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宜居城市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構建特大城市宜居框架

做好城市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就要從滿足人的需求出發。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求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那么,我們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需求是動態變化的,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人們的各種需求的表現差異性很大。

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與現代大城市生活結合起來,我們認為提高特大城市宜居水平應從五個層次需求的滿足出發,以提高特大城市的健康性、安全性、開放性、包容性和活力。

一是滿足人的生理需求,提高城市的健康性。生理需求是指個人在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物質方面的需求。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書中提到,“地緣上的接近性為思想和商品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它同時也方便了細菌的傳播和錢包的盜竊。全球所有較為古老的城市都得過‘大城市病’:傳染病、犯罪、擁擠”。在歷史上,城市的健康水平一度低于農村。17世紀,英國城市地區的死亡率大大高于農村;1901年,紐約市民平均預期壽命比全國平均預期壽命少了7歲。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城市經過幾十年到幾百年的建設、發展,城市滿足市民生理需求的能力大幅提高,所以市民生理需求的內涵已發生很大變化。比如,潔凈的空氣成為人們在大城市生活基本的生理需求。根據對在北京工作的外籍人的調查,北京的霧霾天氣已成為外籍人員離京、外籍人員拒絕來京工作的首要因素,76.1%的被調查者表示會因空氣質量差而選擇離開北京。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存,宜居城市是能讓他們生活得更好的城市,能夠滿足市民健康生存和繁衍的要求,提供健康的空氣、水、住宅、食品,完善的市政基礎設施,便利的商業環境,有效防治各種傳染病。

二是滿足人的安全需求,提高城市的安全性。李光耀認為,一個宜居城市的重要條件是人民感覺安全,他說:“在這個地方創造一種安全,一種舒適的感覺。如果你老是感覺害怕,無論周遭環境有多美好也沒有用。”但是在現代社會,特大城市由于人口密集、規模大、社會多元、對外開放程度高、社會關注度高,面臨的潛在風險非常大,是各種風險的多發地和矛盾的匯集點。當今世界的恐怖襲擊事件無一不在特大城市發生,這向世人警示特大城市的高度脆弱性。特大城市危機事件還呈現跨領域發生態勢,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彼此間界限逐漸模糊,相互交融,牽一發而動全身;傳統威脅增加的同時,恐怖襲擊、金融攻擊、網絡攻擊等非傳統威脅亦呈不斷上升勢頭。宜居城市應滿足人的安全需求,增強市民的安全感,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

三是滿足人的社交需求,提高城市空間的開放性。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城市實行住房制度改革,單位不再分配住房,人們住在商品房小區;而且隨著改革的深入城市人口流動性加大,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大城市,導致我國現代大城市與傳統的鄉村社會、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城市在社區層面存在本質區別,現代大城市的社區是陌生人社會,鄰里之間沒有天然的聯系。那么,建設宜居城市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市民社交的需求。城市政府要在社區建有足夠的、滿足不同人群的公共空間、文體設施和場地、公園綠地為居民交往提供場所。大城市公共交通要便捷,慢行系統要完善,方便各類居民,尤其是無車居民出行。大城市要重視街道的建設,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提出,街道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器官,能促進人們的交往。街道及街邊的商店是大城市里非正式的公共場合,豐富的城市生活就是從街道開始的。街道還是城市里孩子們成長的地方,城市街道是培養孩子們公共責任感的絕佳的場所。另外,處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大都依靠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進行交往,大城市要建有廣覆蓋、安全、快速、低價甚至免費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

四是滿足人的尊重需求,提高城市社會的包容性。尊重的基礎是公民社會權利的平等,沒有公民權利的平等,尊重就不可能實現。城市要提供平等的公民權利體系,城市居民不論種族、膚色、戶籍都平等地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平等地享有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平等地參與城市管理、接受公共管理。社會建有客觀的評價機制,只有每個公民的貢獻能夠得到恰當的評價,尊重才能得到體現。全社會建有良好的收入分配機制,這是尊重在經濟上得以體現的最為根本的機制。能給予一個人和其才能、貢獻相匹配的報酬,能打破各種身份限制,實現同工同酬。社會學的研究證明,對于一個社會的良性運行而言,有組織比沒組織好。政府要鼓勵、扶持各類社會組織的發展。尊重需求的滿足,重點體現在對城市貧困人口、老年人、殘障人等弱勢群體的服務、關懷上。

五是滿足人的自我實現需求,提高城市的活力。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在工業社會,城市能通過組織大規模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創造極大的物質財富;在信息社會,雖然互聯網普遍使用,人們借助新技術可以無障礙地進行交流,大城市因為人員的多元性、地緣的接近性、空間的集聚性,相比農村、小城市,仍然具有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先天優勢。宜居城市應滿足市民自我實現的需求,提高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經濟活力,使之成為創業、創新、創意人才的集聚地。營造獨特、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圍,提高城市文化活力。功能齊全、完備的文化設施,豐富的公共文化活動,繁榮的文化市場都有助于滿足人自我實現的需求,吸引各地、各國優秀的文化人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無一例外都是地區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研究美國大城市中心區的振興過程還發現,居民的文化參與有助于提高公民意識、增強社區凝聚力,文化舞臺越活躍,中心區的暴力水平和貧困率下降越多。發展慈善事業,提高城市社會活力。就個人而言,參與慈善活動是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路徑,隨著社會的進步,慈善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對國家而言,基本完成工業化之后的國家,如果能夠興起廣泛而持續的慈善運動,整個社會就會實現穩定的轉型和提升。基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特大城市宜居框架詳見圖1-1。

圖1-1 基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特大城市宜居框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陆市| 富民县| 平武县| 洮南市| 阿瓦提县| 夏邑县| 将乐县| 苍南县| 彝良县| 财经| 北辰区| 兴山县| 大连市| 精河县| 合水县| 西林县| 竹山县| 缙云县| 友谊县| 荣昌县| 什邡市| 惠安县| 杨浦区| 应用必备| 南投市| 揭阳市| 囊谦县| 开江县| 剑河县| 体育| 县级市| 凤山市| 洪洞县| 江源县| 高碑店市| 福海县| 阿坝县| 老河口市| 英山县| 宁德市|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