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話邀約時,顧客說“有空我會過來的”

【店長的困惑】
店鋪淡場時,店長小A會要求導購們給顧客打邀約電話。不少導購在打電話時不知如何說話,于是小A編寫了兩個邀約話術模板,內容如下。
(1)小A邀約話術1:新品上市
×女士您好,我是××品牌××店的×××,請問您現在說話方便嗎?(若顧客回“方便”)今天給您打這個電話,主要是本周店鋪有新品上市,有您喜歡的顏色和風格,我很榮幸地邀請您到店鋪。您看是明天還是后天有時間?
(2)小A邀約話術2:促銷活動
×女士您好,我是××品牌××店的×××,請問您現在說話方便嗎?(若顧客回“方便”)今天給您打這個電話,主要是本周店鋪有促銷活動,正好有很多適合您的款式,價格又很實惠。如果您有時間,我很榮幸地邀請您到店鋪。您看是明天還是后天比較方便?
除了這兩個邀約話術模板以外,店長小A還規定了邀約計劃、邀約時間、邀約獎罰等輔助措施,并且重點強調采用封閉式提問,讓顧客二選一,如“您是今天來還是明天來”“您是上午過來還是下午過來”等。
大家按照店長的模板去打電話,卻發現大多數顧客根本不做二選一,而是直接說“知道了,有空我會過來的”,然后就沒有下文了。
導購們非常不解:顧客們既然都說了“有空會過來的”,可為什么沒來呢?難道他們一直都沒空嗎?他們到底在想什么呢?
【顧客在想什么】
一名顧客接到電話時,可能是這么想的。
顧客:“喂,你好。(誰找我?)”
導購:“×女士您好,我是××品牌……”
顧客:“你好,有事嗎?(哦,原來是那個賣衣服的,找我干嗎?)”
導購:“今天給您打電話,主要是本周店鋪有新品上市……”
顧客:“……(想讓我買衣服?我需要買衣服嗎?不需要。)”
導購:“如果您有時間,我很榮幸地邀請您到店鋪……”
顧客:“知道了,有空我會過來的,再見!”
顧客在接電話到掛電話的過程中,心理活動是這樣的:誰找我→找我啥事→買衣服→我買嗎→我不買→不來。
“有空我會過來的”=“我現在不買衣服”。
當然啦,有時候顧客的心理活動也會是這樣的:誰找我→找我什么事→ 買衣服→ 我買嗎→ 買買買→ 來啦來啦。
可是,顧客什么時候的心理活動才是“我買嗎?買買買”呢?為什么打10個電話,才有一兩位到店呢?問題出在“顧客購買頻率”與“導購邀約頻率”是否合拍上。
(1)導購邀約頻率太高
店鋪一般是每2~3周就上市新品,VIP邀約也是15~30天進行一次,如此高的邀約頻率是想讓VIP顧客每年購買12~24次;
(2)顧客購買頻率太低
大量數據統計顯示,年消費12次以上的顧客比例在15%以下,10位顧客中僅一兩位顧客有這么高的購買頻率,這和“打10個電話僅到店一兩位”的事實吻合。
既然邀約購買率低是常態,是否更應該照此打下去,在10個人中碰運氣呢?又或者索性不打邀約電話呢?
【預防和應對】
做零售不能憑運氣,也不能守株待兔,邀約電話一定要打,但邀約顧客的理由不能再是“邀約購物”,因為這會觸動“找我什么事→買衣服→我買嗎→我不買→不來”的邏輯線,導致邀約失敗。
我們需將邀約目的定為“見面”,觸動VIP顧客的心理邏輯線,或許就變成了這樣:
· 誰找我→找我什么事→來坐坐→去坐嗎→就坐幾分鐘→也行;
· 誰找我→找我什么事→來聊聊→去聊嗎→就聊一會兒→好吧;
· 誰找我→找我什么事→來喝茶→去喝嗎→喝一杯也行→ OK。
邀約顧客“見面”當然也會出現“不見”的情況,但比邀約購物的成功率要高出許多,我們得到的大體數據是這樣的。
邀約購物:來—2%~15%,不來—85%左右。
邀約見面:來—60%以上,不來—40%以下。
甚至還有個男裝品牌的導購告訴我,她的“邀約購物”成功率在20%左右,“邀約見面”成功率在90%以上。
有個男店長問過我一個問題:“我們是服裝店,明知顧客這次不買衣服,為什么還要邀約他呢?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我反問了這位男店長一個問題:“如果你喜歡一個女孩,想去追她,但你明知這周約她肯定不會追求成功,還約不約她呢?”
當然要約。追女孩的時候,你需要通過多次“邀約見面”,給女孩一個慢慢愛上你的過程,至于理由是吃飯、看電影還是聽演唱會,就看女孩接受哪一個了。
邀約顧客也是如此,既不能一個個地打電話告知“上新貨”快來買”來撞概率,也不能傻等著顧客自己上門來買。你需要通過多次“邀約見面”,給顧客一個慢慢信任你的過程,至于理由是聊聊、坐坐還是喝茶,就看顧客選擇哪一個了。
邀約見面的好處,除了積累信任,為后面的成交做好鋪墊以外,還有催生感性購買。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對年輕夫妻早上出門時,男人和女人都說今天要買襯衫,而且只買襯衫。但晚上男人帶回來2件襯衫,女人帶回的7件衣服中卻沒有襯衫。男人問:“不是說只缺襯衫嗎?”女人說:“我發現這些衣服太好看了,就沒忍住,反倒把襯衫給忘了。”
對于這樣的顧客,你打電話說“上新貨,速來”,她可能會因無意購買而一口回絕;但若能約她到店,她就可能因喜歡而產生感性購買。
男人與女人之間見面多了,遲早會有故事發生!
員工與顧客之間見面多了,遲早會有業績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