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溝通,就要學會委婉地表達
我們大多數人做事不習慣直奔主題,因為那樣顯得粗魯、功利,目的性太強。如果面對的人不夠熟悉,太直接就顯得冒昧。因此,大部分人說話比較委婉,很少直言。
俗話說:“看透莫說透,說透非朋友。”這是勸誡人們不要道破迷局。所以古人云:“觀棋不語真君子。”如果你直言直語,道破玄機,未必能有“好人”的名聲。
因此,在與人說話時,應注意用委婉的表達方式。在語言溝通的過程中,委婉是一種頗有奇效的黏合劑。委婉含蓄的表達比口無遮攔、直截了當地說更能體現人的修養。而直言不諱、開門見山雖然簡單明了,但給人的刺激性太大,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生活中,我們都希望和對方坦誠相對。但是,直來直去的性格未必受歡迎,還應注意表達方式。在職場的人際交往中尤其需要注意說話的方式,不僅要做到不討人厭,還要好心辦好事,這就要求我們提建議和意見時要講究時機和方法。
趙濤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他的業績大家有目共睹,可是一直升不了職。和他同時進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調獨當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頂頭上司。
趙濤的能力并不差,也有相當好的觀察、分析能力。雖然他工作能力出眾,但他在公司要好的同事并不多,在公司里常常獨來獨往,不大受歡迎的樣子。其實,問題出在他的性格太直了,說話總是直來直去、不加修飾,于是直接、間接地影響了他的人際關系。
在與人交往時,直言直語是傷人傷己的利刃。一針見血地指出別人的毛病,盡管出發點是好的,但其殺傷力很強,很容易讓別人下不來臺。如果可以用委婉一點的方式提醒別人,其效果遠遠好于直言直語,而別人也會心生感激。否則,一味地直言不諱,別人會認為你是與其過不去。
因此,無論什么時候,說話都要多用委婉的表達方式。這樣不僅能免除怨怒,還能讓人與人之間充滿友好、和諧的氣氛。
貞觀十二年(638),唐太宗在翠微宮中任命司農卿李緯為戶部尚書,宰相房玄齡在京城留守。
遇到有從京城來的人,唐太宗就問:“房玄齡聽到我任命李緯為戶部尚書的消息后,有什么反應?”
來人回答說:“玄齡只說‘李緯大好髭須’,沒有說其他的。”
唐太宗心中了然,重新改任李緯為洛州刺史。
在任命李緯這件事上,房玄齡只說了“李緯大好髭須”這樣的話,聽起來跟唐太宗改任李緯為洛州刺史似乎沒有關系,但房玄齡的話為什么改變了唐太宗的初衷呢?
實際上,這就是房玄齡說話的高明之處。他非常清楚,李緯的德才不足以擔起戶部尚書的重任。但是如果他直接發表“李緯的能力與資歷都不足以擔當戶部尚書的重任”的言論,顯然會有損唐太宗的威信,同時也會導致李緯不滿,傷了同僚之間的感情。
于是房玄齡不說太宗用人不當,也不說李緯能力不足,只說“李緯大好髭須”這樣一句無關痛癢的話,其言外之意就是李緯雖然有某方面的長處,但是做戶部尚書還不合適。唐太宗知道房玄齡的本意后,便改變了初衷。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免不了要針對他人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見,那么該如何表達?表達得好,皆大歡喜;表達得不好,雙方會不愉快,甚至會因此產生隔閡。
當你對他人有不太認同的地方時,首要先明確的是,不能直接指責他人,而要委婉地說出你的擔憂或建議,因此學一些表達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1.認同并表示贊許
你要對他人的想法表示認同并加以贊許,可以這樣表達:“你的想法很有新意,尤其是……我特別贊同。”
2.委婉地說出你的擔憂
你如果對別人的觀點有不太認同的地方,就可以這樣表述:“關于……我有一點點擔憂,我們這樣……再改進一下,效果應該會更好。”
3.講出你的想法
(1)有自己的想法時,可這樣表述:“我的看法是……僅供參考!”
(2)沒有自己的想法時,可說:“我只是有些擔憂,具體怎么做,我還沒想好,看您的意思是……”
4.根據對方的反應予以回饋
(1)如果對方對你的提議不滿,你可以這樣說:“我的提議只是……思考中的一部分,相信您一定有更好的想法。”
(2)如果對方無反饋,但似乎在思考如何完善自己的想法時,你可以這樣說:“如果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新的想法,一定是一個很棒的方案!”
語言技巧點撥
委婉地提出合理的建議的比較好的做法是,先肯定,后否定。首先要充分尊重上級領導的決策,他們的建議不可能一直正確,也不可能一直不對,所以要學會全面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