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的實證研究
- 吳彩麗
- 2149字
- 2019-01-05 00:14:05
1.2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1 現代科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在自然科學技術的功能日益增長、科研投資規模日益增大的社會背景下,各國開始逐步把科研水平的評價提上日程[13]。
美國學術界率先提出了對科學質量問題的研究課題。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在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家人類學募捐委員會資助的《科學、技術和人類價值》季刊上首次發表了一組文章,對科學研究的質量問題進行了探討[14]。1982年,在收集了九篇有關論文和三篇專家討論會議紀要的基礎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了《科學質量》(Quality in Science)一書,該書闡述了研究科學質量的社會背景、主要方向、評價和檢驗方法等問題[15]。從此,各國科學界開始重視在科學發展研究中存在的“重數量輕質量”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都將科學技術作為提高國家經濟實力、贏得軍事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科學研究活動已經不再是科學家個人及其團體的興趣愛好,已成為由政府直接領導和支持的一項社會事業和職業[16]。科學研究的國家戰略導向越來越突出。各國政府對科技活動的評價更加重視,科技績效評價越來越被廣泛地、制度化地開展起來。例如,1993年美國國會頒布了《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GPRA),將支持基礎研究的聯邦機構也納入了績效評估的范疇;1994年6月,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在其編印的《美國國家基金會關于科學質量的評估》資料中指出:如何評估科學研究的質量是科研管理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然而,度量和表征科研質量依然是困擾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難題[17]。1997年,日本科學技術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研究開發評價實施辦法大綱指針》,極大地推進了日本開放型研究評價體制的建設。
同行評議有很多弊端:評議的結果因人而異;埋沒新思想;評議人濫用(如著名的費立格和索曼事件);評議人之間互相利用;粗心的看門人(如轟動一時的阿爾賽布提案);等等[18]。
由于以上等原因,即使是定性的同行評議,很多國家也經常采用層次分析法或其他方法將定性評價進行量化[19][20]。例如,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EFCE)的RAE大學科研評估過去主要采取同行專家評審方式。2007年11月英國政府發布了《研究卓越框架:2008年后高等教育研究評估與經費資助》[21],這一咨詢文件被稱為計劃構建,稱為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的科研評價新框架。該框架更加偏重于計量學指標[22]。
可見由于成本和操作上的原因,科研績效評價越來越側重于基于數量指標的評價體系。而且隨著科學計量學的發展以及技術手段的進步,我國的“科研量化評價已是大勢所趨”[23]。因此為了更好地研究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水平,本書采用定量的方法。
1.2.2 中國科研自主創新的時代需求
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再一次對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政策進行了頂層設計,頒布了《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把粗放式經濟增長轉別為集約式經濟增長,走上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而實現經濟增長的軌道。
這個《決定》頒布之后,我國的科技政策開始表現出資源向重大項目集中的趨勢。這些項目包括: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教育部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以及世界一流大學計劃(“985計劃”)、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此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開始成為中國科技政策的主要方向。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該決定開啟了我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大門。
2006年我國政府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同時,黨中央和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明確提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所謂“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24]。從此,我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始邁向自主創新之路,在此大背景下,對我國提高自然科學研究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及影響因素的了解和掌握更是迫在眉睫。
1.2.3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由于采用定量方法對自然科學研究水平進行研究范圍很大,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人員嘗試從不同途徑和角度進行研究,研究比較松散,沒有形成統一的研究方法、途徑和范式,但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大的方面:個體科研人員、科研團隊和科研機構科研水平的影響因素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也沒有統一的適用性。
在自然科學研究的創新評價方面,國外有代表性文章是有關科學和技術評估創新指標的研究[25];從高層教育視角對科技創新評估指標的研究[26];有關科學的正統說法和創新的研究[27];科學創新和社會科學預測的局限性的研究[28];科學家年齡和創新關系的研究[29];有關科研團隊的研究,包括團隊規模的研究、有關機構科研水平的研究等。
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從學科角度出發對影響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的相關因素進行的研究、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投入和產出的研究、對個體科研人員科研創新能力的研究、有關科研團隊的研究、有關科研機構科研水平的研究、有關科技政策的研究、有關科學教育的研究、有關科學合作的研究、有關學科發展的研究和有關科學評價體系的研究等。但國內的相關研究側重從單個影響角度出發,缺乏從整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的角度進行的系統化研究,因此本書嘗試從整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的實證角度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