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東留深山中的閩贛古道

李志祥

東留地處閩、贛二省交界處,東留古道北上通往江西洞頭、武北,橫接萬安、江西會昌門嶺、尋烏羅塘,下至中山、下壩、廣東,可謂“一線牽三省”,是歷來三省“鹽上米下”的經(jīng)濟交換之路,千余年來,古道為周邊地區(qū)帶來了繁榮,造就了大批客家巨賈,也見證了客家悠久的歷史文化,根據(jù)古代縣志記載和民間傳說,本文就東留的幾條古道作一些憶述。

最古老的古道

黃坊至江西牛尾夾古道,那就是東留最古老的古道。這條古道已經(jīng)被大多數(shù)人遺忘,它曾經(jīng)是武平至江西門嶺最近最平的古道,它經(jīng)過黃坊、封侯、蘇湖火燒窩、黃金寨、桂坑和背寨進入江西長嶺牛尾夾。在這里,古道上留下無數(shù)凹凸不平的腳??;曾經(jīng)走過無數(shù)來來往往的商旅、挑夫、兵民、僧侶和山民。據(jù)民間的古老傳說,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南海國王鄒織和當(dāng)?shù)赝林g的激戰(zhàn),有不少驍勇善戰(zhàn)的士兵,在此中箭落馬,長眠于古道邊。

最凄慘的古道

中山至東留永福的白鶴崠這條古道,是東留“過下壩”的必經(jīng)之路。以前,如螞蟻牽線的挑工隊在古道上一步一個腳印,重重的鹽米擔(dān)壓迫出他們的血淚……幾百年來,往來于閩、粵、贛三省的客家漢子便是用如此艱難的方式維持生計,踏著凹凸古道,沿著茫茫大山,走出了一條客家“鹽米之路”,古道雖只有數(shù)尺寬,但它們見證了歷史,記錄了這條古道上的點點滴滴,悲歡離合,心酸凄苦……這里也曾涌流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從廣東潮汕地區(qū)逃荒、逃難的人們,他們扶老攜幼,拖兒帶女,前往山區(qū)內(nèi)地,以求渡過戰(zhàn)爭災(zāi)難。

古道說是路,其實不然,凋落的秋葉中依稀可望見遠處兩旁的古樹、古墓、古茶亭。面對這一切,感覺仿佛走進了一卷殘垣的歷史畫面。白鶴崠人跡罕見的地方,是層林盡染的山谷,從這條古道滿眼望去,一片蒼涼頹然之色。站在這一尺多寬的古道上,便可看見那被歷史磨礪的石塊中間,凹陷成一道道深溝——是無數(shù)歲月壓出來的腳痕。深深的腳印綿延向前,通過半截殘破傾圮的古茶亭,觸發(fā)了多少人思古之幽情。

最美的古道

險峻可扼,像架云梯,是武平通往江西“三省通衢閩粵贛”的必由之路,一條盤旋而上的千余級石階蜿蜒山中的石砌路,那就是著名的石徑嶺古道。這是一條溝通閩贛的最美古道,也許是因為藏身美景之中,并沒有受到什么破壞。石砌路依舊牢固,隘口處有一登云亭。古亭安靜地立在道路邊,時至今日還可為過往的行人提供休息的便利。亭前高澗潺潺流,行人無不喝個痛快。亭中有一副對聯(lián)“石徑有塵風(fēng)自掃,云梯無躋月恒升”。但是道路的盡頭卻雜草叢生,讓人擔(dān)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古道路還能迎來多少遠方的來客。

石徑嶺古道,霧從樹梢間絲絲縷縷的飄逸,在山腰間匯聚成云團,無聲地滾動于山巖之上,遠遠望去,好一幅神來的天然水墨畫,雋永秀麗。在秋天,遍野彩林,在云層中時隱時現(xiàn),丹青彩筆難以描摹出這大氣磅礴的雄渾場景。在云的深處,一條石砌道蜿蜒而去,兩邊奇峰屹立,蒼茫翠綠。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人,踩出了攀沿而上的臺階,石階就像一條金色的項鏈系在石徑嶺上。

在溪水遠去時,仿佛還能聽到清脆的腳步聲,在曠野間、叢林里響動。這是歲月留給后人的歷史痕跡。在這里留下了一代偉人朱德、陳毅及北撤中的南昌起義軍的腳印和傳奇般的色彩。長長的纖繩,在一雙雙貧窮的雙手編織出的草鞋上,嚓嚓的回響,寫滿了人們對勝利、自由與民主的向往。盡管血痕已被風(fēng)吹雨打褪盡,陣陣硝煙隨風(fēng)飄逝,古道上卻留下了許多英烈的故事和足跡。

東留古道似乎為這塊神奇土地更增添了幾分感悟。因為,這廣袤的世界讓凡俗的人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靈魂居所,讓我們著實感受到其中所蘊藏著的濃重的歷史痕跡與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江县| 巴东县| 紫金县| 长武县| 长宁区| 乌兰浩特市| 丽水市| 行唐县| 日土县| 广平县| 苏州市| 盈江县| 昭平县| 宾阳县| 凌源市| 开远市| 缙云县| 洛隆县| 博兴县| 北宁市| 日喀则市| 乾安县| 日土县| 和田县| 洛宁县| 普兰店市| 西林县| 中西区| 颍上县| 武威市| 九江县| 岑巩县| 读书| 东宁县| 西贡区| 抚宁县| 盱眙县| 舟山市| 惠安县| 民权县|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