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系統動力與新時代企業家心智模式

我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學問都是企圖做兩件事:

第一,解釋這個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找出一個人如何在這個世界可以活出更好的一生。

我的學問不研究宗教政治,不談鬼神,不談前世來生,興趣只在于研究如何可以活得輕松滿足成功快樂。我的使命就是:傳播好學問,幸福更多人!

我認為好學問必須符合三點——“我好、你好、世界好”。光是符合第一點、第二點的“我好、你好”不能稱為一門好學問,如同我們看到的貪污腐敗等問題,很多時候都是雙贏的,但卻是不當、不可推崇的,因為它不符合“系統好、國家好、世界好”這一準則。所以,好的學問必須教會人從更高的角度,用“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看待事物。

事實上,對于一個人來說,找到幸福滿足,吸毒不就可以了嗎?吸毒的時候人的狀態是非常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可是為什么不行呢?因為對這個人來說,他的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系統,而吸毒是沒有未來的。

可見,做到“三贏”,還需考慮到系統,而我的學問——系統動力學,就是這樣產生的。

新時代企業家的心智模式,必須是與系統動力相符合,具備“三贏”意識,十分關注系統的心智模式。

不可不知的系統動力

要了解系統動力,需先了解什么是系統。

這個世界是由無數的系統構成的。系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的個體,為了共同的意義與目的聚合在一起。每個系統里面會有無數更小的系統在運作,同時,每個系統又在無數更大的系統中運作,所有的系統都用同一套法則來運作,稱為“系統動力”。

過去我們主要談論意識、潛意識或理性、感性這兩個層面,而在系統動力當中,多加了一層——系統,我把它們稱之為“三層世界”(即物質世界、心理世界、系統世界)。在第三層的系統世界里,更關注人與人、事、物之間的關系、連接與平衡,并且十分關注未來,認為人是應該不斷朝未來前進的。

企業同樣是由“人、事、物”組成的一個系統,里面有無數“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事與事、事與物、物與物……”的系統,同時又隸屬于無數個“人、事、物”的大系統。以往管理學的核心是在研究“事”,如技術、目標、流程、制度、規則等;心理學的核心是在研究“人”,如潛意識、情緒、感受等;而系統動力學,核心是研究“人、事、物”的深層次系統連接、系統平衡、系統序位、系統賦予的角色、系統的有效延續等。

試想一下,你的企業平時召開會議,焦點是否總是聚集在過去發生和當下存在的問題,而忽略未來?當談論過去和當下,就沒有時間留給未來,就沒有想過企業日后的發展延續,也就意味著沒能給系統這一層足夠的關注。

在企業管理中,與員工溝通時,你是否想過自己的身份定位?你是否總是習慣與下屬溝通時端著高高在上的“企業老板”這個身份,而同時又苦惱員工不配合工作?事實上,改變人在系統中的距離、高低、序位都可以改變關系。當站在系統層面看待問題時,很多事情會變得容易簡單。假如老板能在談話的系統中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員工的支持者與合作者,那么溝通效果將會有非常大的不同。事實上溝通的時候,你在內心里認定對方的身份是什么,決定了你對他的態度和說話行為模式,同時決定了溝通效果。很多時候,回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往往會帶來關系的改善。

如果我們只從意識、潛意識或理性、感性看問題,我們就會只把關注焦點放在單獨的個人身上。然而,人要活得輕松快樂滿足,必然是要跟其他人、事、物相聯系,相組合而成一個系統的。因此我們在看問題時,只有充分考慮系統這一層,才能看到人生的完整性。

人不能單獨存在,人必然存在于系統之中。只有從系統層面看待、分析問題,事情的意義才可能凸顯出來,而問題也變得更易呈現。當然,我們需要在理性層面上用“對或錯”的標準來防止違法、不道德的事情發生,但不能僅僅停留于“對或錯”,而需穿越對錯看效果,效果往往是由人的潛意識的感性層面決定的。最后上升至系統層面,看事情有沒有意義。這便是從系統動力看待事物的意義。

我們都活在“三層世界”

系統動力學認為,世界由三層構成,我把它稱之為“三層世界”,即物質世界、心理世界和系統世界。

三層世界內容簡表

物質世界,即人的意識、理性所反映的世界,包括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在這一層看待事物時,我們往往講道理、分對錯。很多企業家的心智模式便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他們相信管理企業得用理性。所以你會發現,當這些企業家們談論起管理時,方法、技巧、流程是一套又一套的,即使不管用、沒效果,仍然堅持。這種唯物的心智模式,簡單地認為人類對世界的數學認識和理性認識揭示了事物的本質。

事實上,我們所置身的世界,除了有我們外部感官所反映的物質世界,還有我們內部的世界,也就是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即人的潛意識、心理活動。在這一層看待問題時,我們會關注到人的情緒與感受。沒有心理世界,外部感官所獲取的信息,充其量就只能是一堆信息罷了,而不能得到有效梳理,讓信息往恰當的地方流動、安置與利用。相比意識的被動,即受頭腦控制,潛意識更加敏銳與靈動。懂得從心理層面看待問題的企業家,會開始意識到做好管理,還需關注到人的內心。

心理學家羅杰·布朗斯維克說:“人們的抱負、夢想和自我都會在工作中流露出來,盡管大家都表現得好像這一切與在公司的行為無關。其結果就是存在大量不愿被承認的情感噪音,對工作造成極大損害。”從這個角度看問題,關注員工的心理世界,有助于避免企業家在工作中把焦點放在對與錯,而開始真正關注人,并從中找出有效解決的方法。

系統世界,即人所在的系統,以及系統所賦予人的身份和角色。事實上,一個企業家的成功快樂,就是往高處走,最大程度地提升自身能力,獲取更高級別事物的資訊與知識。假如他的心智只停留在第一層(物質)世界,稍微好一點第二層(心理)世界,那么他就只能獲得意識或者潛意識層面的知識,發展意識或潛意識層面的能力,無法得到更大的、關于系統層面的能力。這對一個企業家來說將是非常遺憾的。

新時代中小企業家必須培養起新的心智模式,認識世界的結構有層次之分,并學習用第三層世界——系統世界——看問題。

我們同時活在三層世界,因此需要培養起用三層世界看待問題的心智模式,單看任何一層都不全面,都有欠缺。

企業管理中處理問題也是如此。比如,面對不知是否要讓有很多年交情但經常出錯的員工離開的抉擇時,可從系統層面進行分析。解決好他的離開問題對企業未來有什么意義,是否他的離開會讓整個團隊、企業發展得更好?當確定他的離開會更有意義時,還可將該員工介紹到其他公司,甚至與其合作的公司。這樣一來,既發揮他的個人優勢,又不會傷害公司的利益和彼此的情誼。這就是從系統層面進行考慮,才找出的解決問題的方向。

我們同時活在三層世界中,既要考慮對錯,又要考慮心理狀態,更要考慮在有關系統中的關系是否足夠好,人如何在世界中活好一生。當一個企業家能站在較高層面上理解事物時,他就能照顧全局,更好地解決問題。

新時代所需要的三層思維模式

系統動力主要有三條基本法則:

(1)恒動、恒變、恒前。

(2)平衡、穩定、發展、壯大。

(3)所有平衡穩定都是在不平衡、不穩定中完成的。

所有系統都用著同一套運作法則。

系統動力的第一條法則:恒動、恒變、恒前。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斷地動,并且是無序非規律地變動,同時只有一個方向——向前。也就是說,變動是無法停止,也不能倒退的,就如同人無法回到過去美好的時光一樣。你可以創造新的美好時光,但不能夠保持,或者停留在過去美好的時光。

光用 “動、變、前”三個字,就可以解釋很多企業的問題。但凡任意一個面臨困難、問題的企業,幾乎都是因為維持一個舊的、無效或者曾經有效的模式。事實上維持舊的無效的模式,已經違背了“動、變、前”這條基本法則。

實際上,我們的辛苦和艱難,往往就是來自于“不要動”,期望所處的狀態最好是維持在一個最好的狀態中。可是,每個人的思維、身體的狀態都是不斷變化的,外部條件也是如此,怎么可以“不動”呢?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企業家每年循例定目標,然后按目標來展開新一年的工作,以求達到目標。可你是否有想過,要做到目標如計劃中的100分,很多時候是沒有可能的。因為在你定下這個目標后的每天每時每刻,所有這些條件、因素、擬定目標所用的資源全部在變。換言之,這個目標只有在定下的那一刻,它才是最好、最恰當的目標,而之后都不是了。然而,很多企業家的心智模式是:不管現實情況如何變化,依然堅持要達到所定的目標。

舉個例子,你定的團隊業績目標是今年比去年增長30%,結果團隊增長了50%,這樣是否意味著你該大力嘉獎了呢?可你是否想過,假如你所有的對手中最糟糕的一家都增長了80%,而你才增長50%,此時因承諾而做嘉獎,想必你內心是不愿意的吧?或是反過來,你定下目標為增長30%,但團隊只做了12%,這時是否意味著團隊應該接受懲罰呢?但假如你發現所有的對手中最厲害的一家都只增長了8%,其他很多競爭對手還出現了負增長,實際上你的增長率已經是行業內最厲害的了,你還會懲罰團隊嗎?

可見,很多中小企業家都習慣于定下目標,為了達到目標而做,卻缺乏關注系統的變化的意識和能力,這樣效果往往不理想。

系統動力的第二條法則:平衡、穩定、發展、壯大。所有的系統都是在不斷變化,并朝向平衡、穩定、發展、壯大的方向。無論是人、家庭,抑或企業,乃至國家,都是如此。并且,所有平衡、穩定都是在不平衡、不穩定中完成的(第三條法則)。

新時代中小企業家必須看到企業一切工作目標的達成,總是會不斷地經歷不平衡、不穩定的過程。就如同走路,我從一頭走到另一頭,表面上看似平衡,但當我逐漸放慢速度,你可以看到其實每一步都是不平衡、不穩定的,而正是這樣的不平衡、不穩定推動著我往前走。

事實上,任何關系的發展都是在不平衡、不穩定中實現的。比如,新認識的朋友請我吃飯,我心懷感激,也請他吃了飯并送他一本書。朋友覺得欠了我,又送給我兩瓶酒。關系就是這樣一點點發展起來的,而不是我請你一頓你請我一頓后,互不相欠,又回到原來的平衡點。可見,絕對的平衡穩定是很難推動關系發展的,發展就是在這種不平衡、不穩定里面才得以實現的。

企業發展也一樣,無論是目標的實現、項目的推動,還是與客戶關系的建立,都是在不平衡、不穩定中達到平衡穩定的。因此,現在的中小企業家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避免力求保持企業平衡穩定的心智模式。

21世紀是科技和互聯網的時代,企業家們之前的一些思維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是,結合理性、感性、系統的三層思考模式。

我認為,新時代企業家應該是這樣的一個群體:他們的興趣不僅僅限于獲得物質收益,同時滿懷夢想與熱情,投身于實現自己的夢想,并且通過他們,讓更大的系統——社會、國家、世界——變得更美好。事實上,人都是有意識地利用信念去決定變得更有激情、更有決心、更有創造力的,也由此,轉化成了一個人的動力、靈活性與專注。新時代的企業家要有渴望成功,并堅信自己能夠成功的信念與定力,同時兼備使命感與“三贏”意識,能站在更高的系統層面看問題。擁有如此心智模式的新時代企業家們,不僅能夠吸引、鼓舞到那些擁有同樣愿望、使命的人合作,推動商業的健康運作與發展,同時對這個社會、世界未來的發展起到先驅作用!

本書將從企業涵蓋的五大方面的心智,對企業家心智模式的重要性進行闡述。這五大方面的心智即企業家的團隊心智、企業家的運營心智、企業家的賺錢心智、企業家的發展心智與企業家本人的心智。

(1)企業家的團隊心智,深究不過就是如何看待團隊能力問題與管理問題的心智。

團隊能力問題與團隊管理問題的產生不僅與企業管理者的心智模式有關,同時也與團隊的心智模式緊密聯系。團隊能力不足,要么是管理者沒有正視HR部門的重要性(找企業未來需要的人),要么就是忽視培訓部門的作用(提高團隊能力)。

對于團隊管理,企業管理者應改變從前認為“員工就是要管”的理念,將今天的事交給團隊去做,自己負責企業的未來。

(2)企業家的運營心智,指的就是企業家看待企業生產經營運作問題的心智。

中小企業家在運營企業時,傳統的心智模式是在企業內部關起門來思考如何“生產產品和銷售產品”。而在互聯網時代,他們需要改變心智模式,轉為“基于客戶個性化的需求”,把焦點放在“與客戶建立關系”上。

事實上,中小企業的顧客只求精準不求多,假如企業家能調整自己的運營心態與理念,做到“只做我能做的”,并不斷地靈活變化,便能夠獲得輕松成功。

(3)企業家的賺錢心智,即企業家如何看待企業盈利問題的心智。

通常,企業管理者們的心智模式使得他們習慣于把賺錢當成企業目標,并因此把所有的賺錢壓力都加于銷售團隊身上。這種心智模式所帶來的后果不僅僅挫傷團隊積極性,造成銷售人員采取不當銷售手段,還會使得企業內耗嚴重,并且喪失消費者信任。

事實上,只有當管理者明白賺錢只是結果,而不能是目標,并把關注點放在為消費者創造價值,通過制定合理的戰略規劃和預算管理時,方才可能實現“賺錢”。

(4)企業家的發展心智,也就是指企業家如何看待企業未來的心智。

許多企業管理者們習慣于兜售企業過去的成就,而要想讓企業走向未來,實現繼續發展,就必須找出企業未來的發展機會,需要企業管理者做到“往外看”——把握形勢,“往內看”——了解自身優勢,從而在看到機遇與可能性時能夠牢牢把握住,讓企業順利步入未來。

同時,還需具備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一種前瞻性思維,是對一個企業進行系統性思考、關注企業未來,因而關注長期發展目標的確定與實現的思維。傳統的企業管理者是用過去決定未來,現在則要求管理者們扭轉過去沿用的心智模式,建立起戰略思維的神經網絡,用未來決定現在,才能真正為企業找出一個最好的未來,并且找出通向這個最好未來的那條路。

(5)企業家本人的心智,也是指企業管理者自身的心智。

如我在前文所說的,企業里的所有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所有人的問題都是老大的問題,所有老大的問題都是他心智模式的問題。

作為一個企業老大,假如他無法擁有讓其成功的、有效的心智模式,那么無論做什么,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新時代中小企業家必須從擁有堅信自己能成功,認為自己有成功的資格的心態開始,在經營企業中靈活變化,走出一條“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強”的道路。

可見,企業經營中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是與企業家的心智模式密不可分的。何種心智模式,決定著企業家們采取何種方式面對、處理問題,以及產生何種效果。

因此,新時代中小企業家們要想在經營企業中獲得輕松滿足、成功快樂,那么就從具備輕松滿足、成功快樂的心智模式開始吧!

【瀚霆方法論】

當企業遇到問題或挑戰時,用管理學不能解決,就用心理學,用心理學不能解決,就用系統動力學。瀚霆方法論就是融合應用這三門學問,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企業經營管理方法的理論。

1.“瀚霆方法論”的形成

何謂方法論呢?方法論,就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瀚霆方法論,就是企業經營管理中遇到問題后“怎么辦”。

1986年,我參加工作,通過打造優質產品,三年內讓一個偏僻山區的地方企業連創地優、省優和部優,填補省市及地區多項企業發展空白,又充分運用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與方法將農民轉化成高效的企業工人;20世紀90年代初,我運用各項戰略管理分析工具進行可行性研究,順利為三峽移民工程材料生產制造項目立項,成為省市地方的標桿項目;南下廣東服務外資企業,通過流程改造、組織變革和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提升績效,被集團董事局認可為在大陸投資十余年來,遇到的最優秀的高管;邁入21世紀后,先后負責或參與了戰略規劃、營銷企劃、品牌建設、人力資源等企業管理咨詢顧問服務,碩果累累。30多年來,我通過管理學的理論結合實踐創新,創造過無數經典成功的案例。

管理學以績效為本,隨著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普及應用,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知識成為了超越資本和勞動力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把人當機器”的科學管理理論已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與需求。心理學以人為本,人是績效的基礎,我開始探索與運用“以人為本”的心理學,解決企業經營管理及其發展的問題與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我把構造、機能、行為和人本等心理學流派的核心理念與管理學相結合,進行實踐創新,創造與發展出來一系列的應用工具,比如戰略單品、產品望遠鏡、客戶畫像、總裁特質、價值主張、品牌五覺、營銷閉環等,成為中小企業快速診斷、快速改善、快速見效的實用工具。特別是接觸和學習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后,我開始把理解的六個層次運用到企業全息診斷中去,運用檢定語言模式來幫助企業家尋找問題的根源,運用智慧語言工具幫助企業尋找更多的可能,當然還有完形、催眠、薩提亞等在企業的團隊管理、企業的文化建設和市場的營銷策劃中的應用等。

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管理學與心理學相互補充。不可能單純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管理現代企業,同樣,也不可能不顧人的因素而只依靠科學理論與統計方法來解決新時代企業中的重大問題。

盡管如此,我在大量中小企業管理咨詢顧問服務的實踐中仍然發現,即便結合了管理學與心理學,還是有很多事情辦不到或無法實現,甚至背道而馳。特別是企業家們,會覺得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有時候如順水行舟,事半功倍,有時候又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備感吃力。直到我接觸了李中瑩老師的系統動力學,很多迷茫與困惑逐漸清晰明朗,有些問題與挑戰迎刃而解。

比如,面對產品,瀚霆方法論首先會從“物質世界”用管理學分析,如產品定義、功用性能、渠道價格等維度;其次會從“心理世界”用心理學分析,如客戶痛點、情緒感受、服務體驗等維度;然后會從“系統世界”用系統動力學分析,如系統連接、身份序位、整體平衡等維度;最后融合以上三層世界進行全局性、系統性、綜合性、動態性的思考,并尋找解決方案。

管理學和心理學好理解,舉個系統動力學的例子吧。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當時的王老吉迅速向地震災區捐款1億元,引發強烈反響。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民眾受災,感同身受,王老吉的行為受到了隸屬于中國這個系統的成員——中國民眾——的認可、支持與贊賞,于是有了“買斷王老吉事件”。這就是系統的動力。

以前,我覺得我的方法像是散落的珍珠,散發著光芒卻無法成為一條美麗的珠鏈,而李中瑩老師的系統動力學,及其對三層世界的表述和系統動力三條基本法則的歸納,便好像一根線似的把我散落的珍珠穿了起來。而我遵循著三層世界的縱向維度以及三條基本法則的橫向維度,在管理學、心理學和系統動力學這三層世界之間,從有界到跨界再到無界,融會貫通,自由行走,我把自己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方法形成了體系,構成了我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應用的“瀚霆方法論”。

2.“瀚霆方法論”的應用

瀚霆方法論認為: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企業!

即使同一個企業在不同的時期也不相同。一個成熟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經歷市場、產品、用戶、品牌等四個不同的周期,用企業不同發展周期的動力驅動企業在不同發展周期的發展。由此歸納總結為四大驅動模式,即市場驅動模式、產品驅動模式、用戶驅動模式和品牌驅動模式。

(1)市場驅動模式,就是為滿足消費者未滿足的需求而形成驅動的一種模式。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是基于市場需求而啟動或創業的。有的市場需求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說衣食住行;而有的市場需求是隱性的,需要通過創新來激活并滿足,比如說iPhone、無人機、人工智能等科技產品。

企業為需求而生,市場被創造出來后,就會出現很多競爭者。當市場競爭充分的時候,企業的生存空間就會越來越小。這時企業必須謀求新的發展,一種發展是再去尋找新的市場領域,不斷重復市場驅動模式;而另一種發展就是由市場驅動模式進入產品驅動模式。

(2)產品驅動模式,就是企業通過打造某項產品或服務的核心優勢,占領消費者心智而形成驅動力的一種模式。企業要與競爭對手區隔開來形成競爭優勢,就必須培養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此時需要聚焦資源,打造某項服務或某個產品系列,且不斷迭代,創造和發展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需求,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并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當差距越來越大時,就有可能遇到天花板或者其他的發展瓶頸。這時就要進入用戶驅動模式。

(3)用戶驅動模式,就是滿足龐大的用戶群體不斷衍生出的新的需求而形成驅動力的一種模式。當企業通過某項服務或某個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市場占有率、客戶的良好體驗和口碑傳播,迅速聚集大量的用戶資源之后,通過與用戶互動,為用戶創造價值,讓用戶感受到溫度,與用戶真正形成一個基于某項服務和產品的獨特價值主張的新系統時,企業就會由于用戶的需求衍生出更多的產品系列,得到更大的發展。這時就要進入品牌驅動模式。

(4)品牌驅動模式是由消費者通過消費和體驗之后,對產品或服務及其獨特價值主張,產生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而形成驅動力的一種模式。品牌驅動模式就是要多曝光,不斷重復自己的價值主張和兌現對用戶的承諾,并進行品牌傳播,占領更大市場。通過迭代服務和產品來保持消費者的忠誠與追隨。當在某領域,某品牌達到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品牌美譽度、用戶忠誠度、產品溢價能力之后,就要到新的市場去拓展新的領域,即螺旋式上升進入其他驅動模式。

四大驅動模式中,市場驅動模式是在市場不平衡的環境下走向平衡,產品驅動模式是在平衡之后進而穩定,用戶驅動模式是在穩定之后進而謀求更大發展,品牌驅動模式是在發展到一定量級的時候而壯大的標志。這正體現了李中瑩老師系統動力學的三條基本法則:“動、變、前”,“平衡、穩定、發展、壯大”,以及“所有的平衡和穩定都是在不平衡、不穩定的過程中完成的”。

四大驅動模式示意圖

我的顧問客戶“漣影職業女裝”就經歷了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創始人林瑋雋、林育香夫婦,發現了職業女裝這個具有潛在需求的市場,并且找到了一款藍條紋襯衫,連續暢銷三年。這就是市場驅動模式。

當我開始為他們提供經營顧問服務后,迅速提煉這款藍條紋襯衫的暢銷元素,提出“空姐范”的概念,打造了房地產銷售行業的職業裝,兩年時間不增加任何資源及投入,業績翻了20多倍。這就是產品驅動模式。

隨著產品熱銷,企業擁有了龐大的用戶,而通過與用戶互動,為用戶提供更高價值的服務,形成了非常高的復購率和口碑傳播度,與用戶之間建立了非常深的連接,形成了“空姐范”這樣一個新的消費群體、消費部落和用戶系統。同時圍繞職場女性的狀態,我們又提煉了“讓工作更快樂”的獨特價值主張。這就是用戶驅動模式。

漸漸地,“讓工作更快樂”的“空姐范”在用戶心智中占領了一席之地,知名度、美譽度與忠誠度日益提升,不到三年就提前實現了我們當初提出的“成為職業女裝領袖品牌”的愿景和使命。我們開始推出更多、更豐富的各類職業服飾系列,滿足職場女性不同的職業著裝需求。這就是品牌驅動模式。

四大驅動模式的順序,是靈活而非機械的、刻板的,要基于企業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擁有的不同資源、能力和不同的行業環境等靈活運用。

瀚霆方法論的四大驅動模式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是通過科學技術型創新、模式結構型創新、用戶中心型創新和流程效率型創新等四大創新實現的。

我提供經營顧問服務的某凈水設備品牌,將凈水、沐浴、美容和保健等核心技術與理念相結合,研發出“宜維康”和“御見”兩個品牌的花灑系列,這就是科學技術型創新;花灑是一個高頻使用、低頻購買的家裝沐浴產品,而通過為用戶提供濾芯和功能耗材,由此與用戶進行多頻次的連接互動,維系良好關系,為后面更多的商業可能性打下基礎,這就是模式結構型創新;在與用戶連接互動過程中,以用戶為中心,與用戶進行天馬行空的創意,同時將用戶的使用體驗及需求,反饋給技術研發部門、戰略規劃部門,作為產品持續創意研發的資源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源泉,這就是用戶中心型創新;產品品質和市場穩定后,一邊迅速迭代產品,一邊優化供應鏈及工廠制造和品牌運營團隊的效率,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這就是流程效率型創新。

無論是科學技術型創新,還是模式結構型創新,同時都需要用戶中心型創新與流程效率型創新,并且每個創新都不是獨立的,而是整體、系統和動態的。

新時代企業家,要通過創新來實現“變在變化之前”,讓企業不斷地在新的環境中平衡、穩定、發展和壯大。要有科學技術型創新的情懷,要有模式結構型創新的豪邁,要有用戶中心型創新的維度,要有流程效率型創新的實在。

3.“瀚霆方法論”的目的

瀚霆方法論的目的是支持企業從線性式發展,到指數式發展,再跨越到量子式發展。

線性式發展,是指通過增加某類資源(包括項目、渠道、人員、設備、資金等)達到業績快速增長。企業發展初期,線性式發展使企業發展快速、業績倍增;而隨著企業規模擴大,線性式發展會使管理成本增加,還會讓企業出現“反應遲鈍、官僚嚴重”等大企業病;同時也要注意企業資源有可能分散,反而阻礙了企業發展。

指數式發展,也稱為引爆點發展,是通過重構資源,進行用戶中心型創新,在某一節點進行資源引爆達成的。指數式發展存在一個質變點,企業在達到質變點之前往往發展平緩,一旦過了質變點,發展數量開始呈指數級加速,陡然躥升。指數式發展有一個明顯的衡量標準,就是企業業績在3~5年內,達到10倍以上的發展。

量子式發展,是企業達到一定量級發生的不連續的迭遷發展。量子式發展有效解決了線性式發展、指數式發展中圍繞單軌道發展出現的發展放緩、發展天花板的問題。

前文所述的漣影,通過打造“空姐范”職業女裝,由年僅450萬元、不到5萬件的銷售規模,在沒有任何新項目和新渠道開發、設備投入和資金投入的前提下,兩年時間發展過億、年銷60萬件以上、 20多倍的發展速度,就完美詮釋了從線性式到指數式的發展歷程。

量子式發展目前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了。阿里巴巴從一個經營電子商務會員服務誠信通等B2B產品的公司開始,迭遷出C2C電子商務創業平臺淘寶,再迭遷出B2C企業電子商務平臺天貓,又迭遷出大數據阿里云,繼續迭遷成立螞蟻金服互聯網金融平臺和菜鳥物流等,成為一個通過不斷迭遷進行能量聚合的發展集合體,最終實現量子式發展。

發展模式示意圖

瀚霆方法論是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通過對管理學、心理學、系統動力學的融會貫通和靈活應用,結合企業的市場、產品、用戶、品牌等不同發展階段的四大驅動模式,運用科學技術型、模式結構型、用戶中心型、流程效率型等四大創新,實現企業從線性式發展到指數式發展,再跨越到量子式發展的目的。

小結

1.所有企業里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所有企業里人的問題都是老大的問題,所有老大的問題都是他心智模式的問題。

2.心智模式就是對待事情態度的慣性模式。心智模式是存在于一個人的潛意識中,對事物所抱持的固有看法。心智模式以一種不被察覺的方式,決定一個人面對或處理事情過程中的思維模式與情緒模式。

3.心智模式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判斷模式和動力模式。

4.思維模式指的是一個人看待人、事、物的角度、維度與方式,它決定著個體的言行。

5.判斷模式,即一個人對其思考對象,如人、事、物等,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斷定的習慣。判斷往往基于信念,信念是所有判斷模式的基礎。

6.當一個人本著某種信念時,他便會像被蒙蔽了雙眼,做出可能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判斷。也就是說,信念具有局限性,或是限制性。

7.限制性信念是輕松管理的頭號敵人,讓企業家在面對事情和問題時,內心做出的判斷往往是“不(能/可能)”“沒(有辦法)”“難”。

8.能夠把主觀信念和客觀真理區分開來并且認為它們是兩回事,便是一個人已經達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認證。

9.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士,都是允許自己有夢想,認為自己“能”“可以做到”,都是從思想上突破開始的。

10.動力模式,即人的內在驅動模式,指的是一個人習慣于受什么驅動。事實上,每個人都被他的價值觀所推動。

11.人的需求是有兩層的:表層需求與深層需求。表層需求主要表現為對環境的需求,如物質和金錢,還有行為上的需求,如技能提升、良好的感覺;而深層需求有責任、原則、成功、快樂、信念(應該這樣)、身份(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意義(我的人生為系統做出了什么貢獻)。

12.想要推動一個人,須先了解他的價值觀,即他在乎一些什么樣的價值,并想辦法在他要做的事情中增添這些價值。要推動一個人,必須搞清楚其表層需求與深層需求,找出他最注重的價值。

13.不知道從何時起,社會上有了一個信念:有意義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必須要做得很辛苦、做得很艱難。

14.有些老板不愿改變一下思維的方式、不允許自己考慮無須辛苦、可以更輕松更有滿足感的不同做法。一方面不甘平庸,另一方面卻維持平庸,重復一個舊的、無效的模式。

15.人生里的任何事,都可以得到成功快樂,同時過程可以做得輕松滿足,企業管理也可以。

16.企業家心智模式可歸結于三個問題,即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你如何看待有關的人、事、物,你如何看待問題。

17.企業中的問題本身并不是問題,你看問題的態度才是問題;企業中的問題本身并不復雜,復雜是因為站錯了位置。

18.什么樣的心智模式,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動和創造什么樣的效果。

19.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

20.新時代企業家的心智模式,必須是與系統動力相符合,具備“三贏”意識,十分關注系統的心智模式。

21.這個世界是由無數的系統構成的。系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的個體,為了共同的意義與目的聚合在一起。每個系統里面會有無數更小的系統在運作,同時,每個系統又在無數更大的系統中運作,所有的系統都用同一套法則來運作,稱為“系統動力”。

22.企業同樣是由“人、事、物”組成的一個系統,里面有無數“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事與事、事與物、物與物……”的系統,同時又隸屬于無數“人、事、物”的大系統。

23.溝通的時候,你在內心里認定對方的身份是什么,決定了你對他的態度和說話的行為模式,同時決定了溝通效果。

24.人不能單獨存在,人必然存在于系統之中。

25.系統動力學認為,世界由三層構成,我把它稱之為“三層世界”,即物質世界、心理世界和系統世界。

26.物質世界,即人的意識、理性所反映的世界,包括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心理世界,即人的潛意識、心理活動。系統世界,即人所在的系統,以及系統所賦予人的身份和角色。

27.我們同時活在三層世界,因此需要培養起用三層世界看待問題的心智模式,單看任何一層都不全面,都有欠缺。

28.系統動力主要有三條基本法則:(1)恒動、恒變、恒前;(2)平衡、穩定、發展、壯大;(3)所有平衡穩定都是在不平衡、不穩定中完成的。

29.實際上,我們的辛苦和艱難,往往就是來自于“不要動”,期望所處的狀態最好是維持在一個最好的狀態中。

30.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是,結合理性、感性、系統的三層思考模式。

31.當企業遇到問題或挑戰時,用管理學不能解決,就用心理學,用心理學不能解決,就用系統動力學。

32.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管理學與心理學相互補充。不可能單純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管理現代企業,同樣,也不可能不顧人的因素而只依靠科學理論與統計方法來解決新時代企業中的重大問題。

33.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企業!

34.四大驅動模式,即市場驅動模式、產品驅動模式、用戶驅動模式、品牌驅動模式。

35.四大驅動模式中,市場驅動模式是在市場不平衡的環境下走向平衡,產品驅動模式是在平衡之后進而穩定,用戶驅動模式是在穩定之后進而謀求更大發展,品牌驅動模式是在發展到一定量級的時候而壯大的標志。

36.四大驅動模式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是通過科學技術型創新、模式結構型創新、用戶中心型創新和流程效率型創新等四大創新實現的。

37.新時代企業家,要通過創新來實現“變在變化之前”,讓企業不斷地在新的環境中平衡、穩定、發展和壯大。要有科學技術型創新的情懷,要有模式結構型創新的豪邁,要有用戶中心型創新的維度,要有流程效率型創新的實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阴县| 潜山县| 科尔| 馆陶县| 白银市| 邵东县| 鹿泉市| 剑河县| 乾安县| 龙山县| 称多县| 卢湾区| 蒙山县| 扬州市| 博爱县| 汕头市| 龙海市| 织金县| 康定县| 织金县| 乐至县| 灵台县| 周至县| 盈江县| 台南县| 新营市| 泰顺县| 庄河市| 故城县| 基隆市| 房产| 平南县| 安吉县| 洮南市| 乌恰县| 增城市| 本溪市| 民丰县| 屏山县| 海伦市|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