在淮水邊上,有個經常來漂洗絲絮的大娘。當她看到餓得奄奄一息的韓信時,她就將自己的飯菜分給韓信吃,韓信很感動,他告訴老大娘,日后他一定加倍報答。但沒想到老大娘卻很生氣地說:“我是看你可憐才送飯給你吃,哪圖什么報答!”
后來,韓信成為漢高祖劉邦的得力干將,為漢高祖得天下立下赫赫戰功,與張良、蕭何合稱“漢興三杰”。楚地本是韓信的故鄉,他有恩報恩;設法找到了當年那位老大娘,對她謝了又謝,送給她一千金作為報答。
漂母當初出于慈悲心,將自己的飯分給韓信吃,卻得到了發達后的韓信的重金酬謝。這就是“一飯之恩”的故事,告知人們要知恩圖報,但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講,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報答”,首先要“付出”,尤其是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此時,你若伸出援手,他日等對方沖出困境時,必定會對你感恩戴德。如果對別人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小心吝嗇,怕招惹麻煩,交往很可能因此而終止。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我,但同時,我們的身邊,還有朋友,還有共事者,我們不可能脫離集體而存在,為此,我們在向社會、他人索取的同時,也要學會奉獻、懂得感恩!身為未來社會的接班人,我們要明白,有時候,真正的成功,并不是財富的集聚,而是精神世界的富足。懂得付出,懂得為他人和社會犧牲一點個人利益,必定會得道多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