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012字
- 2019-01-10 16:30:58
譯者序
本書的著者阿德勒,全名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社會教育家,還是個體心理學的失驅。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家庭,但是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樂,因為他天生體弱多病,直到4歲才會走路。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使其名聲大噪。1912年,阿德勒在其《神經病的形成》一書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學理論。新心理學理論包含了他的大多數主要概念。1920年,他在維也納創辦了第一所兒童指導診所。在心理病理學的個案里,阿德勒多次訪問美國,為大量的聽眾講課。1932年,他成為日本長島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1934年他定居紐約。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臟病逝世于蘇格蘭的阿伯丁。
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結”“補償機制”等概念,深深滲透到現代中西方文化和大眾的科學常識之中。
阿德勒認為,人的生理缺陷帶來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對自卑感無法找到滿意的補償,那么,人就會有精神疾病,即心理、情感的功能性紊亂和失調。另外,阿德勒強調個人必須與社會構成聯系。個人只是社會的一分子,一個人對待社會中他人的態度,以及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直接影響著他的心理健康。
阿德勒還指出,由于人格結構形成于兒童期,所以,要想找出人格心理問題的癥結,只能從人的童年時期入手。并且幫助兒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變成了頭等重要的事情,這也就是“教育”一詞在阿德勒心目中的含義。
阿德勒的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主要圍繞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正確、健康的人格這一核心問題來展開。他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獨立、自信、勇敢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總的來說,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兒童教育的首要任務。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說謊,甚至不愛學習等。關于這些問題的心理誘因以及解決方案,阿德勒的這本書中也有詳細的介紹和分析。阿德勒告訴我們,兒童的這些行為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只是表象,家長暴力地制止和打罵,只能讓問題更嚴重。
本書基于個體心理學這個理論依據,對兒童人格構成做了全面、透徹的分析,對為人父母者、教師及所有關心或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著非凡的意義。此外,本書還介紹了人的天性、遺傳等因素對一個人兒童時期的影響。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還是一部探討人性、人的心理、人與社會關系的心理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