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提問能力——你質疑過世界嗎

為什么以色列建國才60多年,就拿了12座諾貝爾獎,其中10位是過去20年內誕生的;而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是猶太人。為什么?因為猶太人喜歡提問和創新,并將點子付諸實施,從家庭到學校皆如此。

不斷叩問是探索真理的第一步

桑塔耶納曾說:“在一切事件中,獲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真理永遠都是和謬誤、虛偽、迷亂對立的,真理更多地來自于善于提問。

2013年5月15日,在北京大學的講壇上,諾貝爾獲獎得主一科學家楊振寧和作家莫言展開了一次“科學與文學的對話”。莫言這樣說:“科學和文學雖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從本質上講都是探尋真理和秩序,洞察宇宙和人心的奧秘。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與科學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尋真理。”實際上,每一種存在,都因為真理才變得有價值有意義,科學是這樣,文學也是這樣,哲學更是這樣。每一種人生,實際上也都是沿著這些學科鋪設的道路,摸索前進,向著真理慢慢靠近的。

1878年9月,愛迪生決定向電力照明這個堡壘發起進攻。他翻閱了大量的有關電力照明的書籍,決定制造出價格便宜,經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電燈。剛開始他從白熱燈著手試驗,他把一小截耐熱的材料裝在玻璃泡里,當電流把它燒到白熱化的程度時,便由熱而發光。于是,他想到了炭,就把一小截炭絲裝進了玻璃泡里,但剛一通電炭絲馬上就斷裂了。

愛迪生拿起斷成兩段的炭絲,看看玻璃泡,自問:“這是什么原因呢?”過了很久,他才忽然想起:噢,也許是因為這里面有空氣,空氣中的氧又幫助炭絲燃燒,致使它馬上斷掉!于是,愛迪生用自己手制的抽氣機,盡量把玻璃泡里的空氣抽掉,一通電,果然沒有馬上熄滅,不過短短8分鐘之后,燈還是滅了。

盡管這樣,愛迪生發現:真空狀態對白熱燈非常重要,關鍵是炭絲,問題的癥結就在這里。那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耐熱材料才好呢?白金?愛迪生和助手們用白金試了很多次,但這種熔點較高的白金,盡管使電燈發光時間延長了很久,不過不時要自動熄滅再自動發光,效果依然不理想。面對這樣的結果,愛迪生并不氣餒,繼續著自己的工作,他先后試用了鋇、鈦等各種稀有金屬,然而效果還是不理想。

以后的這段時間里,愛迪生對前面的實驗工作作了一個總結,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種耐熱材料全部寫下來,差不多有1600多種。然后,他與助手們將1600多種耐熱材料分門別類地開始試驗,不過試來試去,還是白金最合適。他又改變了抽氣方法,讓玻璃泡內的真空程度更高,這時燈的壽命已經可以延長到2小時。不過,這種白金材料制成的燈,價格太昂貴了,誰會愿意買呢?

一個冬天,愛迪生偶然看到自己圍巾上的棉紗,對,棉紗的纖維比木材的好用,能不能用這種材料呢?他趕緊從圍巾上扯下一根棉紗,在爐火上烤了很長時間,最后棉紗變成了焦焦的炭,他再小心地將這根炭絲裝進玻璃泡里,一試驗,效果果然很好。愛迪生十分高興,接著制造了許多棉紗做成的炭絲,連續進行了多次試驗,燈泡的壽命一下子延長到13小時,后來甚至達到了45小時。

這個消息傳開了,轟動了整個世界,人們意識到點煤氣燈照明即將成為歷史,未來將是電光的時代,大家紛紛向愛迪生祝賀,但愛迪生卻絲毫沒感到高興,他搖頭說道:“不行,還得找其他材料。”助手吃驚地問道:“怎么,亮了45個小時還不行?”愛迪生回答說:“不行,我希望它能亮1000個小時,最好是16000個小時。”

那什么樣的材料才是最合適的呢?愛迪生根據棉紗的性質,決定從植物纖維方面去尋找新的材料。通過多次選擇,愛迪生選擇了竹這種植物,把炭化了的竹絲裝進玻璃泡,通電之后,這種竹絲燈泡竟然連續不斷地亮了1200小時。助手們又來祝賀,可愛迪生認真地說:“世界各地有許多竹子,其結構不盡相同,我們應該認真挑選一下。”助手們被愛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所感動,紛紛自告奮勇地去各地考察,經過長時間的比較,他們最后選擇了日本生產的一種竹子。通過開設電廠,架設電線,過了不久,美國人便用上了這種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的竹絲燈泡。

后來,到了1906年,愛迪生改用了鎢絲代替竹絲,使得燈泡的質量又得到了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當人們點亮電燈的時候,都會想到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是他給黑暗的世界帶來無盡的光明。

真理就是這樣誕生的。愛迪生尋找竹絲的過程其實就是追尋真理的過程,他那不斷叩問、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實際上,真理的誕生并不僅僅是指發現前人已經發現的真理,發現真理還包括了解真理和創新真理,前人提出過的真理,肯定是已經經過實踐檢驗過的。

那么,我們該如何發現真理呢?

1.了解過去的真理

假如不了解過去的真理,自己得出了一個結論就高興地宣布發現了一個真理,那就貽笑大方了。這就好像科學發明一樣,要想知道自己的發明是不是新的,那就需要了解過去在這個方面發明的情況,必要時進行查詢。這種查詢就是為了了解自己發現的是否真的是真理。

2.掌握過去真理的內容

我們需要了解前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第一個問題的延續。第一個問題是說要從項目上,大的范圍內了解前人提出的真理,這個問題是說心里要對這個真理究竟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十分清楚。

3.有理性思維

老子曰:“智慧出,有大偽。”意思是,當一種被認為是真理的思想推出的時候,必須要進行獨立的思考,想一想這個真理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真理都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邁向的,只能是更加接近絕對真理的相對真理,而不可能是最終的絕對真理。

啟示

莫言說:“文學創作的是妙語,就是靈感,文學發展最根本的動力是人類追求光明的本性,是人類認識自我、表現自我的愿望。”真理的誕生,是人類不斷探索、不斷叩問的結果。所以,請不要停止提問。

問題誕生創意,從而改變世界

每一個人都需要鍛煉自己的頭腦,擴展自己的眼光和思維。因為這是一個腦力制勝的年代。誰的問題更高明,更有效,誰就更容易提升自己的價值,獲得財富的垂青。年輕人不應拜金,但對財富的追求,對財富的渴望,卻不可消弱。這不僅僅是為了改善生活的需求,更是激發大腦潛能,調動大腦思維最原始的動力。很多時候,一個好問題,費力不多,卻擁有點石成金的力量。一個人,只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才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靈活的頭腦和卓越的思維就能為我們提供這種本領;深入地洞察每一個對象,就能在有限的空間,成就一番可觀的事業。

因出產夏普牌電視機聞名的早川電機公司董事長早川德次,很小的時候雙親就去世了,他在小學二年級時,就去一家首飾加工店當童工。盡管如此,早川并沒有自暴自棄,小時候早川就想:“在這世界上沒有疼愛我的雙親,也沒有關心我的長輩,我的處境比任何人都悲慘,但只要我努力生活,就不會輸給別人。”

他進首飾加工店之后,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照顧小孩、燒飯、洗衣服以及搬運笨重的東西。這樣年復一年過了4個春秋,有一次他鼓起勇氣對老板說:“老板,請您教我一些做首飾的手藝好嗎?”老板不但沒答應,反而大罵道:“小孩子,你能干什么呢?你喜歡學的話,自己去學好了!”

早川想,好的,不靠別人,要親自去學,親自思考,親自去做。以后老板叫他幫忙工作時,他盡量用眼睛看,用心學,就這樣,他的一切有關工作上的學識和技能,全部是靠自己偷偷學來的。

他的刻苦與努力終于沒有白費,這使他后來成為耳聰目明又富于創意的人。他18歲就發明了褲帶用的金屬夾子,22歲時發明了自動筆。他有了發明后,老板便資助他開了一家小工廠,生產自動筆。這種自動筆很受大眾喜愛,風行一時。世界沒有給他任何東西,但他卻給世界很多。30歲時,他賺到了1000萬日元。之后,他就把目標轉向收音機界,成立了平川電機公司。

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當你把這種能力轉變為創意時,你的生活現狀也許就會發生質的改變。商人說,創意無法標價,它實施后所創造的價值卻是實實在在的。卡內基說,年輕人在剛剛步入社會時,一般很難立即擁有發財致富的機遇,這也符合踏實肯干、付出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也許我們此時實力不足,但如果能用好創意,常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心理學家稱,每個人都容易羨慕別人,因為在比較中,你總會發現比你優秀的人。很多人不禁感嘆,自己何時能趕上別人,能買房買車,能一夜暴富?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著有《思考致富》一書,在書中,他提出是“思考”致富,而不是“努力工作”致富。希爾強調,最努力工作的人最終絕不會富有。如果你想變富,你需要“思考”,獨立思考而不是盲從他人。對于多數人來說,把問題和金錢聯系在一起,就是創意。

日本的“電子之父”松下幸之助,是一位富有智慧、善于洞察未來的成功人物,每當人們問及他成功的秘訣時,他總是淡淡一笑,說:“靠的是比別人稍微走得快了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恢復了新的和平。遭受戰爭創傷的人民,在新的和平環境里又重新燃起生活和工作的熱情。睿智的松下幸之助又“超前”地看到“新文明”將帶來世界性的“家電熱”。對于“松下電器”,這既是一次發展壯大的難得機會,又是一次艱巨而嚴峻的挑戰。松下幸之助正是憑借著“稍微走得快了一點”,大刀闊斧地進行機構調整和技術改革,從而使“松下電器”在新的挑戰和機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訪問美國和西歐時發現:歐美強大的生產能力主要基于民主的體制和現代的科技,盡管日本在上述方面還相當落后,然而這一趨勢將是歷史的必然。松下幸之助正是超前把握住了這一趨勢,在日本產業界率先進行了民主體制改革。政治上給予產業充分的自主權,建立了合理的勞資體制和勞資關系;經濟上他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資制,使職工工資超過歐洲,接近美國水平,并建立了必要的職工退休金,使員工的物質利益得到充分滿足;勞動制度上實現每周五天工作日,這在當時的日本還是第一家。

對于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松下幸之助是這樣解釋的:這一改革并非單純為了增加一天休息,而是為了進一步促進產品的質量,以好的工作成就產生愉快的假日;愉快的假日情緒會催生更出色的工作效率。只有這樣,生產才能突飛猛進,效益才能日新月異。

創意人人都有,但它更青睞于細心觀察生活并隨之跟進的人。創意是改變生活的加速器,它可以不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產品,而是一種另辟蹊徑的思維方式。思路決定財富并不是一句空話,處于困境中的人,如果有心要撬動財富的世界,改變自己的人生歷程,只要頭腦靈活,思維敏銳,創意就是你手中最有力的一根杠桿,它可以影響你的人生的成就和財富的流向。

啟示

創意不是高深的科學技術,它的起源常常是有心人的積極提問,不需要經過嚴謹的學術訓練和精密的理論論證。對于創意,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與之親密接觸,我們在自己實力不足的時候,如果能用好創意,常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問就是推陳出新的能力

陳舊的思想就好像負能量一樣會拖垮我們前進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要敢于提問。當我們想要再向前走一步的時候,那些陳舊的思想就開始做出阻礙的動作了。事實上,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如果你總是在別人用過的套路中打轉,那只會束縛自己的思維,這時你應該做的,就是跳出條條框框,別被固有的思想禁錮住。當經驗在大腦里越積越多,甚至形成一種思維定式的時候,人們總習慣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和思維模式來評判事物,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思想僵化”。

通常情況下,在機遇面前,一個人的心理越是趨于保守,他就越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境,他很難去做好任何事情。時代總是向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生活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如果你不愿意創新自己的思想,總有一天,你將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世界摩托車銷量中,每4輛就有1輛是“本田”產品,從這個數字里可以看出“本田”的銷售網是何等之大。但是,你知道嗎?如此龐大的銷售網卻是從日本的自行車零售商店開始起步的。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本田宗一郎弄到500個日本軍用的電動小引擎。他將這些小巧的引擎安到了自行車上,結果這種改裝的自行車非常暢銷,500輛很快就售完了。本田由此發現了摩托車的潛在市場,成立了“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決定開創摩托車事業。

一批批可以裝在自行車上的“克泊”牌引擎生產出來了。可是,光靠當地的市場是消化不了的,本田宗一郎面臨著如何將產品推銷出去的問題。本田找到了新的合伙人,他叫藤澤武夫,是一位對銷售業務自有一套的小承包商。

當本田與藤澤商量如何建立全國性的銷售網時,藤澤建議說:“全日本現在約有200家摩托車經銷店,他們都是我們這樣的小制造商拼命巴結的對象,一向心高氣傲。如果我們要插入其中,就得損失大部分的利益。”

“但同時,你不要忘記,全國還有55000家自行車零售商店。”藤澤接著說:“如果他們為我們經銷‘克泊’,對他們來說,既擴大了業務的范圍,增加了獲利渠道,同時又有刺激自行車銷售的好處,加上我們適當地讓利,這塊肥肉他們會吃的!”

本田一聽,覺得是條妙計,便請藤澤立即去辦。于是,一封封信函仿佛雪片般地飛向遍布全日本的自行車零售商店。信中除了詳盡介紹了“克伯”弓丨擎的性能功效,還表示該引擎零售價25英鎊,回扣7英鎊給這些零售商。

兩星期后,13000家自行車商店作出了積極的反應,藤澤就這樣巧妙地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建立了獨特的銷售網,本田產品從此開始進軍全日本。

我們千萬不要被固有思想的條條框框套住,而應逆向思考,開拓思維,從而巧妙地解決難題。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有思想、有思維活動,但是,思想也是需要不斷更新的,有了好的思維,我們才能創造出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否則,總是被固有的陳舊的思想束縛,只會一事無成。

提問能力其實就是推陳出新的能力。有人說:“財富是問出來的。”其實,一個人要想成功,不僅僅要養成思考的好習慣,還需要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思想。開闊思路,拓展思維,這樣,你才能更大限度地獲取有益的信息,從而使自己獲得輝煌的成就。對于那些敢于沖破固有思想的人來說,他們永遠不會跟隨眾人的思維模式,而是會找到一個獨辟蹊徑的解決辦法,那是他們身上的一種特質。

匈牙利在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圓珠筆,由于它易于書寫和便于攜帶,所以一經問世便風行全球。可好景不長,這種圓珠筆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漏油的毛病,以至于弄臟紙張及衣袋。

對此,圓珠筆發明者及很多研究圓珠筆的人對于漏油問題都反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毛病出在筆珠上,書寫時由于筆珠受到磨損,墨油就跟隨磨損部位漏出來。他們一直將注意力停留在對筆珠的研究上,拼命提高筆珠的耐磨性。當他們把筆珠的耐磨性改善后,筆珠與筆桿接觸的耐磨問題冒出來了。

而日本人中田藤三郎卻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在他看來,圓珠筆是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商品,假如能改進它的漏油問題,將會獲得比那圓珠筆的發明者更多的財富。他仔細分析了圓珠筆的結構及出毛病的原因,也總結了許多人對改進漏油問題的失敗經驗,最后,他采取逆向思維,獲得了防止圓珠筆漏油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簡單:通過反復試驗,統計當圓珠筆寫到多少字后就漏油,在掌握這個數量的基礎上,他著手把筆芯的裝油量減少,減少到圓珠筆的磨損出現在開始漏油之后,當芯子中的筆油用完,就再也無油可漏了。筆芯的油用完了,可換支筆芯,圓珠筆可繼續使用。

在解決圓珠筆漏油的問題時,中田藤三郎并沒有被固有思想的條條框框套住,而是采用逆向思想,開拓思維,因而巧妙地解決了難題。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有問題、有思想、有思維活動。但是,思想也是需要推陳出新、不斷更新的。否則,總是被固有的陳舊思想束縛,只會一事無成。

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當我們過慣了熟悉的生活,就害怕會被改變。但是,許多災難、橫禍是無法阻擋的,唯有改變我們的思想,以及戰勝我們內心的膽怯。不要去在乎自己失去了什么,哪怕是工作、房子、信用卡,無論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巨變,我們都可以從頭開始,過好自己的人生,甚至,你也可能會重新登上新的高度。

啟示

新思想是突破思維定式的有效武器無論是在提問的開始,還是在其他某個環節上,當我們的思考活動遭遇了障礙,陷入了某種困境,難以再繼續下去的時候,你就需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被固有思想束縛住了,自己是否被某種思維定式捆住了手腳?

成功始于善提問

在溝通過程中,為了有效地促進交流的順利進行,必須經過提問和回答這一環節。那么,適當地提問以及靈活地回答對方問題,這就是說話之道了。溝通是兩個人的互動,也就是彼此交換想法和意見,共同體驗談話帶來的愉悅感。但是,如何恰到好處地提問?如何巧妙而又靈活地回答對方的問題?這卻是大多數人都擔心的問題。因為一旦提問不當、回答出錯,就有可能導致整個談話的失敗。不過,面對這樣的難題,我們應該首先問自己:你善于提問嗎?

有一天,王太太走出家門,拎著籃子去樓下的菜市場買水果。她先來到第一個小販的水果攤前問道:“這李子怎么樣?好吃嗎?”小販回答說:“我的李子又大又甜,特別好吃。”聽了小販的話,王太太搖搖頭,離開了。

王太太又向另外一個小販走去,問道:“你的李子甜嗎?好吃嗎?”小販熱情地招呼:“我這里是李子專賣,各種各樣的李子都有,您要什么樣的李子?”王太太回答說:“我想買酸一點兒的。”小販眉開眼笑:“那您可算來對地兒了,我這籃子的李子酸得咬一口就流口水,你打算買多少呢?”王太太回答說:“來一斤吧!”愉快地交易之后,王太太離開李子攤,繼續在菜市場里逛。

不一會兒,王太太又看到一個小販的攤子上也有李子,而且又大又圓十分搶眼。于是,王太太便問這水果攤上的老板:“你這李子多少錢一斤?”老板禮貌地提問:“您好,您問哪種李子?”王太太回答說:“我要酸一點兒的。”小販不解地問:“別人挑李子都是選擇又大又甜的,您為什么要酸的李子呢?”王太太回答說:“我兒媳要生孩子了,想吃酸的。”小販馬上夸道:“老太太,您對兒媳婦真是關心,她想吃酸的,說明她一定能給您生個大胖孫子,你打算買多少呢?”王太太被小販說得眉開眼笑,便說道:“給我來一斤吧。”小販一邊稱李子一邊繼續問:“您老知道孕婦最需要什么營養嗎?”王太太老實回答:“不知道。”小販回答說:“其實,孕婦特別需要補充維生素,您知道哪種水果含維生素最多嗎?”王太太回答說:“不清楚。”小販熱心介紹:“獼猴桃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適合孕婦。您老給兒媳婦天天吃狒猴桃,她一高興了,說不定能給您生一對雙胞胎。”王太太一聽樂了,回答說:“是嗎?好啊,我就再來一斤獼猴桃。”小販開始給王太太稱獼猴桃,嘴里又開始說:“您人真好,誰攤上您這樣好的婆婆,一定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我每天都在這擺攤,水果都是當天從批發市場新鮮批發來的,您兒媳婦要是覺得好吃,下次您再來,我給您留最新鮮的水果。”王太太被小販說得非常高興,拿了水果邊付賬邊答應:“行嘞。”

在上面這個案例中,為什么三個小販的銷售效果不一樣呢?在溝通中,怎么樣才能讓別人說得更多呢?秘訣就是提問。然而,善于提問并非如想象中那么簡單,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竟然問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問題來,這樣不僅使當事人難堪,也令自己貽笑大方。

某主持人在主持奧運節目時,曾提出很多讓人吃驚的問題。比如,他問冠軍的父親:“平時他喜歡吃什么?”冠軍父親回答說:“青菜。”主持人繼續問:“他不愛吃肉嗎?”老實巴交的父親回答:“家里窮,吃不起。”主持人又問:“那他最喜歡吃什么?”父親回答說:“紅燒肉。”主持人問:“為什么?”……

聽了這樣的提問,你會有什么感覺呢?是不是想馬上呵止他?假如說這上面的案例還可以當作一個笑話,那有時候不恰當的提問簡直令當事人無法接受。比如,譚宗亮在獲得奧運會銅牌之后,采訪他的記者第一句話竟然是:你奮斗了二十多年,參加了四屆奧運會,而只獲得一枚銅牌,你覺得你有愧對祖國嗎?這樣的提問該是多么失敗,這樣的提問非但無法從當事人那里獲知有價值的信息,反而會令人生厭。

那么,如何做到善于提問呢?

1.讓對方有話可說

一位電視記者采訪一位美籍華裔運動員,由于其母親是上海人,所以,這位記者連續發問:“你母親是上海人嗎?”“你這次要去上海吧?”“準備在上海會見你的親戚嗎?”對于這些提問,運動員只能一次次重復地回答“是”。我們應該設計一個好的提問,讓他可以介紹自己受親戚接待的情況并說說上海之行的感受。

2.順勢而變

1979年,上海市友好代表團訪日,當時日本大阪政府競選結束,岸昌先生被選為知事。在會見代表團前半個小時,日本記者訪問岸昌,這時一個記者問:你為什么急于會見中國代表團?你對新任知事有什么感想?對此,岸昌笑而不答。這時記者所需要采用的智慧提問是順勢而變,努力打破僵局。

3.旁敲側擊

通過提問借以觀察對方的反應和態度,從中窺探出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而在某些情境中,對方不回答本身也就是最好的回答。

啟示

哲學家說:“聰明的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可以說,提問是溝通過程中最尖銳的利器。提問,可以幫助你了解更多對方的信息,使你所掌握的情況遠比對方知道你的情況還要多,這樣你自然就把握住了先機。

如何通過提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許多拜訪過羅斯福的人,都會對其廣博的知識感到驚奇。而且,在他身上有個特點,那就是喜歡提問,且和誰都有共同話題。不管是紐約政客,還是一位外交家,羅斯福都能有效提問,知道與他談論些什么。有人問羅斯福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他回答:“我每接見一位來訪者,都會在這之前的一個晚上閱讀有關這位客人所特別感興趣的東西,以便找到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比如,在餐館里點菜時,問服務員:“今天的龍蝦好不好?”這確實是一句沒必要問的廢話,因為服務員聽了一定會說好,除非你是那里的常客。但是,假如你換一句問法:“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鮮?”那就會不同的效果,你應該可以吃到真正的海鮮,因為這兩句話會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前面一個問題只有好或不好兩個答案,服務員為了顧全店里的招牌,肯定不會說不好,況且好與不好也沒有固定的標準。而后面一個問題卻定義廣泛,回答甚至可以是:“今天沒有什么好的海鮮,不過今天的烤鴨又肥又嫩,值得一嘗。”此外,服務員見有人向自己請教式提問,其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滿足,自然會將最好的海鮮推薦給你。

美國著名的柯達公司創始人伊斯曼,捐贈巨款在羅徹斯特建造一座音樂堂、一座紀念館和一座戲院。為承接這批建筑物內的坐椅的項目,許多制造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但是,找伊斯曼談生意的商人無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一無所獲。“優美座位公司”的經理亞當森也在競爭者之列,希望能夠得到這筆價值9萬美元的生意。伊斯曼的秘書卻事先申明:“我知道您急于想得到這批訂貨,但我現在可以告訴您,如果您占用了伊斯曼先生5分鐘以上的時間,您就完了。他是一個很嚴厲的大忙人,所以您進去后要快快地講。”亞當森微笑著點頭稱是。

亞當森走進辦公室,看見伊斯曼正埋頭工作,于是靜靜地站在那里仔細地打量起這間辦公室來。一會兒,伊斯曼抬起頭來,問道:“先生有何見教?”剛開始亞當森沒有談生意,而是說:“伊斯曼先生,剛才我仔細地觀察了您這間辦公室。我本人長期從事室內的木工裝修,但從來沒見過裝修得這么精致的辦公室,請問這間辦公室是您自己設計的嗎?”伊斯曼先生聽了有些開心,說道:“哎呀!您提醒我記起差不多忘記的事情。這間辦公室是我親自設計的,當初剛建好的時候,我喜歡極了。但是后來一忙,一連幾個星期我都沒有機會仔細欣賞一下這個房間。”亞當森走到墻邊,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說:“我想這是英國橡木,是不是?意大利的橡木質地不是這樣的。”“是的,”伊斯曼高興得站起身來回答說,“那是從英國進口的橡木,是我的一位專門研究室內橡木的朋友專程去英國為我訂的貨。”伊斯曼心情極好,便帶著亞當森仔細地參觀起辦公室來了,一邊參觀一邊作詳細的介紹。此時,亞當森微笑著聆聽,他看到伊斯曼談興正濃,便好奇地詢問起他的經歷。伊斯曼便向他講述了自己苦難的青少年時代的生活……亞當森由衷地贊揚他的功德心。結果,亞當森和伊斯曼談了一小時,又一小時,一直談到中午。

雖然亞當森直到告別的時候,都沒有談到生意,但最后,他不但得到了大批的訂單,而且和伊斯曼成為了好朋友。如果他剛開始就大談生意,不僅他自己即將面臨被拒絕的尷尬,也會使對方產生尷尬心理。亞當森成功的訣竅,就在于他善于通過提問挖掘出共同的話題,從伊斯曼的辦公室入手,巧妙地贊美了對方的成就,這樣使伊斯曼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滿足,最終亞當森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提問,往往是有效溝通的開始,同時也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開始。因為提問越多,我們所獲得的對方信息就越多,就越能找到與對方聊的“共同話題”,就越能走進對方的心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都對和自己有共同興趣的人有著特殊的好感。當我們通過提問獲知對方的喜好時,不妨適時地表現出來,當對方聽到你對他的興趣愛好這么感興趣,還如此了解的時候,他就會產生“同好”心理而倍感親切。

在日常社交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那些生性內向、靦腆害羞、郁郁寡歡的人,他們往往一個人躲在角落里。這時我們不妨以有效提問的方式,將對方拉入圈內。假如對方因緊張而無法融入圈子,那最好就采用反客為主的方法使其成為談話的中心。畢竟,每個人在談論自己的時候,往往會放松心情,那些內向者更是如此。

那在日常交際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提問呢?

1.選擇提問

朋友之間多用這種提問方式,同時也表明提問者并不在乎對方的選擇。比如一個剛認識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但你并不知道他的口味,那么,你不妨問:“今天吃什么?紅燒魚還是燉排骨?”

2.協商提問

如果你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就應該用商量的口吻向對方提出。比如,你需要起草一個方案時,等到你將自己的意圖說清楚之后,可以順便問一句:“你看這樣寫是否妥當?”

3.限制提問

據說,香港一般茶室侍者多會詢問客人:“要不要放雞蛋?”心理學家卻建議,侍者不要問“要不要放雞蛋”,而應該問“放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這樣一來就能夠將對方的選擇性范圍縮小。這種提問技巧目的性很強,它可以幫助提問者獲得較為理想的回答,使被問者拒絕或不接受回答的概率大大減少。

4.委婉提問

比如,男孩愛上了女孩,不過他并不清楚女孩是否同樣愛自己,但這樣的話又不好直接說。于是,男孩會委婉地提出:“我可以陪你走走嗎?”假如女孩不愿意交往,那她的拒絕也不會使雙方難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宜宾县| 漾濞| 齐河县| 孟州市| 临安市| 涪陵区| 新安县| 元朗区| 博客| 将乐县| 高邮市| 临颍县| 府谷县| 松桃| 襄汾县| 平泉县| 舒兰市| 龙口市| 区。| 邵东县| 岳阳县| 夏邑县| 南乐县| 庆城县| 永城市| 台前县| 吉隆县| 弋阳县| 安国市| 马公市| 济南市| 宜都市| 富顺县| 麻城市| 武陟县| 金昌市| 潞西市| 长治市| 察隅县|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