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技術經濟學(2016年卷)
- 李平 宣燁主編
- 3287字
- 2025-04-08 14:13:58
二 二元水循環理論及其與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耦合
(一)二元水循環理論
“二元”水循環理論是水資源領域的重要理論之一,在我國被廣為應用并被用于指導解決實際問題(王浩、賈仰文、王建華等,2005)。該理論認為自人類社會開始開發利用水資源以來,單一的自然水循環結構就變為“自然-社會”二元的水循環結構,即陸地水循環系統是由“降水—坡面—河道—地下”的自然水循環系統與“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的社會水循環耦合組成,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秦大庸、陸垂裕、劉家宏等,2014)。
對于自然水循環,其驅動力是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其完整的路徑為“降水-產流-蒸發-排泄”。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逐漸成為驅動水循環的另一大因素,有學者將這些驅動社會水循環的因素合稱為“社會勢”(王建華、王浩等,2014)。社會水循環的原動力是用水需求,只有存在用水需求才能構成循環路徑。不同類型的用水需求有著不同的優先級,飲水需求最高,其次是關系糧食安全的農業生產用水需求,再次是工業和人工生態用水需求。人類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利用設施從自然水體或者直接從雨水中進行取水活動,將這部分水資源供給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實際的用水部門,在生產生活等實際活動中,水資源以成為產品一部分等方式被實際消耗,其他水資源則由入滲和排放回歸自然水體中。在配給機制上,由于經濟社會用水需求的驅動,水通量從社會勢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移動,社會勢包括政治勢、經濟勢、政策勢等。在約束機制上,約束因素主要是經濟成本、技術成本和環境成本,其中經濟成本取決于取水、治水、運移水的成本;技術成本主要包括技術可行性等;環境成本主要是取水、排水的外部性成本。
現有的基于水資源的調控管理措施也將目光投向了基于社會水循環通量的調控管理,如基于水資源消耗量的調控措施等(桑學鋒、周祖昊、秦大庸等,2009)。社會水循環調控的目的是保障用水安全、合理分配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等,同時也保證環境用水與經濟社會用水的平衡,取水與耗水、廢水排放的平衡以及經濟社會取水量和水資源可供給量的平衡。社會水循環的調控環節包括取水調控、用水調控、排水調控。以上調控環節基于社會水循環的循環路徑,且分別對應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條紅線”,即取水紅線、用水效率紅線和入河排污紅線。
(二)水資源資產的定義
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是指將水資源按照資產進行管理,就資產定義來說,就是管理者對具有使用價值并且能夠帶來收益的水資源按照市場機制進行管理。資產是指能給企業目前和未來的經營帶來利益,企業(個人)有權支配使用的經濟資源(Wild,Show and Chiappeta,1999)。雖然不同的領域對資產的定義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其具有共同的特征,即:(1)預期帶來經濟利益;(2)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3)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4)能夠用貨幣計量(Wild,Show and Chiappeta,1999)。
現有的水資源資產管理研究大多將水資源資產管理與水資源管理對立,認為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糾正”,在隱性中認為所有的水資源都應該被按照資產進行管理。水的功能有:健康功能、生物棲息地功能、溶解質和懸移質的載體功能、生產功能。在人類使用水資源之前,單一的自然水循環機制主要強調水資源的生態環境功能,隨著社會水循環的形成,水資源的經濟社會功能越來越重要,社會水循環通量產生大量收益,這部分水資源在定義上符合水資源的范疇,應該按照資產對其進行管理。就功能而言,水資源的經濟功能只是水資源功能的一部分,將承擔其他功能的水資源按照資產進行管理存有問題:一是產權的主體缺失,難以有效運行;二是經濟驅動的對水資源的無盡消費,勢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災難。
除了水資源功能的差異之外,水資源的物品屬性差異也導致不能將所有的水資源作為水資源資產進行管理。根據競爭性和排他性的高低,可將水資源分為私人物品、公共池塘物品、俱樂部物品和公共物品(見表1)。作為公共物品的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私人物品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水資源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雙重屬性決定了用于生產生活的水資源可以作為資產進行管理(劉燦等,2009)。
表1 水資源及其物品屬性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水資源資產”的概念小于“水資源”的概念。水資源資產相對于水資源來說,是能夠具體體現水資源經濟功能的那部分水資源,并且能夠被主體擁有、控制、交換。所以水資源資產是進入生產生活的那部分水資源,這與“二元”水循環理論中的社會水循環通量是重合的,應用“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理論對水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是可行的。
(三)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路徑
由于水資源資產與社會水循環通量是重合的,社會水循環理論乃至“二元”水循環理論對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有深刻的借鑒意義。這在以下方面特別明顯。
第一,社會水循環通量對界定水資源資產內涵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區別自然水循環和社會水循環的主要原則是其驅動因素是否為人類活動。社會水循環的表現形式為水資源在經濟社會系統中循環,直接以水資源資產的形式創造經濟社會價值,具有非常強烈的經濟屬性。水資源資產的范疇與“二元”水循環中的水資源的范疇有一定的重合,在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構建中,將“二元”水循環作為理論基礎進行相關研究存在很強的合理性。此外,在“三條紅線”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中,用水紅線是水資源管理的第一大紅線。用水紅線管理是社會水資源通量的來源,也是作為水資源資產內涵的關鍵所在。在“二元”水循環中對水資源進行資源管理,一旦它進入社會水循環中,則對其進行資產化管理。
第二,社會循環路徑符合資產化管理監管體系。在水資源的監管中,行政區間的徑流性監管是常用手段,特別是在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制度確定之后,越來越多的行政、科技力量關注各行政區、各流域之間的水資源監管,這造成水資源監管網絡越來越密集,國家投入越來越大,一旦制度層面出現問題,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針對社會水循環通量的監管應該被放到同樣的地位,其重要性至少應該與區域間監測的重要性一樣。隨著社會水循環路徑的不斷延展,如社會水循環的初期路徑以“取水—用水—排水”為基本過程,中期以“取水—給水處理—用水—污水處理—排水”為基本過程,后期則以“取水—給水處理—配水—一次利用—重復利用—污水處理—再生回用—排水”為基本過程,對社會水循環的全路徑監管更符合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需要。
第三,復雜的社會水循環結構契合用途管制的多樣性。用途管制是國土空間開發中的重要內容,對水資源的開發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特別是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涉及水資源資產的市場和交換,因此對水資源用途的管制應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社會水循環的循環結構日漸復雜,其原因是社會的多樣化,涉及的用水利益主體的多樣化。在現代宏觀開放的社會水循環大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個閉路的單元子系統,如城市的水利用和再生子系統、農村的水利用子系統、企業的水利用子系統以及社區的中水利用子系統等。將水資源作為資產進行管理,考慮到公平和效率的多重性,勢必要對不同的子系統進行用途管制。由于在社會水循環的實際過程中,其子系統往往是閉合的,所以在子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用途管制是非常可行的。
第四,社會水循環通量強度逐漸增加,其與自然水循環系統的分離特性日趨明顯,為有效的產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礎。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對水資源的產權多是使用權,這就涉及主體和代理的關系問題,就我國水資源制度的實質來說,國務院是國家水資源的代理人,各級政府是上級政府的代理人,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是其政府的代理管理人,各用水戶是各末級代理管理人的代理使用者。這種代理制度是造成我國水資源主體缺失的最主要原因。我國開始實行的水權制度的一個問題是水循環通量難以被有效界定。隨著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實施,社會水循環通量強度(水資源資產)的逐漸增加,其與自然水循環系統分離特征日漸明顯,如農業節水減少了渠系和田間的回歸量、管網改造減少了公共供水向地下的滲漏量、城市污水處理回用和工業水循環利用減少了向自然系統的排放量等,對水資源資產的界定更加明確,為水資源資產產權的完善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