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南邊疆能源安全研究
- 陳利君
- 5782字
- 2019-01-04 23:47:12
第一節 美國優勢地位明顯
美國面臨的能源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首先,美國不僅是世界頭號石油消費國,而且石油在其能源消費格局中占40%以上,因此,石油無疑是美國經濟運行的“血液”。雖然近年來美國原油進口不斷下降,但其仍然是世界原油進口大戶之一,占世界原油進口的21.6%。其次,美國能源生產滿足不了國內能源消費的需求,常規能源生產有下滑趨勢。但客觀來看,美國依然是世界能源生產大國,有能力通過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手段確保其在能源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優勢地位。
一 美國能源儲量相對豐富,能源產量居世界前列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統計,2013年美國石油儲量442億桶,占全球儲量的2.6%;天然氣儲量930萬億立方米,占全球儲量的5.0%。就油氣資源的儲量而言,美國的儲量較為有限。但美國是世界煤炭儲量第一大國,2013年年底探明的儲量為2372.95億噸,占全球儲量的26.6%。
表1-1 2013年美國化石能源探明儲量情況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北美地區是世界原油的主要產區之一。2013年該地區的原油產量為1682.6萬桶/天,占世界總產量的18.9%。從原油產量的歷史發展來看,該地區的原油產量呈徘徊態勢。1999~2008年,美國原油產量呈下降態勢,2009年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加大了國內原油開發力度,產量稍微出現反彈,2013年突破1000萬桶/天,現階段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產油國,北美地區第一大產油國,2013年原油產量1000.3萬桶/天,占世界原油產量的10.8%。
表1-2 2013年世界十大原油生產國

資料來源:參見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美國是世界天然氣產量第一大國,2013年產量高達6876億立方米,占全球產量的20.6%。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1999~2001年美國天然氣產量穩定增長,但2002~2005年呈下降態勢,2005年后,由于受到國際油價的影響,美國實施天然氣替代戰略,天然氣產量開始有較大幅度的回升。同時,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產國,2013年煤炭產量為50050萬噸油當量,占全球產量的12.9%。但美國煤炭產量增長并不明顯,2013年更是下降到了21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
表1-3 2013年世界天然氣十大生產國

資料來源:參見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表1-4 2013年世界十大煤炭生產國

資料來源:參見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美國是能源生產大國,也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費大國。2013年美國能源消費總量高達22.66億噸油當量,占世界能源消費量的17.8%。近年來,雖然美國能源消費量有所下降,但美國能源產量滿足不了其能源消費需求,因此,美國在過去或將來都會竭力推進全球能源安全政策,確保美國能源安全確保美國能源安全確保美國能源安全確保美國能源安全確保美國能源安全。
表1-5 2013年世界十大能源消費國

資料來源:參見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二 美國對全球能源資源的戰略控制
(一)美國“大中東計劃”謀求對中東油氣資源的影響力
中東地區是世界石油儲量和產量最大的地區,2013年中東地區石油探明儲量8085億桶,占全球原油儲量的47.9%;原油產量2835.8萬桶/天,占世界原油產量的32.2%。美國從中東進口原油約20%。正因為如此,中東地區成為美國控制油氣資源的重要地區之一。美國通過向中東產油國開放金融市場,吸納巨額石油美元資本,產油國將石油美元存入美國銀行、購置美國不動產、購買美國產權和投資美國證券市場及大量購進有“金邊債券”之稱的美國財政部債券等。通過這種由美元金融壟斷地位形成的機制化霸權體系,美國順利實現“石油美元”的順利回收。但是,金融壟斷顯然不足以保證美國能源安全,因此,美國推出了以武力為后盾的“大中東計劃”。所謂“大中東”,一般是指全球范圍內的22個阿拉伯國家以及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及中亞與高加索地區,這一地理范圍正好與石油地緣政治理論中的“石油大中東”區域相吻合。這一地區,蘊藏了世界65%的石油儲量和73%的天然氣儲量,堪稱世界能源供應的心臟地帶。
美國的大中東計劃雖然以“反恐”及“民主擴張”為幌子,但是美國專家的言論使美國露出了馬腳。美國中央情報局專家斯蒂文·佩爾蒂埃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的兩伊戰爭到2003年美國政府出兵伊拉克均與石油密切相關。他在《美國的石油戰爭》一書中指出:布什發起伊拉克戰爭,反恐與民主只是借口。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表示:眾所周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的旨在石油,但美國政府顯然不便直承其事。以民主及反恐為借口的戰爭事實上主要為勾畫美國全球石油戰略藍圖服務,這一戰略藍圖涵蓋中亞、高加索、西非和北非、南非、東歐、俄羅斯等。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推動大中東計劃的重要步驟之一。美國通過伊拉克戰爭,完全達到了控制伊拉克及對該地區其他國家施加影響和壓力的目的。伊拉克是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2013年伊拉克探明石油儲量為1500億桶,天然氣3.60萬億立方米,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正是垂涎于伊拉克的龐大油田及伊拉克輻射中東周邊地區的地緣戰略位置,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制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反美的薩達姆政權,扶持建立了親美政權,實現了對伊拉克油氣資源的控制。以伊拉克為基地,美國對沙特阿拉伯等中東盟國施加影響,迫使其追隨美國的戰略目標,同時加大對伊朗反美政府的打擊力度,以期完全控制中東油氣資源。不過,近年來,美國逐漸意識到過度依賴中東能源可能會對美國經濟安全造成較大影響,因此積極倡導能源獨立,尤其是奧巴馬政府時期,加大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降低對中東能源的依賴。
(二)加強對中亞-里海區域的石油戰略控制與影響
中亞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處于歐亞大陸中心,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且資源異常豐富,有“第二個中東”的美譽,位于其南緣的里海則是世界新的油氣來源地。其中,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兩個中亞和里海國家,能源地緣政治優勢更為突出。據預測,中亞地區的原油儲量達到1995億桶,天然氣儲量為8萬億立方米。其中,哈薩克斯坦原油儲量更是高達490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3.9%,天然氣儲量則占世界儲量的2.2%,為4萬億立方米。烏茲別克斯坦被稱為該地區能源發展的“新星”。據稱,烏茲別克斯坦60%的國土有油氣開采的前景。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里海地區原油儲量多達6000億桶,美國能源部估計的數字為2000億桶。中亞-里海地區無疑使中東能源中心得到擴大。蘇聯解體不僅導致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發生巨變,同時對中亞-里海地區形勢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蘇聯解體使中亞-里海處于破碎狀態,美國正是抓住了這一機遇,充分利用中亞-里海國家之間的矛盾分歧,將美國的影響深深印入了該地區。20世紀90年代,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就與哈薩克斯坦政府建立了油田開發協議。但為了在中亞-里海地區的資源爭奪中處于優勢地位,美國借助了軍事手段。“9·11”后,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了阿富汗戰爭,通過阿富汗這個輻射中心,將美國的戰略意圖充分貫徹到中亞-里海地區。與此同時美國還不斷在該地區策劃“顏色革命”,以期完全去除俄羅斯的影響,最終將中亞地區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為進一步加強對該地區能源的控制,美國實施了避開俄羅斯的戰略,支持建立巴庫-第比利斯 -杰伊漢油氣管線,該管線經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到達土耳其,全長1760公里。同時,美國與歐洲倡議鋪設穿過里海海底的油氣管道項目,與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姆管道連接,從而使中亞油氣資源可以擺脫俄羅斯的影響輸往國際市場。2007年美國與歐洲繞開俄羅斯,支持波蘭、烏克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立陶宛和哈薩克斯坦在波蘭召開“能源峰會”,為東歐提供除俄石油以外的第二種能源選擇。中亞-里海區域是俄羅斯傳統勢力的影響范圍,美國加大對該地區的滲透既可以在國際戰略中牽制俄羅斯,同時又可以對該地區的能源資源實施控制及影響。當然,最能體現美國能源戰略意圖的當屬其提出來的新絲綢之路計劃,該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從中亞經里海至南亞,構筑由美國主導的能源走廊,排除其他大國如中國及俄羅斯對這些地區的影響。
為了能夠順利推進其新絲綢之路計劃,美國政府不遺余力。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從中亞到南亞,重點訪問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力促各國參與新絲綢之路計劃。美國顯然想將軍事成果轉化為美國主導的地區合作機制,因為長期依靠軍事手段對美國本身而言是個嚴重的負擔。
(三)加大對非洲石油的軍事化控制
21世紀之前,世界大國普遍不重視非洲。進入21世紀后,隨著原油價格不斷波動起伏,再加之非洲豐富的油氣資源,世界大國開始積極挺進非洲。自小布什上臺以后,美國對非洲展開了全面的外交攻勢,加強在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企圖控制非洲地區的油氣資源。2007年小布什政府啟動設立非洲司令部的計劃,加強在非洲的軍事行動。美國的非洲軍事控制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手段實現:一是建立新的軍事基地。在東非吉布提建立軍事基地后,美國又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建立軍事基地。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位于西非幾內亞灣,臨近非洲石油主要產地,其關鍵是有利于美國發揮其強大的??哲妼嵙?,與東非美軍形成犄角之勢,既在軍事上控制非洲,又在經濟上維護非洲能源運輸通道的安全。二是加大對非洲國家的軍事輸出。2003年10月,美國向吉布提的軍事基地增派1800人的特種部隊。2004年美國出資6500萬美元幫助馬里、尼日爾、乍得和毛里塔尼亞進行軍事訓練。在2008年小布什政府制訂的2009年財政預算報告中,增加了對埃塞俄比亞、吉布提等國的軍事援助。同時,美國不僅向尼日利亞、安哥拉提供軍事援助,還向兩國軍隊出售武器,幫助訓練軍官和招募軍人。三是與非洲國家進行聯合軍事演習。21世紀以來,尤其是2005年以后,美國與非洲國家幾乎每年都進行聯合軍事演習,這些演習冠以多種名目,如反恐、維護地區安全等。四是成立美軍非洲司令部。2007年2月小布什政府批準組建非洲司令部的計劃,10月非洲司令部正式宣告成立,成為美國全球第6大戰區司令部,2008年10月1日美軍非洲司令部正式運作。奧巴馬政府上臺后也表示要加強非洲司令部的反恐作用,但美軍非洲司令部建立的根本目的不是消除恐怖主義,更不是純粹的人道主義救援。負責籌建非洲司令部的指揮官威廉·沃德將軍在一場聽證會上介紹了該機構的諸多任務,但聽證會的所有成員對成立非洲司令部的動機心知肚明:控制非洲的石油和其他資源。
當然,除了軍事戰略,美國也開始從整體上推進對非洲的戰略,尤其在奧巴馬政府時期。2012年6月,奧巴馬政府頒布了《美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戰略》,該戰略旨在以民主為掩護,大力推進美國與非洲經濟、貿易、投資的合作與發展。盡管以民主作標榜,但是非洲地區資源的潛力顯然是美國做出這樣安排的重要原因。
(四)控制全球能源運輸通道
1998年8月,美國能源部列出了六大“世界石油運輸咽喉”,包括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博斯普魯斯海峽及巴拿馬運河。美國軍方也提出了必須控制全球16條海上咽喉要道,包括大西洋海域7條、地中海2條、印度洋2條,亞太地區5條。當前,主要國際能源運輸航線包括3條,即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線;波斯灣—馬六甲海峽—日本線;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鳉W—北美線。印度洋成為這些國際能源運輸線的重要中繼站,是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賴以生存的“石油生命線”。美國通過構筑全球軍事基地及安插駐軍不僅完全控制了海上能源運輸通道,而且通過對產油富集地區不斷進行滲透,對陸上能源運輸通道也實現了戰略上的控制。美國在全球140多個國家擁有800多個軍事基地,是當今世界上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國家,美國對全球能源資源的戰略控制毫無疑問正是建立在這些軍事基地的基礎之上。歐洲、中東和北非軍事基地的數量超過其海外基地總數的53%,美國西亞(中東)及北非基地群(主要分布于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尼亞、吉布提等)完全控制了現今主要的國際能源運輸通道,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及紅海、地中海、黑海海峽等戰略要道均處于該基地群的威懾和影響之下。西亞與北非基地群與太平洋司令部下轄的其他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基地群以島鏈的形式使美國完全掌控了由西向東的國際能源生命通道。
三 美國擁有發展可再生能源及改善能效的優勢
早在2008年1月,在美國經濟刺激計劃中就決定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和輸電項目提供8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2009年年初,美國奧巴馬政府出臺了新能源戰略,其中發展清潔能源成為新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政府決定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核能和水電等清潔能源,積極發展混合動力汽車、動力電池、核電設備、風電設備、太陽能設備等,以降低目前對石油的過高依存度。奧巴馬政府2012年將清潔能源發電比重增加到10%, 2025年達到25%。未來10年內,政府將1500億美元用于清潔能源,積極發展下一代生物燃料和燃料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可外充電式電油混合動力車商業化進程,擴大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商業規模,投資低排放煤場,并開始向新數字電網過渡,為相關公司提供稅務優惠。這將改變美國經濟,在諸如研究、制造和建筑等領域創造500萬個新工作崗位,同時還將鼓勵新興商業的誕生。
美國新能源戰略計劃每年將汽車燃料經濟標準提高4%,這將促使政府和私營行業大舉投資于先進汽車技術,包括混聯式充電混合動力車和彈性燃料汽車等新能源技術,并將重點放在研發先進電池技術方面,減少美國的石油消費量。美國政府還決定動用40億美元的聯邦政府資金來支持汽車制造商組裝新的節能汽車,到2015年實現美國的混合動力汽車銷量達到100萬輛;且2012年前實現美國聯邦政府購買的車輛中一半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或電動汽車,并以7000美元的抵稅額度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型汽車。另外,奧巴馬將設立國家低碳燃料標準(LCFS),加快引進低碳非石油燃料。該標準將要求燃料供應商至2020年減少10%的碳燃料排放。
美國政府還將采用創新方法提高建筑物效能,設立國家建筑物節能目標:在未來10年將新建筑物效能提高50%和現有建筑物效能提高25%,至2030年使所有新建筑物的碳排放保持不變或產生零排放;將大規模改造聯邦政府辦公樓,包括對白宮進行節能改造;5年之內將所有聯邦政府建筑能效提高40%,所有新修聯邦政府建筑到2025年實現零排放;對目前的聯邦能效標準進行大幅修整。將推動全國各地的學校設施升級,通過節能技術建設成21世紀的學校;要對全國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更換原有的采暖系統,代之以節能和環保型新設備。
四 美國擁有核能替代優勢
核能在美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國不僅擁有全球數量非常多的核電站,而且核能開發技術較為發達。在美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核能消費比重為8.7%。在全球范圍內比較,美國是核能消費大國,2013年其消費量占世界比重的33.4%,比第二核能消費大國法國多了1倍,中國、印度的核能消費則更低,分別僅為4.4%和1.3%。
表1-6 主要能源消費大國核能消費比較

資料來源:參見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