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資合約、貨幣沖擊與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研究
- 韓雷
- 1505字
- 2019-02-01 15:58:30
摘要
本書旨在完成兩大任務:一是使用支出倒推法核算1952~2009年中國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二是對中國勞動收入占比變化分長期(制度)和短期(沖擊)進行解釋。合約是制度分析的基本單位,是進行長期解釋的出發點;貨幣是市場經濟最為重要的短期沖擊因素,是進行短期解釋的切入點。
本書使用支出倒推法厘清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要素收入占比格局。本方法的基本原理來自資金流量法,把居民的收入分為勞動收入、財產收入和經營收入,支出分為消費和投資。通過核算發現,中國1952~2009年的勞動收入占比變化呈現倒“N”形的變化規律。20世紀50年代勞動收入占比較低,占50%左右,60年代后占55%左右,進入80年代后勞動收入迅速提高,達到60%,到90年代中期開始下降,到2000年后中國的勞動收入占比只在50%左右了。
從長期來看,勞動收入占比是由制度決定的,特別是微觀的勞資合約治理。合約治理分為兩個階段:簽約前治理和簽約后治理。勞動收入占比變化主要由簽約后治理模式決定的,即勞動收入占比由剩余控制權的配置決定。筆者根據主要勞資合約的簽約后治理模式把中國經濟發展分為三段不同的歷史時期,使用理論預測法解釋中國1952~2009年的勞動收入占比變化。1952~1978年為中國的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勞資合約主要是國家資本主導的,這種合約由國家為個人提供保障(抵押),是一種終身制的無風險勞資合約。合約的剩余控制權由“組織”掌握,勞動收入理論上來說可以降到維持生存的工資水平,勞動收入占比較低(均值為58%)。1979~1995年為中國的承包經濟時期。改革開放后,勞資合約由單一的國家合約轉變為企業承包合約,農戶、個體戶、小型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共存,主要的勞資合約是企業承包制。相對于國家合約的其他勞資合約,此類合約中勞動者的剩余控制權提高,勞動收入占比增大(均值為59%),并且波動較小。1996~2009年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期。民營企業的雇傭合約發展迅速,并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勞動參與模式,提高了勞動者參與市場生產的機會,勞動收入的絕對值上升。與此同時,國有企業改革使國家終身合約數量大幅度減少。整體來看,資本主導的勞資合約成為主流,資本方在合約治理中占據絕對優勢,勞動者的權利地位迅速下降,勞動收入占比下降(均值為52%)。根據各個階段不同勞資合約的特征和構成比例,筆者推斷了各個階段的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發現真實的勞動收入占比變化和筆者的推斷基本吻合。
從短期來看,勞動收入占比的變化主要由各類沖擊決定。沖擊會在較短時間內改變產出或合作剩余,改變勞資雙方的分配占比,使勞動收入占比在較短時間內就有比較大的改變。沖擊會放大制度在分配中的作用,使之更明顯地體現出來。在市場經濟下,貨幣政策是最主要的沖擊形式,對收入分配產生了較大影響。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貨幣政策有多次“劇烈”沖擊,都明顯改變了勞動收入占比,放大了不同制度對收入分配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中國經歷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通過信貸釋放了巨額貨幣。這時,勞動者通過承包合約控制了大部分合作剩余,使得勞動收入占比突然上升,1989年達到63%的歷史高位,隨后恢復到55% ~60%。進入2000年后,特別是2007年后,我國又經歷了一次比較“劇烈”的貨幣沖擊。但此時勞資合約是資本主導型的,勞動收入占比在2007年只有42%。我們發現,貨幣沖擊不僅會導致勞動收入占比變化,而且會對勞資關系和勞動者內部關系產生顯著影響。
為了進一步驗證本書的解釋,筆者利用統計年鑒的宏觀時間序列數據、上市公司的微觀面板數據和省際面板數據對本書推論分別進行了計量分析,都驗證了本書的推論,證明本書的解釋是可靠的。最后,本書從宏觀制度環境、合約治理模式和個體意識形態角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勞動收入占比;制度設計;合約治理;貨幣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