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縱橫談
- 朱佳木
- 19字
- 2019-01-04 23:54:29
一 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提前過渡的原因
(一)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是由新民主主義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還要繼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這一點是確定的,也是天經地義的。對此,我們黨從來沒有隱諱過。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和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曾多次表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不可能馬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而要先經過新民主主義的過渡階段。毛澤東說:這個過渡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劉少奇說:“也許全國勝利后還要15年”
,“少則10年、多則15年”
??墒?,新中國成立剛3年,毛澤東即提出要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并用10~15年時間基本上完成這個過渡,而且實際上從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到完成“三大改造”只用了3年時間。這個原因究竟是什么?究竟出現了什么新的情況,會使中國共產黨的決策發生如此重大的轉變?
對于這個問題,過去一直沒人深究。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對此發出了質疑的聲音,也有過各種各樣的分析。有的認為原因是毛澤東有強烈的社會主義思想,想在中國盡快實現社會主義;有的甚至認為毛澤東有民粹主義思想,想躍過工業化搞社會主義,等等。這些看法既不符合毛澤東的實際想法,也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歷史變動最深刻的根源應當從經濟中而不是從人的思想中尋找的基本原理,所以是缺乏說服力的。
還有一些看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足以解釋發生如此大的變化的根本原因。比如,有的認為,這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后資本家的“五毒”行為激化了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促使新民主主義經濟中兩條道路的斗爭被突出;有的認為,這是由于西方帝國主義采取敵視新中國的政策,迫使中國共產黨決定按照蘇聯模式進行建設;有的認為,這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恢復工作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績,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超過了一半,國營工商業的產值、收入超過了私營工商業的產值、收入,加入合作社的農戶超過了個體農戶,新中國具備了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客觀條件,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等等。然而,如果僅僅是因為這些原因就決定放棄新民主主義政策,那么當初之所以決定先用十幾年時間搞新民主主義,主要是為工業化建設積累資金、物資、技術又當如何解釋呢?要知道,上述原因都不足以說明資金、物資、技術有了著落。所以,我認為,這些看法并沒有說出決定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根本原因,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只要回顧歷史就會發現,中國共產黨的決策者凡是在論述中國革命的發展戰略時,總是將之與論述中國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的發展狀況聯系在一起的。例如,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講到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時指出:“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的緣故?!?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66、67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83C/11228664103648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6.png?sign=1751561627-2lTNqGcEzEkvZ2vICGRML7CP7eHqQdkp-0-84cffc8f862a41900a36badcd6d3c2a0">在1945年中共七大的報告中,他講到如果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發展,要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只是空想時又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當他作七大結論,講到中國要提倡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時再次指出:這種資本主義“在中國及歐洲、南美的一些農業國家中還有用”
。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當他和劉少奇都講“過早地采取社會主義政策是要不得的”“到底何時開始全線進攻?也許全國勝利后還要15年”時,也都是首先分析當時的工業狀況。例如,他們指出:“工業生產是在全國勝利后,頂多占國民經濟的10% ~20%”;“連資本主義工業在內,整個近代機器工業的生產量頂多占10% ~20%”。
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講得更清楚。他說:中國的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占10%,農業和手工業占90%,這“是在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由于中國經濟現在還處在落后狀態,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于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0、143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83C/11228664103648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6.png?sign=1751561627-2lTNqGcEzEkvZ2vICGRML7CP7eHqQdkp-0-84cffc8f862a41900a36badcd6d3c2a0">劉少奇在1949年6月寫的一份黨內報告提綱中也說:“只有在經過長期積累資金、建設國家工業的過程之后,在各方面有了準備之后,才能向城市資產階級舉行第一個社會主義的進攻,把私人大企業及一部分中等企業收歸國家經營?!?img alt="《劉少奇論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第14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83C/11228664103648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6.png?sign=1751561627-2lTNqGcEzEkvZ2vICGRML7CP7eHqQdkp-0-84cffc8f862a41900a36badcd6d3c2a0">
上述情況說明,中國共產黨決策層之所以決定在革命勝利后實行一段新民主主義政策,然后再向社會主義過渡,主要原因是考慮到中國當時的經濟尤其是現代工業太落后,在這種情況下要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需要有充足的資金引進先進工業國的設備,有雄厚的人才隊伍設計、建設和管理工廠,而當時中國一無資金(舊中國政府的錢基本被賠款賠光了,剩下一點黃金美元也被蔣介石運到了臺灣),二缺人才(1912~1948年的36年里國內高校畢業生總共21萬人,其中工科畢業生3萬人,碩士200人,博士一個沒有,1950年全國科技人員不到5萬人)。因此,需要利用農業和私人資本主義發展輕紡工業,通過稅收積累資金,并利用這段時間培養工業建設人才,等到財力、物力、人力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之后,再來重點發展重工業,相應地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當時,他們雖然沒有具體地設想將來采取什么樣的工業化戰略,也沒有明確地把上述考慮概括為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但實際上已經向世人勾勒出了這條道路的輪廓。
那時,中國共產黨人面前擺著三條工業化的道路:一條是歐、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先通過對內剝奪農民、對外掠奪殖民地半殖民地,然后投資輕工業,待進一步積累資金后,再來發展重工業;另一條是德、日等后起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用國家的力量,對外加緊進行爭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戰爭,對內加大稅收,較快積累充足資金,先發展重工業;再一條是社會主義蘇聯的道路,通過國內已有一定基礎的工業,加上國家的統一計劃,對內實行高積累、高投入,以保證優先發展重工業。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這三條路中,前兩條沒有條件走也不可能走;第三條路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后考慮建立聯合政府和1947年以后考慮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時,都不具備走的條件。因此,當中國共產黨的決策者反復表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要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發展工業,等到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后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時,實際上是在說,中國打算采用第四條道路,也就是新民主主義的道路來實現工業化,即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自力更生,鞏固和壯大國有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在國有經濟的主導下,重點發展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其中主要是輕工業),以此積累資金,擴充裝備和技術隊伍,然后再重點發展重工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第四章“經濟政策”的第35條“關于工業”中,寫著“應以有計劃有步驟地恢復和發展重工業為重點”,但這并不等于當時把重點發展重工業當成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方針。因為,正如毛澤東所言,“《共同綱領》只說現階段的任務”
,而當時“現階段的任務”主要是恢復經濟。因此,這里所說的以“恢復和發展重工業為重點”,只是就恢復工業而言的,并非指國家的工業化建設。
新中國成立之初,劉少奇在談到中國工業化道路問題時,不僅重申要發展一段新民主主義經濟,而且逐步明晰了先著重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等積攢到足夠資金后再重點發展重工業的思路。例如,他在1950年的一份手稿中寫到,中國工業化的過程,大體要循著這樣的道路前進:首先,恢復經濟,使不能獨立生產的工廠盡可能獨立地生產;其次,要以主要力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同時建立必要的國防工業;再次,以更大的力量建立重工業基礎,并發展重工業;最后,以重工業為基礎,大大發展輕工業和使農業生產機械化。他解釋說:“只有農業的發展,才能供給工業以足夠的原料和糧食,并為工業的發展擴大市場。只有輕工業的發展,才能供給農民需要的大量工業品,交換農民生產的原料和糧食,并積累繼續發展工業的資金?!薄笆怪袊I化,是需要巨大的資金的,而沒有資金,沒有數百億銀元的資金投資于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那就不要想加快我們的工業化?!?img alt="《劉少奇論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第173、17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83C/11228664103648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6.png?sign=1751561627-2lTNqGcEzEkvZ2vICGRML7CP7eHqQdkp-0-84cffc8f862a41900a36badcd6d3c2a0">1951年5月,他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又指出:首先要恢復和發展農業,其次是發展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開始還是要搞一些輕工業。因為輕工業可以賺錢,也容易辦些,又不用很多的資本”。“輕工業發展了再來大量地進行重工業建設?!彼€說,經過10年經濟建設計劃,新中國的面貌就要改變,“到那時我們的國家才可以考慮到社會主義去的問題”。兩個月后,他對馬列學院的第一班學員發表了著名的《春耦齋講話》,在講到經濟建設的步驟時,還是講首先要恢復農業和一切可能恢復的工業,其次要發展農業和輕工業以及必要的可能的重工業,然后全面發展重工業,最后依靠重工業進一步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與此同時,他指出:“十年建設加三年準備是十三年。到那時看情形怎樣,或再搞個五年計劃,進入社會主義。采取社會主義步驟,少則十年、多則十五年,二十年恐怕不要?!?img alt="《劉少奇論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第20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83C/11228664103648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6.png?sign=1751561627-2lTNqGcEzEkvZ2vICGRML7CP7eHqQdkp-0-84cffc8f862a41900a36badcd6d3c2a0">
從劉少奇的上述講話中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決策者當時仍然考慮用新民主主義的辦法,先著重發展輕工業,再著重發展重工業,并沒有一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方針,因此也不打算很快采取社會主義的步驟。雖然他在講話中一再聲明,這只是“個人意見”,“不是定見”,講出來供大家“研究”“批評”“補充”,但他的這些意見與黨中央關于革命勝利后需要“廣泛地發展資本主義”的方針是完全一致的。毛澤東在1950年6月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的講話中仍然強調:實行私營工業國有化和農業社會化還在很遠的將來。
這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內在先著重發展輕工業然后再發展重工業的問題上,是有共識的。雖然1950年和1951年,黨內在要不要擴大農村互助合作組織、要不要推廣土地入股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問題上發生過爭論,但那還只涉及農業的半社會主義化問題,并沒有超出《共同綱領》所規定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范圍。而且自1951年7月《春耦齋講話》之后,也未見劉少奇再就先發展輕工業和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問題發表過意見。因此,很難說1951年之前,中國共產黨決策者在工業化發展道路和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上有過什么原則分歧。
但是,到了1950年下半年,國際國內形勢變了。我認為正是這個變化,導致中共中央作出由重點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變為優先發展重工業,由先搞一段新民主主義變為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決策。這個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件事情上。
1.美國出兵朝鮮使優先發展重工業變得尤為迫切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翌日,美國調動其在日本的??哲娭гn國軍隊,同時派軍艦封鎖臺灣海峽,阻擊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同年9月,大批美軍在仁川登陸,10月越過三八線,迅速推進至鴨綠江邊,使我東北重工業基地暴露在美軍炮火之下,也使我國隨時有被美軍入侵的威脅。所以,新中國盡管剛剛成立不久,面對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百廢待興,最終還是于1950年10月下旬派出了志愿軍。然而,當時無論國力還是軍力,中美雙方都相差極大,與過去抗日戰爭的情況大不相同,與解放戰爭的情況也不可同日而語。這只要看看以下一些數字就清楚了。
先看1950年中美兩國經濟力量的對比:國民生產總值為100億美元對2400億美元,相差23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24美元對1600美元,相差65.7倍;國防開支為7億美元對150億美元,相差20倍;鋼產量為60萬噸對8700萬噸,相差144倍;原油產量為20萬噸對2.6億噸,相差1299倍;發電量為45億度對3800億度,相差83倍;汽車為0對600萬輛。
再看朝鮮戰場上中美雙方軍力的對比:從三年里軍費開支看,中美分別為10億美元和400億美元,相差39倍;從三年里消耗物資看,中美分別為560萬噸和7300萬噸,相差12倍。從戰爭初期中美雙方裝備看:飛機為0架對1100架(中方參戰的高炮團只有一個,共34門炮,其中擺在鴨綠江中方橋頭有12門),軍艦為0對300艘,坦克為0對一個軍430輛,火炮為一個師小口徑12門對一個師大口徑432門,電臺為一個軍幾十臺(配備到營)對一個師1600臺(配備到班排),汽車為一個軍40~100輛(38個軍)對一個軍7000輛。
只要看看這些數字就清楚,雙方在經濟實力、武器裝備上都極不相稱,可以說中國志愿軍是憑著血肉之軀加勇敢精神,在和美軍的鋼鐵比拼。這從長遠看,顯然是不行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只有盡快發展重工業。
2.“一五”計劃在起草時把優先發展重工業當作重點
早在1950年的11月、12月,中國志愿軍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僅發動了兩次戰役,便將敵人打回到三八線,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1951年2月,毛澤東根據國內經濟開始好轉和抗美援朝戰局趨于穩定的形勢,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思想,決定從1953年起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接著,周恩來、陳云、薄一波、李富春等人組成“一五”計劃的編制領導小組,著手試編工作?!耙晃濉庇媱澋木幹剖紫扰龅降囊粋€問題就是,這個計劃究竟以什么為指導思想,或者說從哪里入手,什么是重點呢?對于這個問題,編制者們一開始是有不同討論意見的。這從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一書中可以看出。他說:“把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國逐步建設成為工業國,從何起步?這是編制計劃之初就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有關部門的同志也曾引經據典地進行過探討,把蘇聯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工業化的道路作過比較,提出過不同的設想。經過對政治、經濟、國際環境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復權衡和深入討論之后,大家認為必須從發展原材料、能源、機械制造等重工業入手?!?img alt="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第29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83C/11228664103648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6.png?sign=1751561627-2lTNqGcEzEkvZ2vICGRML7CP7eHqQdkp-0-84cffc8f862a41900a36badcd6d3c2a0">他講的這段話說明,中國共產黨決策者在制訂“一五”計劃時,對于前一時期先著重發展輕工業再著重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進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新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構想。
從現有的材料看,第一次透露“一五”計劃的重點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是中共中央于1951年12月1日作出的《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中,毛澤東加了下面一段話:“從一九五三年起,我們就要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了,準備以二十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完成工業化當然不只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一切必要的輕工業都應建設起來。為了完成國家工業化,必須發展農業,并逐步完成農業社會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這段話表明,毛澤東已經傾向于把優先發展重工業當成國家工業化的戰略,并為此提出了農業合作化的任務。
又過了半年,李富春在1952年5月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簡稱中財委)召開的全國財經會議上,作關于“一五”計劃指導思想與分行業計劃的報告,明確說:“經濟建設的重點放在重工業,尤其是鋼鐵、燃料動力、機械軍工、有色金屬和化學工業等基礎工業上,為我國工業化打下基礎;農業、輕工業和交通等事業應當圍繞重工業這個中心來發展。”會后,中財委會同有關部門做了兩件事,一是對“一五”計劃的輪廓草案作進一步修改,二是準備請求蘇聯支援“一五”計劃中重工業基建項目的有關材料。7月1日,陳云將“一五”計劃草案報送毛澤東,附信說:草案要點是今后五年辦些什么新的工廠,以便在七八月間向蘇聯提出需供設備的清單。
這說明,在此之前,中央已同蘇聯商定,中方將于七八月份派人去蘇聯談判援助問題。隨即,中央書記處于7月12日、14日、17日連續召開了三次會議。
目前雖然沒有關于這幾次會議內容的材料,但可以判斷,正是在這幾次會上,中國共產黨的決策者認真研究了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方針問題,最終敲定以建設重工業為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同時,決定由周恩來、陳云、李富春等人組成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就“一五”計劃中需要蘇聯援助的141個工業項目問題進行商談。因為,7月26日,也就是那三次中央書記處會議之后,毛澤東致電斯大林,告之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蘇商談的問題,包括請求蘇聯政府幫助中國進行地質勘測,工業設計和裝備、器材訂貨,以及開展技術援助等,對中國國防建設、軍事裝備、兵工生產、通信設備及朝鮮作戰的軍火補充等項給予幫助,以及對五年計劃建設中對蘇貿易訂貨的差額給以貸款援助等。
此后不久,中財委在頒發的《關于編制五年計劃輪廓的方針》以及《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及附表》中也寫明,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建設方針是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為輔。接著,周恩來一行于8月15日啟程赴蘇。
3.優先發展重工業得到蘇聯政府給予全面援助的承諾
對于中國政府代表團的訪問,中蘇雙方都十分重視。中國代表團除周恩來為首席代表,陳云、李富春、張聞天、粟裕等為代表外,還有一大批由各方面高級干部擔任的顧問和隨員。蘇聯方面負責與中方商談的代表團,也是由莫洛托夫、布爾加寧、米高揚、維辛斯基、庫米金等當時最高級別的領導人組成。中國代表團17日抵達莫斯科,20日便與斯大林進行了三個小時的談話。中方提出需要蘇聯援助141個建設項目(1955年“一五”計劃公布時增至156個)。斯大林明確表示,蘇聯愿意在工業資源勘察、設計、工業設備制造、技術資料提供及派人來蘇留學和實習等方面,援助中國的五年計劃。在看過中方的《三年來中國主要情況及今后五年建設方針報告提綱》《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及附表》等文件后,斯大林又于9月3日與中國政府代表團進行了第二次會談。從披露的材料看,斯大林的答復有三個要點:一是中國三年經濟恢復工作給了他們很好的印象,但五年計劃規定工業總產值年遞增20%是勉強的,應降為15%或14%,以便留有后備力量;二是計劃中不應把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分開,而應放在一起計算,以便掌握全盤情況和進行調度;三是再次表示,對“一五”計劃所需的設備、貸款、專家一定給予援助,但具體給什么不給什么,還需要經過工作人員用兩個月時間加以計算后才能說。
斯大林的這個態度,表明中國以重工業為重點的“一五”計劃得到了蘇聯方面予以全面援助的明確保證。于是,中方決定周恩來、陳云、粟裕等先行回國向中央匯報,留下李富春和代表團其他成員,繼續就具體問題與蘇方洽談。
周恩來、陳云、粟裕等于9月22日離開莫斯科,行前,周恩來在機場發表談話,宣布中國政府代表團此行業已圓滿地完成了有關兩國重要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的商談。他們于24日晚6點抵達北京,當晚便參加了毛澤東召集的中央書記處會議,向中央匯報同斯大林會談的情況。據薄一波回憶,那次會議主要討論的是“一五”計劃的方針任務,毛澤東在那次會上第一次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開始過渡?!边@個話給了他極深的印象,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對此都沒有提出異議。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的《毛澤東傳》進一步印證了薄一波的回憶,書中說:“根據現存的文獻記載,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最早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是在1952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睍羞€說:“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毛澤東這個講話表明,他關于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步驟、方法,同原來的設想,發生了變化?!?img alt="《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第236、23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83C/11228664103648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6.png?sign=1751561627-2lTNqGcEzEkvZ2vICGRML7CP7eHqQdkp-0-84cffc8f862a41900a36badcd6d3c2a0">
為什么在討論“一五”計劃方針的會上,而且是在聽取周恩來、陳云匯報訪蘇情況之后,毛澤東會提出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這個問題呢?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嗎?絕對不是。我認為,這一事實恰恰反映了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蘇聯答應對“一五”計劃建設進行援助、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這三件事情之間的內在聯系。僅僅從那次中央書記處會議的安排就可以看出,這三件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史料已經告訴我們,那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和確定“一五”計劃的方針、任務,也就是要不要把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工業化的戰略。而會議的時間恰恰安排在周恩來、陳云從蘇聯回國的那天晚上,并安排先聽取他們與蘇方會談的結果,這說明,蘇聯是否答應全面援助“一五”計劃建設,決定著我們是否能把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一五”計劃的中心和重點。毛澤東在得知蘇聯已答應全面援助“一五”計劃建設后表示,要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這說明,是否需要提前過渡,取決于蘇聯是否答應援助和“一五”計劃是否優先發展重工業。
關于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在經濟中加大社會主義比重、鞏固國營經濟領導的意見,早在1952年7月中財委提交的“一五”計劃輪廓草案中就已經提出來了。草案在明確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為國家工業化打基礎的同時指出,要“保證我國經濟向社會主義前進”。同年8月,中財委為赴蘇商談援助而制定的《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及附表》,在講到“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時,也指出我們要“擴大人民經濟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比重,保證長期建設在計劃經濟軌道上前進,進一步鞏固國營經濟的領導”
。這說明,擴大和加強社會主義成分在經濟中的比重,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內在要求;也說明毛澤東在1952年9月24日提出現在就向社會主義過渡,并非純粹的個人主張,更非突發奇想,而是他對黨內決策層較長時間醞釀的集中與概括。正因為如此,當他講出這個意見時,其他中央領導同志才會“沒有異議”。
斯大林在中國還沒有一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間表的情況下,答應對中國的工業化建設進行全面援助,這與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有著直接關系。從史料可以看出,斯大林過去很長時間內對中國共產黨一直持不大信任的態度,懷疑中共類似于鐵托領導的那種民族主義政黨。但抗美援朝使斯大林改變了看法。這是因為,朝鮮戰爭初期,朝鮮部隊打得很順利,但他們沒想到,美軍會很快出兵干預,并迅速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這時,斯大林既不想看到朝鮮被美軍占領,威脅遠東地區安全,又不想直接與美國對抗,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求助于中國。而毛澤東在中國剛剛結束長期戰爭、準備進行和平建設的情況下,不僅同意出兵,而且是在蘇聯沒有來得及提供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出兵,并用很短時間就把美軍打回到三八線以南。為此,中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包括犧牲了十幾萬年輕士兵的生命。這使斯大林認定中共是國際主義的黨,同時深感虧欠了中共很大一筆人情。毛澤東之所以在得到蘇聯全面援助我“一五”計劃建設的承諾后,立即表示從現在起就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過去考慮的過幾十年再過渡,既因為新民主主義的政策難以適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也含有讓斯大林和蘇聯共產黨進一步放心的成分。毛澤東在那次會后,即派劉少奇利用參加蘇共十九大的機會,就中國用15年時間逐步實現工業國有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具體步驟問題征求斯大林的意見,可以說是上述判斷的一個佐證。斯大林在看過劉少奇就此問題寫的信后,果然對中共的設想作了肯定的評價。此后,毛澤東便開始就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一事,在黨內逐漸擴大吹風范圍,并最終在1953年6月15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把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結合在一起,作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確定下來。8月,這個總路線被載入黨內文件下發;9月,被列入政協全國委員會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周年口號,正式對外公布。這個過程充分說明,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是和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連在一起的。
綜上所述,作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抉擇,主觀上主要是為了加快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速度,客觀上主要因為從蘇聯獲得了全面援助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承諾。決定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回應蘇聯對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援助??梢钥隙ǖ卣f,當初如果沒有蘇聯的全面援助,中國不可能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也就不可能決定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而只能按照既定方針,繼續搞一段時間的新民主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