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海洋資源環境面臨的危機

人類的發展歷史是一個人與自然資源相互競爭卻又彼此共生的過程。在全球人口數量迅速增長的今天,陸地各類資源供應出現了相對緊張的局面,人們已經把緩解資源緊張的戰略重點轉移到對海洋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以期從海洋資源中獲得陸地生存資源的替代品。現代海洋科技的發展固然使得海洋資源的開發變得更加便捷,但是人類對海洋資源無序、無度、無償的開發和利用往往容易忽略海洋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對海洋資源環境本身造成嚴重破壞。當前海洋資源環境面臨的危機主要包括海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及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

一 海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首先,海洋環境污染集中體現為海水水體污染。按照污染源不同,可進一步將海水水體污染分為陸源污染、海源污染和空源污染三部分。

陸源污染是指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物通過直接排放、河流攜帶等陸源輸送方式進入海洋,從而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與破壞。據統計,海洋中的污染物質80%以上來自陸地。因此,控制陸源污染物質排向海洋是養護海洋環境、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前提。自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以來,《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基活動影響的全球行動綱領》(Global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Land-based Activities, GPA)得到了全球超過160個海岸帶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但從近年來全球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惡化的趨勢中可以看出,GPA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實施沒有從根本上改善陸源污染的排放控制問題。

全球范圍內的陸源污染物質主要包含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因此,如何降低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的處理成本,提高污水處理效率,改善各排污口的水質狀況成為現代海洋水體環境養護的重要課題。此外,農業生產過程中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化肥也是陸源污染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產中植物對農藥和化肥的吸收率最高僅為30%~40%,其他大都殘留在土壤中隨雨水匯入海洋,成為陸源污染物質。陸地的生活污水和工農業生產污水的排放入海使近海海域水體富營養化,在水溫適宜、靜風、靜水等特定環境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暴發性增殖從而引起水體變色,形成赤潮災害。赤潮的發生使得海洋中的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窒息死亡,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系統,而且有毒藻類的大量繁殖使得藻類毒素進入食物鏈從而進一步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

海源污染主要是指由各類溢油、漏油事故引起的油污染。隨著全球能源消耗量的持續增加,海上石油的運輸量大幅上升,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規模也日漸擴大,因此全球海洋發生溢油、漏油事故的可能性也相應升高。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經由各渠道進入海洋的石油有600萬~1000萬噸,大約占世界石油年產量的0.5%。這不僅僅造成海洋石油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海洋資源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石油泄漏后浮于水體之上形成的油膜能夠阻礙大氣與水體之間的氣體交換,導致海水缺氧,進而影響海域動植物生長。同時,海洋石油污染還會影響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破壞濱海風景區及海濱浴場的水體環境。2010年4月,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租用的鉆井平臺發生爆炸事故,大量石油泄漏,造成巨大環境和經濟損失。該鉆井平臺的漏油量從最初的每天5000桶上升至每天25000~30000桶,在海面上形成長200千米、寬100千米的原油漂浮帶,此次事故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油污災難。該事件導致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濕地和海灘環境被毀,漁業資源受損嚴重,許多脆弱的物種滅絕,整個墨西哥灣海洋生態系統遭遇“滅頂之災”。

空源污染主要是指排放到空氣中的酸性氣體(主要包含碳、硫、氮等元素)與海洋水體發生化學反應,使得海水pH下降,水體酸化的現象。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出大量含碳、硫、氮等元素的氣體,其中約有1/3被海洋吸收,溶解在海水中形成碳酸、硫酸、硝酸。海水變酸不利于海洋生物碳酸鹽的形成和保存,進一步導致以碳酸鹽為骨骼的生物在群落結構的演替和種間競爭中失去優勢,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從而通過食物鏈的作用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2009年簽署的旨在檢視海洋酸化的《摩納哥宣言》指出,目前海水酸堿值的變化速度比過去自然改變的速度快100倍,已經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酸性氣體的持續增加將導致珊瑚礁無法在多數海域生存,漁業資源結構永久改變,糧食安全危機爆發。該宣言呼吁世界各國應當控制并減少酸性氣體的排放量,避免或延緩海洋酸化等生態問題發生。

其次,海洋生態破壞主要體現在近岸圍填海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海岸帶及近海海域的生態影響上。海岸帶不僅為沿海人民提供了棲息、養殖、建設港口、休閑等所需的空間資源,而且具有調節氣候、凈化污染、促進生態循環等生態服務功能。世界范圍內的大型城市大多位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集、工業擴張、用地緊張,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間成為其解決土地資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從最初的圍海曬鹽,到后來的圍墾灘涂,將其擴展成工農業用地,再到圍墾養殖,圍填海技術日益成熟。而政府對圍填海項目的規劃與管理寬松,審批周期縮短,項目實施進度加快,造成海灣面積縮小,海岸線縮短,濱海濕地面積驟減,水動力下降,打亂了近岸生態環境自我恢復的生態節奏,使得近海水體水質惡化日益加重。以山東青島膠州灣為例,從20世紀初期至今,膠州灣水域面積持續縮減。20世紀50年代之前河流輸沙是該海灣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50年代以后人類的圍填海工程成為這一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且圍填海工程所造成的海灣面積縮減速度是自然狀態下的210倍劉洪濱、孫麗、何新穎:《山東省圍填海造地管理淺探——以膠州灣為例》,《海岸工程》2010年第1期,第24頁。,這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問題。青島市有六個區和兩個縣級市環灣而建,因此膠州灣承納了青島大部分的生活、工業廢水和船舶、養殖污水。20世紀50年代以前,自然狀態下的膠州灣可以通過漲落潮、水體交換等方式將污染物擴散到灣外,膠州灣生態環境整體處于平衡、健康狀態。而隨著海灣圍填海工程建設量的增多,海灣面積及納潮量減小,其自凈能力變差,灣內污染嚴重,生態失衡。由此推斷,其他海域的圍填海工程對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也可能存在上述問題。

流域內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夠對近岸海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設的確能夠改善流域內的航運狀況,同時有利于開發水電資源,具有防洪、防旱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大型水利工程改變了河流入海口的徑流量和輸沙量,同時也改變了下游水體的生源要素和營養鹽等維持河口生態系統健康的各類要素的比例,進而影響了近岸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近岸海域水體的營養鹽結構改變,鹽水入侵率升高,使得各類經濟魚類的繁衍受到影響,對生態系統中的物種產生沖擊。世界上約80%的漁產品來自河口及近海區域,而這主要依賴河流攜帶的淡水及營養物質的支撐。流域內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河口及近海水體環境,使得浮游動植物種群發生改變,極易造成河口及近海漁業衰退。如非洲加納阿科松博水壩(Akosombo Dam)的運行使得沃爾特(Volta River)河口曾經繁榮的漁業衰退甚至消失。

另據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網報道,美國將于2020年之前完成拆除克拉馬斯河上大壩的工作,重新恢復長達676千米的魚類棲息地,某些魚類的數量有望增長80%。《活久見!美國即將開啟史上最大規模大壩拆除項目》,國家地理中文網,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最后訪問日期為2016年10月3日。克拉馬斯河漁場是美國西海岸第三大漁場,每年有1萬~14.9萬條奇努克鮭和1.8萬~3萬條北美鱒魚洄游到克拉馬斯河完成繁殖。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由于克拉馬斯河上大壩的存在阻擋了魚類的洄游、繁殖,當地部落失去了重要的食物來源。此外,水質惡化,有毒藻類大量繁殖,水溫升高,疾病蔓延使得河中的魚類大批量死亡(見圖1-1),對河流、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造成的經濟和環境損失巨大。

圖1-1 在克拉馬斯河最古老的大壩后面,一位生物學家在對科普柯湖水取樣,湖水因藍藻細菌而變成糊狀(在夏季,當水溫升高時,有毒的微生物就會大肆繁殖)

資料來源:圖片轉引自國家地理中文網,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最后訪問日期為2016年10月3日。

大壩的拆除使其轄區內的河流和漁場獲得了重生。據統計,截至2015年,美國境內拆除的大壩已經超過1300座。而今,河流和海洋不再只是人們水力發電、農漁業生產和經濟增長的工具。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我們將采用環境保護立法、工程修復等更加多樣化的行動,為逐漸減少的魚類和其他物種免于滅絕提供庇護。

二 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

海洋資源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海洋及其所提供的資源。然而,世界自然基金會2007年6月于法蘭克福發表的報告顯示,全世界70%的海洋生物遭到過度捕撈,其中包括77%的漁業資源,而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又將這一數據更新至90%。在全世界15個主要漁區中,有11個漁區的捕撈量下降嚴重,61.3%的主要魚類資源已經被充分開發,28.8%的主要魚類資源正在遭受過度開發、已枯竭或正在從枯竭狀態中恢復。特別是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其數量相比未捕撈前下降了96%。《重振海洋經濟:2015年行動方案》,世界自然基金會,http://www.wwfchina.org/,最后訪問日期為2016年9月26日。據統計,世界漁業資源的捕撈量每年可達8600萬噸,預計到2050年,世界魚類貿易將陷入停滯。《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資源遭過度開發》,人民網,http://env.people.com.cn/,最后訪問日期為2016年9月26日。

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特別是對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造成諸多后果。首先,全球各海域內魚群的分布密度降低。以我國為例,20世紀50年代我國海域內魚群密度為1, 60年代下降至0.6~0.7, 70年代又減少至0.3~0.4, 80年代開始這一數據更降低至0.2。其次,漁獲物的質量日趨劣化。20世紀50年代,我國優質和劣質漁獲物比例為8∶2, 60年代這一比例為6∶4, 70年代為4∶6, 80年代下降到2∶8。再次,漁獲物中魚類年齡組成日趨低齡化、早熟化發展。最后,未成熟幼魚和產卵前親魚被過度捕撈,造成生長型和補充型魚類數量驟減,漁業資源的可再生性受到破壞。辛仁臣、劉豪、關翔宇:《海洋資源》,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因過度捕撈,世界范圍內的傳統經濟魚類資源結構遭到破壞,漁業資源面臨衰退危機。傳統經濟魚類資源的幼魚被大量捕撈導致已經衰退的魚類種群難以恢復。傳統優質經濟魚類資源的繼續減少,屬于傳統優質經濟魚類餌料的低質魚類的數量升高,原先經濟價值較低的一些魚類資源逐漸上升為主要漁獲種類。

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僅表現為漁業資源的衰退。海洋物種的減少和棲息地的縮減使得海洋地球生命力指數海洋地球生命力指數是基于900余種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魚類海洋生物的發展趨勢的有關全球生物多樣性狀況的一個指標。在1970~2010年下降了39%。紅樹林的毀滅速度甚至是陸地森林消失速度的3~5倍,世界上50%的珊瑚和29%的海草業已消失。《重振海洋經濟:2015年行動方案》,世界自然基金會,http://www.wwfchina.org/,最后訪問日期為2016年9月26日。正如歷史學家說的那樣“雖然人類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變得越來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環境,但卻不能使自己所處的環境變得更適合于居住”〔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7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我們在發展海洋科技、探索海洋資源奧秘的同時,一定要兼顧海洋資源環境的養護,讓海洋持續地為人類發展提供便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连山| 新竹县| 卓资县| 瓮安县| 仁化县| 印江| 连州市| 香港| 赫章县| 阳江市| 阿城市| 美姑县| 萝北县| 武陟县| 陇南市| 顺义区| 蚌埠市| 章丘市| 海丰县| 定安县| 宁陕县| 高雄市| 宁晋县| 富阳市| 尼勒克县| 常山县| 南陵县| 文水县| 平山县| 泾源县| 南宫市| 志丹县| 韩城市| 洛隆县| 新邵县| 竹溪县| 牙克石市| 镶黄旗| 咸阳市|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