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效應研究
- 郭曉麗
- 1635字
- 2019-02-28 15:18:50
摘要
1978年改革開放后,伴隨著GDP的快速增長,我國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但居民收入分配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基尼系數大大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
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問題不僅是任何一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受關注的永恒主題,而且是許多社會矛盾的誘因。由于市場失靈的存在,市場初次分配本身不能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的問題,還需依靠政府的再分配和公眾的自愿分配。然而公眾的自愿分配完全取決于公眾的意愿,其作用范圍十分有限,所以只能依賴政府的再分配。從理論上來講,稅收作為政府再分配的重要調節手段,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個人所得稅的調節效應非常有限;消費稅的調節效應有待加強;財產稅不健全。因此,如何增強稅收的收入分配效應,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同時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彰顯稅收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及現實課題。
理論上,稅收具有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本書重點研究了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論基礎、調節機理、測量方法以及稅收調節的局限性,并通過分析我國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現狀,得出我國稅收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實踐中,我國稅收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方面有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書基于整體的視角,通過建立VEC模型實證分析了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總體效應。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在長期還是在短期,稅收對居民收入分配均發揮了逆向調節的作用,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長期中其逆向調節效應逐漸減小。
為什么我國稅收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總體效應方面呈現出逆向的作用?為了探究其原因,本書主要從所得稅、財產稅和流轉稅等結構的視角進行分析。首先,本書從多個視角實證分析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效應,結果發現,個人所得稅在不同收入階層、不同區域以及不同要素結構中發揮了微弱的正向調節作用,但在不同行業中發揮了逆向的調節作用。其次,本書使用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分析了財產稅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同時還對主要稅種即房產稅和契稅的收入分配效應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結果發現,財產稅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中具有微弱的調節效應。再次,本書實證分析了流轉稅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增值稅和消費稅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發揮了逆向的調節作用;營業稅起到了正向的調節作用,由于不能完全抵消增值稅和消費稅的逆向調節作用,流轉稅表現出明顯的逆向調節作用。盡管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中呈現出正向的調節作用,但由于其調節效應極其微弱,不足以抵消流轉稅的逆向調節作用,所以我國稅收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總體效應上呈現出逆向調節的特征。
本書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本書基于整體和結構的視角對稅收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一稅類或某一具體稅種的收入分配效應上,關于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總體效應的研究較少,而對其的系統性研究更為缺乏,故本書基于整體和結構的視角對稅收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第二,從多個視角實證分析了個人所得稅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目前學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收入階層的再分配效應上,關于個人所得稅在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以及不同要素結構中調節效應的研究較少,而針對其再分配效應的全面系統的研究更是稀少。鑒于此,本書從不同收入階層、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以及不同要素結構等多角度實證分析了個人所得稅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從而使得其研究結論更加準確、科學。
第三,本書在分析增值稅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時,將城鎮中大量存在的農貿市場考慮在內,通過調研數據對增值稅的有關指標進行了修正。國外在研究增值稅的收入分配效應時,已經針對增值稅偷逃稅行為、稅收優惠等實際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而國內對此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忽視了實踐中的很多實際情況。因此,本書將農貿市場考慮在內,實證分析了增值稅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
- 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機理、模式及效率評價
- 重構增長秩序:不確定性年代與內生平衡增長
- 探索與研究:國有資產監管和國有企業改革研究報告.2014-2015(上下冊)
- 2018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勞動力市場平衡性
- 中國能源國際合作報告:中國能源國際合作的新格局與新發展(2017/2018)
-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與發展:工業機器人
- 看懂中國經濟的第一本書
- 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奮進與包容
- 通往碳中和:城市低碳建設的非技術創新
- 雙碳目標下的綠色增長
- 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
- 中國經濟特區研究(2012年第1期/總第5期)
- 中小城鎮發展與城鄉一體化
-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理論、實踐與前瞻
- 中國邁向高收入經濟體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