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家形象建構
- 李娟
- 2524字
- 2019-02-19 10:11:50
第五節 現實題材電影敘事與國家形象建構
以都市為重點發展對象的當代城市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生產模式、資源配置模式以及生產消費模式,繼而生活其中的人的價值理念與生活態度也隨之發生轉變。在此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并非單純的一門人文社會科學所能夠解決的,電影作為其中成員也是如此。電影是時代行進中的忠實記錄者,當代人在觀念與生活中面對的問題與困惑,需要電影以特有的語言進行描述與回應,特別是對于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人的精神氣質,進行全景式的展示與描繪,從而彰顯自身的立場。
一是底層意識與真實景觀。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特別是市場化加劇了人們對現實生存的關注,而大眾文化的興起逐漸取得主導性的社會地位,理性認知與感性娛樂,精英立場與大眾立場一直處于博弈的狀態。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傳統,電影藝術的現實主義書寫應該被重新提及。正如有學者所言,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憾,而這種現象的產生更多的還是因為對現實主義的認識存在誤區,對于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在理解層面也存在狹窄與偏頗,需要重新調整與矯正。調整思維就需要將電影真正擺脫抽象化、娛樂化、庸俗化與教條化,真正將國產電影貼近時代的真實圖景,切中當代社會發展的深層命脈,展現出現實主義的藝術魅力,并以前所未有的勇氣發揮社會批判的力量。需要將敘事語言賦予強烈的底層意識,將敘事焦點對準社會底層民眾和弱勢群體的真實生活,從而體現國產電影藝術的現代意識。與此同時,電影作為時代行進中的見證者與記錄者,其敘事的魅力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于發生的真實圖景進行真實地呈現,讓觀眾自己觀看并體悟、反思、審視信息,進而在被帶入故事情境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斷,更好地開拓電影的敘事功能和表現力。對于社會底層真實狀態的表現,也只是電影的藝術手法而已,無法全面而真實地反映社會的整體面貌與全部社會現實,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適應商業市場的規則需求并建構與類型化結合的敘事模式,力求讓觀眾從中找到心靈契合,從而將真實的紀實風格與時代風格較好地結合起來。
二是文化多元與價值主導。多樣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質特征,21世紀以來,全球化的大背景導致多元價值觀之間的交集與沖突,不可避免地導致價值之間的矛盾與整合的陣痛,對于電影文本同樣需要表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接納與轉化,包括對于不同文化的吸納與反思,突破文化一元格局,建構更加開放而多元的文化空間。只有對本族文化能夠有自覺的回歸與真誠的接受,不斷認同民族文化與自身的文化身份,爭取使文化身份得到調和與兼容,才能建構更加完整統一的文化格局。21世紀國產電影需要在堅持民族性與本土化的同時,將視野不斷拓展進而從人類的未來發展出發來考慮問題,既保留民族意識又觀照人類文化的共同性特征。民族的文化心理其實并非是一元的簡單概念與能指,而是開放與多元的動態概念,包括了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的觀眾的文化心理,是不同時期社會文化積淀的映照,也是多層次、多元化的互補結構。21世紀國產電影勢必需要研究不同群體的需求,再次將“國家”“民族”“國家形象”等關鍵詞植入國產主流電影作品中,從而引領電影在價值層面的創作風向標,創作出符合主流意識形態需求、大眾審美心理和適合市場票房需求的高品質電影。同時,也為探究21世紀電影觀眾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對國產電影的批評提供新的向度。
三是現實觀照與理性敘事。隨著社會生活的裂變和時代的飛速變遷,人們傳統的生活模式中慣常的社會穩定角色與文化秩序先后被打上強烈的生存烙印,生存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占據了社會文化意識的主導位置。21世紀以來生活題材的國產電影,不能總以批判性作為敘事的視角與根本出發點,應該在堅持現實主義立場的前提下,注重塑造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通過提煉概括人物的特征得以實現。以表現社會普通人物的普通生活作為電影敘事的主要內容,以較為節制與內斂的風格進行冷靜而理性的表達,注重人物活潑而真實的個性,從而創造出具有豐富、感性的典型形象。正如有學者所言,視覺文化時代,電影正經歷從敘事向奇觀的深刻轉變?!捌嬗^化”即電影的視覺化,即電影本身的視覺性和敘事性兩個方面,視覺電影以圖像為主,因而強化了視覺效果的沖擊力,會導致電影話語因素的局限性,從而影響了電影敘事對于社會與人性深刻主題的挖掘。電影的敘事方式其實是一定理性思維的產物,電影的敘事文本與故事結構呈現出理性特征。21世紀國產電影的敘事風格和形態需要與民間理性精神相連,并使其影響到自身的敘事功能,由此,需要堅持對于現實世界的關懷,把握電影敘事與現實理性之間的關系,把握敘事立場與敘事對象之間的關系,不斷挖掘與拓展電影的敘事藝術空間與人物的心理空間,將人物的精神世界置身于現實理性話語之中,將敘事理性作為電影藝術始終貫穿的主題,凸顯電影的敘事價值與現實意義。
四是空間立場與邊緣視角。城市化進程在完成對城市地理空間重構的同時,也生產出形形色色的縫隙空間,這些縫隙空間成為遠離城市社會生活中心的邊緣地帶,包括各種角落、邊緣、夾縫等微不足道的空間形式?,F代化的進程中,往往在法律、社會、規范、價值觀等縫隙中存在一定的空隙,產生異質于鄉村道德規范體系的社會結構與空間秩序。這些空間往往體現在文化的失范與無序方面,表現在主體意識的消解與對主流價值規范的解構方面。21世紀現實題材的電影要將敘事重點轉移到對社會邊緣人的書寫中,將人物安排在都市的邊緣化與日?;目臻g中進行表達,從而實現給予他們的生活狀態與情感需求的人文關懷。要對邊緣群體的身份焦慮與自我認同的困惑進行探討,選擇一定的角度展開對其個體生存、生活及生命困境的探尋,建構一種自我與自覺的救贖意識,支持都市邊緣人在物欲裹挾之下尋求自我解脫之路。要在電影敘事的架構與故事設計方面,將現實社會中的多重問題盡量使用黑色幽默與隱喻的手法表現出來,以對邊緣小人物的人文關懷為基點,展現都市邊緣人的生存空間與精神走向。以飽滿的情感立場及文學內在的藝術性,引導特殊群體不斷尋找自我、探尋價值,最終滿足其獲得身份認同的期待。而觀眾往往是從邊緣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生活過程中的一些影子,從而在心靈層面上產生共鳴,達到精神與情緒層面的感悟與某種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