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象史學(2017上半年 總第9輯)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 3253字
- 2019-02-25 16:41:13
中國古書畫藝術中的“別體之作”——談扇面上的詩書畫字
中國的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在中國書畫發展史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扇面書畫藝術,因其獨特的形制和藝術表現,被譽作古書畫藝術中的“別體之作”,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歷代書畫家都喜在扇面上作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贈詩留念。扇面上的詩書畫字成為中國古代書畫中極富特色的藝術形式。
在中國,扇子的歷史可謂久遠。關于扇子的最早記載是舜帝作“五明扇”。五明扇古稱“箑”,形如“闔”。《說文》有曰“闔,門扇也”,由他人持之,立張擁身,以示廣開求賢之門。《爾雅》中有:“以木曰扉,以葦曰扇。”西晉崔豹《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在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稱之為“翟扇”。那時的扇子并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作遮陽擋風,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到了周代,從障扇儀仗便知尊卑,“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所以“障扇”亦稱“仗扇”。戰國時期,短柄的扇子開始在民間使用,原材料也從單一的羽制擴展到竹制,真正具備“引風逐暑”的作用。西漢劉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東漢班固《竹扇賦》,均有扇子物件之載。晉代陸機《羽扇賦》言:“昔者武王玄覽,造扇于前。而五明安眾,世繁于后。各有詫于方圓……安眾方而氣散,五明圓而風煩。”
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竹編實物,是2006年12月30日發現的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的短柄竹扇(圖1),又被稱作便面。竹扇其形如古代之單邊門扇,有如今日之廚刀形狀,用精細的竹篾編成。考古專家鑒定,竹扇產生于距今2500年至2600年的春秋晚期,這是中國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類實物證據,也被稱為“中華第一扇”。

圖1 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扇
此前,1982年3月湖北沙洋縣十里鋪鎮馬山磚廠一號戰國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竹編短柄扇(圖2),年代為公元前278年左右的戰國中晚期。竹扇亦是近似廚刀形狀,用極細薄的紅、黑兩色篾片編成矩形紋,靠近柄的一側有兩個長方形孔,周邊夾以較寬厚的竹片,紋飾十分規整,是一件工藝水準極高的竹編制品。

圖2 湖北江陵馬山磚廠楚墓扇
這種扇子又稱作“戶扇”。古代先民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摘取植物葉或禽類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戰國秦漢時期,一種半規形的“便面”—— 形似單門扇的扇子(亦稱“戶扇”,單抱門扇半遮面,便于窺視)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
西漢后期,又出現了一種名為“合歡”的扇子。合歡扇又稱“紈扇”,或稱“宮扇”“團扇”“平扇”,其扇面的材料主要采素色真絲,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紈扇以竹木為架,面成圓或橢圓形,用薄絲絹制成。當時有所謂“齊紈楚竹”之說,講的就是以山東的絹面和湖南的竹子制成的紈扇。漢五言詩《怨歌行》有“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句,寫的即是成帝妃班婕妤手執“合歡扇”的情景。
書扇,史書記載始于東晉,《晉書·王羲之傳》記述:羲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
畫扇,唐人張彥遠于《歷代名畫記》中有記東漢末年的楊修為曹操畫扇,誤點成蠅的記載。宋代蘇東坡有云:“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所畫多作仕女乘車跨馬踏青拾翠之狀,又以金銀屑飾地面,及作云漢星月人物,粗有形似,以其來遠摩擦故也。”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則記折扇較詳,曰:“折疊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于倭國也,近歲尤秘惜,典客者蓋稀得之。”隋唐之后,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此一時期,扇子成了文人墨客的“懷袖雅物”,他們時常邊輕搖紈扇,邊吟詩作賦。
折扇真正大為流行,應在明朝永樂年間。初時宮中不過使用竹骨繭紙薄面折扇,日后朝廷親制,每年重金制作進貢御前。如此一來,制折扇俗日盛。永樂年間,帝命內務府大量制作,并于扇面之上題詩賦詞,分贈大臣,手執折扇一時成為顯貴象征。由于折扇方便攜帶,更為文人雅士所喜。于扇上作畫、賦詩、題字,作為相互贈送之禮,成就了扇面的一種特有藝術表現形式。
折扇本是拂暑納涼的工具,然而,一旦有書畫名家在扇面上進行創作,進而配上精巧的扇骨,其價值就遠超工具本身,成為文化的載體。
中國扇面書畫藝術隨折扇出現而大行其道,一幅扇面藝術就是一幅典雅的文化長卷。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于扇面上揮灑寫作,為后人留下豐富多彩的藝術珍品。扇面畫的內容非常廣泛,神話故事、人物形態、峰巒疊石、曲溪流水、村舍樓閣、閑花野草等皆能入畫,明清扇面畫則高度反映了這個領域的藝術成就。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清代的“四王,吳、惲”六家和“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都有扇面佳作傳世。
在中國書畫中,書法的用筆一直是評判畫作的重要標志。尤其是在宋元時期,以蘇東坡為代表的文人畫家于理論與實踐中均發展了張彥遠“以書入畫”之論,確立“寫”畫的新意境。明代畫家的創作深受宋元繪畫及書法的影響。扇面書畫因形狀的限定,具有獨特的構圖樣式,外形上是上下呈半圓弧狀,左右呈向下內收,形成上寬下窄的平面,就要把握山水人物字體的重心,以避免隨扇形而傾斜(圖3、圖4)。

圖3 明 錢榖 赤壁泛舟扇面

圖4 明 周之冕 花鳥扇面
清末發現的甲骨文是中國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成文資料。甲骨始于殷商,是商朝后半期的商人遺物。甲骨文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如果用文字學上的“六書”來判斷,可以說已大抵具備。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經由原始的繪畫,發展到可以用線條作為符號,像有許多獸類的象形文字,本來應該是橫著畫的,到了商甲骨文中已經變得可以直立起來,可以四腳騰空。當然這也是因為中國文字是上下直行的關系,但也是為了行款美觀,不得不直寫。同時甲骨文的書法也已經成為一種美術,你可以欣賞它的結構和比例,還可以認為這就是文字的魅力,而不是圖畫的美。
甲骨文自被王懿榮發現后,其史料價值,使得中國的學術文化進入了空前發展的時期。甲骨文的早期刊布者和研究者羅振玉就感言道:“天不出神物于我生之前,我生之后,是天以畀予也!舉世不之顧,而以委之予,此人之招我也。天與之,人與之,敢不勉夫!”
甲骨文自被發現后,亦迅速成為書家的取法對象。甲骨文作為一種精美的藝術品,許多學人都曾予以臨摹,也演繹出多種風格,有的還集為對聯、詩詞以供欣賞。1921年,羅振玉“取殷契文字可識者,集成偶語,三日夕得百聯,存之巾笥,用佐臨池”,開甲骨文書法創作濫觴。這百副對聯后由羅氏以《集殷虛文字楹帖》名義問世。此后1927年,他又與章鈺、高德馨、王季烈三家所集,合編為《集殷虛文字楹帖匯編》。但總體看來,此一時期的書家多以小篆筆法來寫甲骨,得字形架構,筆法卻不夠精到。一方面是因為對甲骨文字本身的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與甲骨文著作的稀有有關。
同樣,扇面書法藝術之中,早期的甲骨文搜集大家也運用甲骨文來進行寫作。羅振玉是甲骨文入書第一人,其書法善篆、隸、楷、行,他的甲骨文書法亦用于扇面之上(圖5)。此外,早期參與收藏甲骨的王襄,也有鐘鼎文扇面之作(圖6)。

圖5 羅振玉書甲骨扇面

圖6 王襄書金文扇面
從一幅小小的扇面能夠折射出中國書畫的流變。雖說扇面書畫不像主流書畫一樣受到世人追捧,但作為清玩小品,其以特有的形制為中國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扇面書畫歷經朝代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一種極具特色的筆墨表達情趣,它所帶來的審美與藝術的價值均遠超書畫本身。
今天,折扇已不再如當年那樣盛行,但它依然散發出獨特的文化內涵。閑暇之余,手持一柄古色古香的折扇,欣賞扇面上精美的書畫作品,仍是難得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