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

1.2.1 電子商務發展背景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20世紀后半葉發展起來的兩項電子技術,即集成電路技術和數據網絡通信技術,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20世紀40年代,開始了信息技術革命的新時代,與工業革命相比發展速度更快,對社會生產力和人類工作、生活方式的影響也都更為深入和廣泛。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可運行程序的電子計算機,使用了18800多個電子管,5000個繼電器,重達30余噸,占地170平方米,但每秒僅處理5000條指令,制造成本則達到幾百萬美元。1971年,英特爾(Intel)公司將相當于當年12臺計算機的處理能力集成到了一片12毫米的芯片上,而價格卻只需要200美元。

電子計算機誕生至今五十多年來,由于構成其基本部件的電子器件發生了重大的技術革命,使其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突出表現為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而速度越來越快,成本卻越來越低。回顧電子器件的變化過程,計算機經歷了電子管到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再從晶體管到小集成電路及至今天采用大集成電路或超大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半導體存儲器集成度越來越高,內存容量越來越大,外存儲器使用各種類型的軟、硬盤和光盤,運算速度每秒可達幾億甚至上百億次。

1981年,美國IBM公司研制成功了IBM-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計算機),并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系列。微型計算機采用微處理器和半導體存儲器,具有體積小、價格低、通用性和適應性方面的能力強、可靠性高等特點。隨著微型計算機的出現,計算機開始走向千家萬戶。

20世紀60年代,美國軍方最早開發了作為保障戰時通信的因特網(Internet)技術,把單個計算機連接起來應用,計算機開始了網絡化的進程。進入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美國政府和軍方出于冷戰的需要,設想將分布在美國本土東海岸的四個城市的計算機聯系起來,使它成為一個打不爛、拖不垮的網絡系統。美國國防部構想的這個系統叫ARPANET。但當時的計算機廠商生產的計算機,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是不一樣的,要組成這樣的網絡,就必須把很多不同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通過某種方式連接起來。于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一個關于計算機網絡互聯的共同協議——TCP/IP協議,這個協議達成之后,ARPANET取得了比較大的擴展:從美國本土聯到了其在歐洲的軍事基地。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科學基金會發現這種方式非常實用,于是把這幾個地區的計算機連結起來,并接進了大學校園,參加因特網技術開發的科研和教育機構開始利用因特網,這便是今天Internet的雛形。20世紀90年代,當因特網技術被發現可以有極其廣泛的市場利用價值,而政府無法靠財政提供因特網服務時,美國政府的政策開始轉向開放市場,由私人部門主導。1991年,美國政府解除了禁止私人企業為了商業目的進入因特網的禁令,并確定了收費標準和體制。從此商業網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因特網絡:個人、私人企業和創業投資基金成為美國因特網技術產業化、商業化和市場化的主導力量。

1991年9月,美國田納西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戈爾在為參議院起草的一項法案中,首次把作為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的全國性光導纖維網絡稱為“信息高速公路”。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建成,為人類打開了信息世界之門。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主要由高速電信網絡、數據庫和先進計算機組成,包括Internet、有線、無線與衛星通信網及各種公共與私營網絡構成的完整網絡通信系統。隨著NII對公眾的開放及各類網絡的聯網,個人、組織機構和政府系統都可以利用NII進行多媒體通信,各種形式的信息服務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克林頓1992年入住白宮后,為占領世界信息競爭制高點,重振美國經濟,提高美國競爭力,維持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中的霸主地位,適時發布了一系列框架性文件,表明了美國占領全球因特網經濟制高點的行動綱領,并于1993年9月,制定并發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綱領》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正式名稱,它的實質是以現代通信和計算機為基礎,建設一個以光纜為主干線的覆蓋全美國的寬帶、高速、智能數據通信網,以此帶動美國經濟與社會的信息化進程,促進經濟的發展。美國的目標是確保其在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先地位。

1994年9月,美國在建設本國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lob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GII)計劃的倡議,呼吁各國把光纖通信網絡和衛星通信網絡連接起來,從而建立下一代通信網絡。

1997年7月,美國政府發布《全球電子商務框架》,明確美國將主導全球電子商務,并制定了九項行動原則。《全球電子商務框架》確立了五大原則:私人部門應作為主導;政府應該避免對電子商務不恰當的限制;當政府需要介入時,它的目標應該是為商務提供并實施一個可預見的、簡潔的、前后一貫的法制環境;政府應當認清因特網的獨特性質;應當立足于全球發展因特網上的電子商務。

繼NII、GII之后,在1999年年初,美國政府又提出發展“數字地球”的戰略構想。這是國際信息領域發展的最新課題,以信息基礎設施和空間數據基礎為依托的信息化發展的第三步戰略。

1999年11月29日,克林頓政府成立電子商務工作組,由商務部領導,主要負責兩項事務:(1)識別出可能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聯邦、州或政府法律與管制。(2)建議如何改進這些法律以利于電子商務的發展。美國政府的這一系列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網絡經濟的發展。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1月,美國奧巴馬總統將“智慧地球”上升為美國國家戰略,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智慧地球”是刺激美國經濟全面復蘇、振興美國經濟、確立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將帶動美國工業向智慧化飛躍,為美國高附加值產品向全球輸出提供必要條件,進一步強化美國的技術優勢及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的掌控。與“智慧地球”密切相關的物聯網、云計算等,更成為科技發達國家制定本國發展戰略的重點。

2012年3月22日,奧巴馬政府宣布2億美元投資大數據領域,將大數據技術從商業行為上升到國家科技戰略,將數據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大數據技術領域的競爭,事關國家安全和未來。我們斷言,國家層面的競爭力將部分體現為一國擁有數據的規模、活性,以及解釋、運用的能力;國家數字主權體現對數據的占有和控制。

1.2.2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進程

1.萌芽與醞釀期(1997—1999年)

1997年,中國化工信息網正式在互聯網上提供服務,開拓了網絡化工的先河,是全國第一個介入行業網站服務的國有機構。

1997年12月,中國化工網(英文版)上線,成為國內第一家垂直B2B電子商務商業網站。

1998年10月,美商網(又稱為“相逢中國”)獲多家美國知名VC千萬美金投資,是最早進入中國B2B電子商務市場的海外網站,首開全球B2B電子商務先河。

1998年2月,由焦點科技運營的中國制造網(英文版)在南京上線。

1998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1999年3月其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在我國杭州創建,同年6月在開曼群島注冊阿里巴巴集團。

1999年5月,“中國電子商務第一人”王峻濤創辦“8848”涉水電子商務,并在當年融資260萬美元,標志著國內第一家B2C電子商務網站誕生。

2.冰凍與調整期(2000—2002年)

2000年新年、春節前后的旺季,中國B2C電子商務迎來第一個節日網購銷售高峰。

2000年4月,于1992年成立的慧聰國際推出了慧聰商務網,即現在的慧聰網。

2000年5月,卓越網成立,為我國早期B2C網站之一。

2000年12月,阿里巴巴在前一年10月獲高盛等500萬美元天使投資的基礎上,獲日本軟銀等境外財團聯合投資2500萬美元,由此開始奠定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王國的基礎。

2002年3月,全球最大網絡交易平臺eBay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購入易趣網33%股份。

3.復蘇與回暖期(2003—2005年)

2003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投資1億元人民幣成立淘寶網,進軍C2C;隨后幾年內,逐步改變國內C2C市場格局,而網購理念與網民網購消費習慣也進一步得到普及。

2003年6月,eBay以1.5億美元收購易趣剩余67%股份,國內最大C2C企業由此被外資全盤并購。

2003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寶”,致力于為網絡交易用戶提供基于第三方擔保的在線支付服務,正式進軍電子支付領域。

2003年12月,慧聰網(08292-HK)香港創業板上市,為國內B2B電子商務首家上市公司。

2004年8月,亞馬遜以7500萬美元協議收購卓越網,并更名為卓越亞馬遜。

2004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2005年9月12日,騰訊依托QQ逾5.9億的龐大用戶推出“拍拍網”, C2C三足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4.崛起與高速發展期(2006—2007年)

2006年5月,環球資源入購慧聰國際10%已發行股本,結成“中國最大B2B戰略聯盟”,直至2007年12月撤資。

2006年11月,創立于1999年的B2B電子商務商之一亞商在線,被世界500強公司之一的Office Depot收購,亞商在線是中國當時最大的辦公用品與辦公服務B2B電子商務公司,Office Depot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零售商之一,網上年銷售額達38億美元。

2006年12月15日,電子商務領軍企業網盛科技(002095, SZ)登錄深圳中小企業板,標志著A股“中國互聯網第一股”誕生,由此改變了十年來我國互聯網產業與資本市場無一境內上市公司的尷尬歷史。

2007年4月,PPG共獲得5000萬美元的國際風險投資,這種無店鋪、無渠道的B2C新型電子商務直銷模式,表明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的進一步融合。

2007年6月,我國行業網站首例并購案宣告完成。網盛科技斥資1000多萬元,通過旗下的“生意寶”收購中國服裝網51%的股份,從而實現控股,揭開了我國行業網站整合大幕。

2007年8月,今日資本向京東商城投資1000萬美元,開啟國內家電3C網購新時代。

2007年11月6日,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的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1688-HK)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資16.9億美元,創全球互聯網企業融資額第二大紀錄。

5.轉型與升級期(2008—2009年)

2008年,服裝B2C直銷熱興起投資熱,以VANCL、BONO、衣服網、李寧為行業代表的各類服裝網購平臺興起,其在線直銷模式引發了傳統服裝銷售渠道的變革。

2008年12月25日,國內首款電子商務公共搜索平臺“生意搜”(so.toocle.com)的問世,預示著“電子商務+搜索引擎”大融合的時代到來。

2008年年底,受國際金融危機產業鏈的深度蔓延,部分嚴重依賴外貿中小企業生存的電子商務企業倒閉,其中包括:老牌電子商務企業萬國商業網、上市公司九城關貿下屬的沱沱網、慧聰網下屬寧波慧聰網等知名外貿B2B電子商務服務企業。

2009年1月,今日資本、雄牛資本等向京東商城聯合注資2100萬美元,引發國內家電B2C領域投資熱。

2009年5月3日,當當網宣布率先實現盈利,平均毛利率達20%,成為目前國內首家實現全面盈利的網上購物企業。

2009年5月,繼生意寶推出“生意人脈圈”涉水SNS后,淘寶、阿里巴巴也隨之先后推出相應SNS產品,由此,標志著當前最熱門的SNS在我國跨入“電子商務時代”。

2009年6月,視頻網站土豆網、優酷網先后啟動將視頻技術與淘寶的網購平臺相結合,共同提升用戶網絡購物的真實體驗,推出“視頻電子商務”應用技術。

2009年9月,卓越亞馬遜再次推出全場免運費與當當網相持,這是兩大行業競爭者十年來首次同時免運費,標志著“免運費”將開始成為B2C行業標準規則。

6.發展成熟期(2010年以來)

2010年3月4日國內第一家團購網站美團網上線,引發中國團購網站大爆發。騰訊、搜狐、網易和新浪四大門戶都推出了各自的團購平臺,國內最大宗團購發生在淘寶“聚劃算”,僅僅耗時3小時28分鐘,205輛奔馳SMART汽車被搶購一空。

2010年12月8日,當當網在美國成功上市,融資2.72億美元。雖然當當網被美國投資者理解為中國的亞馬遜,正牌的亞馬遜網站在中國叫作卓越亞馬遜,并未直接上市,但是目前在B2C電子商務市場份額的排名仍然在當當網之前。在兩者之前,占據B2C市場份額老大寶座的是京東商城。

2011年5月26日,央行公布了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名單,首批共頒給27家單位,其中支付寶、銀聯商務、財付通、快錢等悉數獲得許可證。

2011年國內關閉的團購網站總數達到1483家。多數團購網站都進行了裁員。

2012年1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商城正式更名為天貓,完全脫離淘寶品牌,并采用獨立品牌拓展在線零售市場。

2012年3月23日,B2C折扣電商唯品會赴美成功上市。

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私有化計劃生效,在當日收市后正式退市。

2013年北京時間6月7日,外貿B2C公司蘭亭集勢(NYSE:LITB)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

2013年10月2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通過,網購商品七日內無理由退貨位列其中。

2013年“雙十一”,支付寶交易額突破350億元,創下空前紀錄。京東商城“雙十一”單日訂單量為680萬單,整個“雙十一”促銷期間交易額超過100億元。另據易迅披露數據,易迅網下單筆數達到60萬單,單日銷售額達到5億元的歷史最高值。

2013年12月,中國網絡零售額達1.85萬億元,首次超美國,成為世界電商第一大經濟體。

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3.37萬億元,同比增長28.6%;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2.79萬億元,同比增長49.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南漳县| 馆陶县| 房产| 福安市| 新巴尔虎左旗| 射阳县| 台东县| 平南县| 哈巴河县| 临泉县| 石泉县| 肃南| 诏安县| 盐边县| 玛沁县| 莱芜市| 青神县| 六盘水市| 涞水县| 天镇县| 东至县| 富阳市| 高密市| 宜兴市| 南昌县| 遂平县| 古浪县| 米易县| 邵阳市| 淅川县| 额尔古纳市| 罗源县| 苏尼特右旗| 临西县| 洛阳市| 白沙| 长汀县| 平武县| 安平县|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