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1 稅收調節

“稅收調節是指運用稅收杠桿對社會經濟運行進行的引導和調整。通過稅收的多征、少征與免征,可以從多方面作用于微觀經濟活動,使之符合宏觀經濟運行的目標。”《稅收調節》,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Q4CI3NYyUvFXfa_3UCFr2NBfNB5eUv2jeIxpnuTFGsUofFAHNhljeIxpnuTFGsUofFAHNhljeI769CnLiOM_。一般來說,稅收調節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調節社會總供求、流通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本書所說的稅收調節主要是針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具體來說是指稅收對居民收入、消費以及財產的調節。

1.3.2 居民收入

本書所指的居民是指稅法中的居民,可分為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人。居民納稅人是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擁有中國國籍和戶籍的中國公民以及在中國境內一個公歷年中居住滿365天的外籍人員和沒有戶籍的中國公民并且承擔無限納稅義務的人。居民納稅人應該就其在中國境內的所得和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非居民納稅人是指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處而在中國境內居住但不滿一年的,僅就其在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非居民納稅人只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只就其在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本書所說的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僅指對居民納稅人的調節。

《中國統計年鑒》將居民分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其相對應的收入有人均總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農村,稱為人均純收入)。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口徑發生變化后,才有了全體居民的概念,包括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本書在分析稅收調節的總體效應時提到的全體居民既包括城鎮居民,也包括農村居民;在分析所得稅、流轉稅、財產稅以及具體稅種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時,由于主要以城鎮居民為分析對象,所以此時的居民特指城鎮居民。

本書收入的概念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收入是指流量收入,而廣義的收入既包括流量收入,也包括存量收入,兩者均是收入差距產生的重要因素。流量收入和存量收入可以相互轉換,二者密不可分。流量收入經過一定的沉淀就會形成存量收入,如財產等;而存量收入反過來又會帶來一定的流量收入差距。因此,本書所說的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不僅包括對居民流量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而且包括對其存量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

居民收入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居民在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過程中通過對所需要素的占有和運用,以及通過其他方式和手段獲得的全部收入的合計。一般從來源上來講,居民收入是以工資薪金、租金、股息、紅利以及從其他各種渠道所獲得的總體收入(李實,2008)。《中國統計年鑒》按照收入來源將居民收入主要分為工薪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本書使用該定義進行具體的分析。

《中國統計年鑒》將城鎮居民收入主要分為人均總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本書所說的居民收入分配主要是指對居民人均總收入的調節。

1.3.3 貧富差距

“貧困”,即收入少,財產少;“富裕”,即收入多,財產多。從中可以看出,貧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財產差距兩部分,是廣義的收入差距。因此,本書所說的貧富差距是指廣義上的收入差距,既包括流量收入差距,也包括存量收入差距。

1.3.4 收入分配

“經濟學研究收入分配有兩個常見視角:一是居民收入分配,也稱規模收入分配,指收入在居民個人之間的分配;二是要素收入分配,也稱功能性收入分配,指收入在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萬瑩、史忠良,2010)而在我國經常提到的是國民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分配是指國民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政府收入來源于稅收,企業收入來源于企業未分配利潤,居民收入來源于居民提供資本或者勞動等獲得的報酬。傳統觀點認為國民收入分配有兩個環節,即初次分配環節和最終分配環節。然而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有了第三次分配的說法,厲以寧教授把收入分配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指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也稱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它是指在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按照各生產要素主體對產出直接做出貢獻的大小對生產活動形成的凈成果進行的分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后,形成勞動者個人收入、企業收入和國家收入三種收入。第二次分配是指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收入分配,是對初次分配的調整,又叫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即在國民收入第一次分配的基礎上,通過所得稅、轉移支付等形式對初次分配后的國民收入進行的再分配。經過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稱為派生收入。由于市場缺陷的存在,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必然會造成收入和財產分配的不公平,這就需要政府運用稅收和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第三次分配是指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個人出于自愿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出去的行為。

本書贊同厲以寧教授的三次分配理論。因此,本書所說的收入分配特指第二次分配,而且僅僅涉及稅收的收入問題,不涉及政府支出問題。

1.3.5 公平和稅收公平

公平是一個主觀性較強的概念,不同的人對公平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關于公平在理論界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來說,關于公平有三種觀點:起點公平、規則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公平(又稱機會公平),可進一步分為先天公平和后天公平,先天公平與人們的稟賦、出身家庭的貧富和所處地理位置等密切相關,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后天公平往往由社會政策決定,例如教育機會公平等。規則公平不僅強調規則制定上的公平,而且更加強調規則執行上的公平。結果公平是指人們參與社會活動之后獲得的待遇、分配等的公正性,結果公平是最終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指標,也是人們追求公平的根本目的。本書所說的收入分配公平主要是指在起點公平和規則公平的基礎上的結果公平。

稅收公平是指稅收負擔分配的公平,而稅收負擔的分配則是指稅收總額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在不同的納稅人之間的分配,即不同納稅人稅負的承擔份額問題。所謂稅收公平,“是指不同納稅人之間稅收負擔程度的比較;納稅人條件相同的納同樣的稅,條件不同的納不同的稅。因此,公平是相對于納稅人的課稅條件說的,不單是稅收本身的絕對負擔問題”(楊秀琴,1995)。

1.3.6 稅制結構

稅制結構即稅收制度的結構問題,主要包括稅種的組合方式和稅種的地位兩方面的內容,即實行復合稅制的國家其稅種或稅類的組合方式以及各稅種或稅類在總稅收中的配比關系。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稅制結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較全面的如岳樹民等(2007)、國家稅務總局課題組(2009)和安體富(2010)。他們均認為稅制結構包含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宏觀稅制結構(又稱稅系結構),是指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由多個稅種組成的稅收體系中各個稅系的配置狀況和主體稅種的選擇,如直接稅系和間接稅系;二是中觀稅制結構(又稱稅種結構),是指稅系內部不同稅種之間的組合與搭配;三是微觀稅制結構(又稱稅種要素結構),即稅種內部稅收要素的組合。本書在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將稅種按照課稅對象進行分類,將其劃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和其他稅,并據此將稅制結構界定為由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和其他稅搭配而成的稅系結構。在宏觀層次上,本書重點研究流轉稅系、所得稅系和財產稅系的居民收入分配效應;在中觀層次上,本書主要研究和居民收入分配密切相關的稅種,如個人所得稅、房產稅、消費稅等的再分配效應;在微觀層次上,本書會對具體稅種的構成要素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我國稅收不能有效發揮收入調節作用的內在原因,進而提出有關稅種、稅種要素改革的具體措施。

1.3.7 直接稅與間接稅

直接稅和間接稅的合理搭配是稅收理論和實踐中最古老的話題之一,但是目前理論界對于兩者的劃分及如何搭配等問題仍存在很多爭議,焦點在于直接稅和間接稅的劃分標準和范圍。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劃分標準是稅負轉嫁標準,即稅負不能或者不易轉嫁、納稅人與負稅人一致的稅種為直接稅,該稅類以所得稅類和財產稅類為主體;稅負能夠轉嫁或者容易轉嫁、納稅人與負稅人不一致的稅種為間接稅,該稅類以貨物和勞務稅類為主體。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雖然稅負轉嫁標準是國際通用的標準,但是對于能否轉嫁或者是否容易轉嫁也是一個模糊的界定,這就導致不同學者將同一稅種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目前國內學者在研究直接稅和間接稅問題時也僅僅是籠統地認為兩者之間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至于哪些稅種歸于直接稅、哪些稅種歸于間接稅尚未達成共識。再加上我國目前尚無對直接稅、間接稅的法律界定,因此,為了研究的方便,筆者認為在按稅負轉嫁標準劃分直接稅和間接稅的基礎上,還應該看到直接稅和間接稅的更本質的區別,即能否對價格產生影響。能影響交易價格的是間接稅,不能影響交易價格的是直接稅。從國內已有研究來看,關于直接稅和間接稅的劃分中已經達成共識的主要稅種已經確定,如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為間接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契稅等均為直接稅。而存在爭議的主要有印花稅、車船稅、煙葉稅、資源稅和車輛購置稅五個稅。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將資源稅和煙葉稅歸為間接稅,將印花稅、車船稅和車輛購置稅歸為直接稅,主要原因如下。

資源稅為間接稅。有的國家將資源歸為財產,因此將資源稅歸為直接稅。在國內也有學者將其叫作資源財產稅,即歸為直接稅。但筆者認為,我國資源在流轉中很容易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即發生稅負轉嫁,再加上我國國家稅務總局將資源稅劃歸流轉稅司管理,因此筆者將資源稅歸為間接稅。

煙葉稅為間接稅。煙葉稅是對境內收購煙葉的單位征收的一種稅,其計稅依據是煙葉的收購價格。由于其與價格高度相關,因此能夠或者很容易發生稅負轉嫁,因此將之歸為間接稅。

印花稅為直接稅。印花稅是對在境內書立、領受合同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按照合同金額的一定比例征收的一種稅。如個人在買房和買賣股票時所繳納的印花稅,大多由個人承擔,再加上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居民個人,故將印花稅歸為直接稅。

車船稅為直接稅。車船稅是以車輛、船舶(以下簡稱車船)為課征對象,向車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征收的一種稅,從2007年7月1日起,有車族需要在投保交強險時繳納車船稅。其與保有使用有關,與交易無關,不存在稅負轉嫁,故將之歸為直接稅。

車輛購置稅為直接稅。車輛購置稅是對在境內購買規定車輛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一般由買方承擔,不易發生轉嫁,故將之歸為直接稅。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實際征收的18個稅種中,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資源稅、煙葉稅和城建稅屬于間接稅;其余的11個稅種屬于直接稅。由于船舶噸稅是針對進出我國港口的國際航行船舶征收的稅,故本書不予考慮。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畴县| 北宁市| 辽源市| 汉沽区| 津市市| 玛沁县| 修水县| 株洲县| 商洛市| 高阳县| 静安区| 古田县| 天全县| 普宁市| 锦屏县| 略阳县| 库尔勒市| 杭锦旗| 康定县| 若羌县| 渭源县| 澄江县| 西峡县| 盘山县| 抚宁县| 高陵县| 临沧市| 云霄县| 侯马市| 三穗县| 颍上县| 灵丘县| 泸水县| 汪清县| 五寨县| 永宁县| 枣阳市| 镇巴县| 清徐县| 沈丘县|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