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五年前,我第一參加高校EMBA案例教學研討會的時候,很多參會的教授都很奇怪,說你是企業里的人怎么會參加我們這樣的純學術會議。我的回答是,我對案例教學很感興趣并且希望能夠把這個教學方法應用到企業教學中。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在各地辦培訓班、沙龍推廣案例教學,值得欣喜的是很多企業產生了興趣并已經開始探索。雖然一些企業的學習部門邀約我進行培訓指導,但我想這還不是普及案例教學的好辦法。把我們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共享出來,讓其他人少走彎路,才是我的責任,于是寫書的念頭就愈發強烈。在我看來,書籍是能夠傳播系統思想的最有效途徑,這也是那些渴望掌握案例教學方法的人們需要的。

雖然案例教學在美國商學院已經屬于傳統教學方法,但對我們本土企業而言還是一個新事物——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指導企業運用案例教學的著作。鑒于本土企業起步較晚,企業培訓工作也不過近十年才逐漸被重視起來。經歷了知識的饑渴期后,企業開始注意學習效率和效果,于是各種學習技術開始大行其道。很多企業曾向我征詢意見,我的回復是:不要管那些層出不窮的新理論,組織學習的本質是不變的。企業只需要認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我們的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學習資源(知識、服務)?適合什么樣的學習形式?

如何讓知識供應商了解我們企業的特征和要求?

如何與供應商共同產出商業成果并服務于組織績效?


對企業而言,學習組織部門的專業度和學習能力是決定組織學習水平的根本。站在組織學習發展和管理顧問的角度上,我認為,企業的學習部門恰恰是最應該學習的。

案例教學作為已經取得巨大成果的教學理論,絕對不應該像其他許多方法那樣只是短期的流行風潮。任何好的做法都要經歷“吹盡狂沙始到金”的過程。只有那些堅持實踐并不斷反思的人才能從中受惠。

盡管本書很多評述和結論都是針對組織學習方法的,但我不希望它是一本高度理論化的書。這是一本指導手冊,適用于那些想了解案例教學方法并有意愿應用于實踐的人。同時本書也適用于企業高管閱讀,這將使他們知道如何規劃組織學習并能將學習收益最大化。

本書的第一個用意就是要企業人士能“通過現象看本質”,那些僅在字面意義上理解案例教學、沒經過認真思考就言必稱案例的,其結果只是傷害了員工的學習熱情、錯過了組織引進新方法的時間窗口。案例教學絕不是講幾個故事,分析一下故事發生原因和帶來的啟示,而是要看到問題背后的問題,透過案例編排和教學設計來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目的。在這里我要提一下柏拉圖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講的一個故事:

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待在那里,被鎖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墻,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墻后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墻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唯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如果有人進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陽光下的世界,他會更加炫目,甚至會發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陽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陽自身。到那時他才處于真正的解放狀態,會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時間去適應洞中的黑暗,并且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跟他走出洞穴。

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我在這里引用就是要提示讀者,我們在教學中研究的案例就是那些投射到墻上的影子,形成影子的物體是案例中的事物本身,火堆是案例發生的環境,長長的通道是案例分析與研究的方法,外部的世界是我們透過案例得到的感悟和啟迪,太陽則是指導我們保持敏銳的眼光和透徹思想的原則。

本書的第二個用意是讓那些倡導新方法的變革者了解,在推行案例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以及如何實施案例教學。以我的經驗來看,學習革新有以下三個影響因素。

首先是“技術決定論”。很多人因為文化慣性,對西方舶來或跨國公司提出的新方法盲目崇拜,無視其發揮效能的各種前提條件。在企業競爭激烈和個人急切想要成功的壓力條件下,他們預設一個好技術能夠無條件地適合所有的組織,并產生與“那些大公司”同樣的效能。這種預設會使那些推進者認為,只要大幅度地快速移植某種被認為良好的特定的技術方法,就可以使自己的組織擺脫低效學習,實現績效提升。持有該思想的人危機感越是強烈,他們引進新技術的要求與渴望就越強烈,其革新的態度也就越激進。

其次是組織面臨的壓力。領導者對企業的競爭和成長壓力感受最迫切,在大環境急劇變化的時候,他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積極主動地推進變革;另一方面,身處動蕩環境和新資訊的沖擊中,知識精英更加渴望抓住機遇有所作為。

最后是推行新舉措的“試新綜合征”。人們在新概念的憧憬下懷著高期望,興致勃勃地來學習,卻發現新方法難以適應,于是開始懈怠和抱怨,這讓推進者感到“變革之難”,于是激發了更強烈的舉措。

任何一種方法都需要采取適當的方式讓人們“樂于接受”,在這一點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高境界。這就如同案例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有較高的要求一樣,案例教學的推進需要教學者具備以下兩個條件:(1)深刻理解案例教學的“互動”學習本質;(2)具備豐富的業務和教學經驗,才能真正讓案例教學成為提高企業學習成效的“點金棒”。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只青蛙蹲在河里的一根原木上,由于河里到處是鱷魚,這只青蛙不知道怎樣才能安全過河。突然它抬頭看見一只貓頭鷹在附近的樹枝上,于是它說:聰明的貓頭鷹,請你告訴我怎樣才能過這條河而不被鱷魚吃掉呢?貓頭鷹回答說:這很簡單,你只要盡力拍動你的翅膀就行了。那樣你就能飛了,可以飛過這條河,鱷魚也吃不到你了。青蛙聽了后照做了。它在落水被鱷魚吃掉之前,問貓頭鷹:你,你為什么要建議我這么做?我就要沒命了!貓頭鷹回答道:對不起,從理論上講我說的話是可以的,但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并不是我的強項。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很多人不擅長把設想和行動統一起來,若以具體的行動來矯正觀點將付出巨大代價。任何觀點的提出都應該考慮人們實現這些觀點的能力和條件。要想真正運用案例教學法并使之創造相應的價值,必須在采取行動的同時也理解理論。本書旨在幫助人們掌握案例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全書共分為四章。

第一章,就是要讓讀者知道,一個精彩的故事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價值。好故事不僅引人入勝、流傳甚廣,還可以具有深刻的意義,能夠給人啟發和指導。案例教學是以故事的形式來傳遞思想的,而好故事的“代入感”更強,書中開篇就站在教學的高度解讀了故事中的經典之作。然后,你會發現《西游記》其實是一個最佳的教學案例。企業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組織績效,因為目標明確,所以追求高效。一味地灌輸式教學對有閱歷、有思想的成年人難有成效。但進入案例場景,發表觀點相互探討卻大受歡迎。于是講好故事、做好案例成為企業教學的必備技能。當那些真實的經歷被提煉、總結、形成案例后,就成為企業文化建設和業務指導的最佳素材。

第二章,講述的是如何進行企業案例的開發與撰寫,這一點也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實際上案例開發與教師輔導學生寫作文很接近。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寫作方法,人們把作文分成了議論文、敘事文、散文等文體,并總結了各自的邏輯模式。在這章,我們總結了案例寫作的經驗,為讀者提供了案例開發的“傻瓜式”工具和模版。

第三章,提煉出了實施案例教學的方法。真正意義上,案例教學的重點恰是“教學”而非案例。在該章節,獨創性地提出了“雙軌教學”思想,提煉了“四疑四學”教學模式,依托于此,教學活動就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主義”進化為“有章可循”的“唯物主義”,在本章節為讀者提供了案例教學的實施方法和執行工具,通過這些來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和促進組織績效的提升。

第四章,案例教學的真正價值是提供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學習者真正的收獲不是根據案例情境采取最佳決策,而是掌握處理同類事件的分析方法、判斷原則和內在價值體系的建立。案例作為有質感的精神文化的載體,價值體系建設就不再是一些空洞的概念和口號。

本書的第三個用意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案例教學的本質就是讓學習者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而最佳的學習對象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內心已有經驗的更新。正所謂“不破不立”,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內在經驗的重構,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自我的否定和升華。

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本書對讀者的意義,我想說這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指導手冊,在這里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本書就是你領會案例教學神奇魅力的“捷徑”。學習是奇妙的,我們雖未見面,但在這里心意相通,不是嗎?來吧,我們一起去發掘學習的快樂。

孫春嶺

2017/2/3于海南三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出国| 开原市| 塔河县| 石泉县| 沁阳市| 梓潼县| 五台县| 嘉黎县| 农安县| 凤凰县| 金秀| 安吉县| 连州市| 南溪县| 丰宁| 辽阳县| 明水县| 汨罗市| 甘泉县| 渭南市| 东海县| 平罗县| 河北省| 贡觉县| 崇左市| 万州区| 远安县| 长岛县| 广灵县| 康马县| 衡南县| 灌云县| 碌曲县| 茶陵县| 华安县| 灌阳县| 景德镇市| 抚松县| 邮箱| 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