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2015~2016)
- 卜偉 李文興
- 4691字
- 2019-01-04 23:45:30
四 結論與對策建議
根據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技術控制度和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的大小進行排序,可知第一產業中外資股權控制度最具有參考意義,遠遠高于研發費用控制度和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經過數據及公式調整后,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在2004年及以后基本維持在25%以上,2010~2013年已經超過了30%,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需要引起重視。如果僅僅從數值大小來看,第一產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大于研發費用控制度,但是結合第一產業具體情況(如外資種業控制),認為第一產業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的參考意義位列第二(見表2-8)。
表2-8 第一產業外資控制度總體情況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第一產業的外資利用現狀體現出以下特點。從總體來說,外資對中國第一產業的控制度比較低,第一產業利用外資的規模過小。農業利用外資與前期農業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長期動態均衡關系,農業利用外資規模對內部因素即農業發展水平的依賴度是61%(戴玲玲、陳仲常,2011)。中國農業正處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外資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內農業資金支出的不足(戴玲玲、陳仲常,2011)。從具體案例來看,外商在第一產業的投資傾向于創辦獨資企業和并購發展外資控股企業,并且外資用兼并收購的方式控制了國內大部分農業龍頭企業,憑借其經濟技術優勢從原料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各環節對整個產業鏈實行全方位控制,長此以往會加大國家的產業控制難度(丁玉、孔祥智,2014)。
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規范、鼓勵和引導投資行為,調整產業鏈支持政策
僅僅從農業來看,短期外資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可以緩解資金、技術和人才瓶頸,突破管理落后瓶頸,提高管理效率和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桑百川、張薇薇,2011)。因此,從整體上,需進一步擴大中國第一產業尤其是農業的外資利用規模。為此,要進一步完善第一產業的投資環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以利于農、林、牧、漁業吸引外資、提高技術水平、發展產業化經營。同時,積極引導外資流向中國第一產業中的一些弱勢產業,如生態農業、植樹造林、水產養殖等。要對外資投向的地區進行引導和調控,將外資更多地引向中西部等急需投資而當地建設資金又嚴重不足的地區,實現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基本生產條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營造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硬環境。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唐向紅,2011)。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產業鏈的競爭,僅僅重視單個產業環節的控制很難在競爭中取得最后的勝利。外資并購不僅體現在農業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整個產業鏈的控制上,外資相互配合,表現出高度的協作性(何玉成、張倩、楊光,2011)。只有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確保農業產業的安全,建議加大對農業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將補貼的重點環節由種植、加工環節向整個產業鏈轉變(張利庠、張喜才,2011)。
(二)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與一般的產業安全理念存在著巨大的沖突”,《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指導外商投資方向的規定》中鼓勵外資進入的行業經常恰恰是出于安全目的需要保護的行業(謝翀,2012)。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中國規定了禁止外商設立獨資企業和外商控股的產業內容,但可操作性不強:①《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對于“鼓勵類”農業投資領域大多沒有過多管制,目的過于單一;②對于創新涉農企業利用外資的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的結構等方面,缺乏較為針對性的關注;③對于非合理耗費農業資源、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項目并未有明確限制或禁止,亦與當代可持續發展的糧食安全觀并非完全相符(謝翀,2012)。
因此,根據中國第一產業的發展要求和外商投資特點,要適時修改《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確定外商投資第一產業的開放重點和次序,進一步細化第一產業鼓勵、禁止和限制的產業指導目錄。對于糧食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農業領域,如水稻、玉米、大豆、肉制品的重點加工行業,應有禁止或限制的明確規定和措施。對于不符合國家第一產業政策的項目,應從立項、注冊、審批等方面進行限制和禁止,從而引導外資的投向符合第一產業政策,保障第一產業安全。
(三)加強立法工作,建立健全風險控制機制
政府要加快制定并實施一系列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法律,對吸收和利用外資進行合理的規劃,防止危害國家產業安全行為的發生。2008年實施的《反壟斷法》未能將集中度不高的農業框定在內,并不能對外資壟斷重要農業行業發揮有效的監管作用。這主要表現在:①并購重要企業在農業領域是否真正“安全”,是無法和工業、服務業類比的;②《反壟斷法》屬于競爭法范疇,本身并非集中針對農業領域的立法,也并未明晰地體現出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適用次序與聯系,因此對農業產業的安全維護缺乏調控;③并購對農業產業的安全影響早已經從狹義的農業領域延伸到了輕工業產業的安全,例如食品加工業,這些領域《反壟斷法》并未涉及,也無法進行管轄(謝翀,2012)。針對跨國公司在中國壟斷地位加強的趨勢,中國應堅持依法治理,健全和完善《反壟斷法》等相關市場法律法規,建立獨立于一般行政機構的反壟斷執行機構,以完善反壟斷體系,強化農業領域的涉外壟斷法規執行,加強對農業產業的涉外壟斷審查和監管,保證《反壟斷法》的進一步實施(張光輝、付義成,2012;丁玉、孔祥智,2014;等等)。
要建立對外資并購農業企業的監管機制以及相應的審查機制,以對外資并購所造成的第一產業的產業安全問題進行審查,保障中國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另外,要構建外資并購農業企業的預警系統。加強對收購公司,尤其是外資收購公司的調查,弄清其并購的真實動機,謹防惡意收購及非正常并購。外資并購的安全審查保障機制包括準入機制、預警機制、安全審查機制、持續監管機制和退出機制(何玉成、張倩、楊光,2011)。
(四)苦練內功,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
國內企業需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主動化危機為機遇。一方面,要加強自主品牌的建設,提高品牌競爭力。在全球一體化條件下,自主品牌的成長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確實沒有一個在全球范圍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品牌。另一方面,就是必須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央、地方和企業三個層次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增強自主創新意識,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努力控制和掌握核心技術,同時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獲得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的目標。只有規模上來了,核心競爭力提高了,才能增強企業盈利能力,不僅不會輕易被跨國公司并購,而且還能與其展開競爭,打入全球市場,進而提升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呂勇斌,2009)。同時,鼓勵內資企業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加強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形成戰略聯盟,進而增強產業競爭力(楊光,2015)。
(五)強化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監測和預警,切實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
部分農產品進口的快速增長和外資對特定產業的過度進入給中國農業帶了挑戰:新增農產品需求市場被過度擠占,農產品趨勢價格受到明顯抑制和打壓,跨國資本大量進入特定產業對中國民間中小資本形成了擠出效應,部分產業的控制權和部分農產品的定價話語權受到削弱,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向國內市場快速傳導加劇了國內農產品供需和價格的不穩定。把統籌好農業發展與農產品進出口需要、合理保護國內農業、有效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和不確定性作為農產品進出口調控的基本目標。要在調控中充分考慮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特點和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現實,切實將農業作為保護的重點;要強化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監測和預警,切實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要通過強化外經外貿信息公共服務,發揮企業在應對國際市場風險方面的主體作用;要重點加強對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進出口的有效調控,確保這些農產品供給的穩定(倪洪興,2011)。
參考文獻
[1]蔡世強:《大幅度降低農業外資準入的利弊分析》,《商場現代化》2012年第15期。
[2]戴玲玲、陳仲常:《基于Var模型的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對農業政策依賴度衡量分析》,《廣東農業科學》2011年第7期。
[3]丁玉、孔祥智:《外資進入對我國農業發展和產業安全的影響》,《現代管理科學》2014年第3期。
[4]杜江:《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分析》,《世界經濟》2002年第8期。
[5]何玉成、張倩、楊光:《外資并購與農業產業安全》,《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6]黃建康、徐暉、楊峻:《我國食品制造業外資控制狀況及對策》,《現代經濟探討》2013年第8期。
[7]金賽美、曹秋菊:《開放經濟下我國農業安全度測算與對策研究》,《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年第3期。
[8]李建平、劉冬梅:《外資并購對我國農業企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農業經濟問題》2006年第11期。
[9]李孟剛:《產業安全理論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10]李強:《外資并購對中國產業發展的效應分析與風險防范對策》,《國際貿易問題》2004年第2期。
[11]羅智波:《中國利用外資的形勢與對策》,《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5期。
[12]呂勇斌:《外資并購與中國農業產業安全:效應與政策》,《農業經濟問題》2009年第11期。
[13]孟劉偉:《FDI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現代商業》2012年第17期。
[14]倪洪興:《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確保農業產業安全》,《中國農村經濟》2011年第5期。
[15]裴長洪、于燕:《新型城鎮化中的第一產業發展趨勢》,《經濟研究參考》2014年第71期。
[16]秦路、李嘉莉:《外資并購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影響和對策》,《世界農業》2008年第1期。
[17]桑百川、張薇薇:《利用外資推動農業產業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18]孫慶剛:《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求索》2008年第9期。
[19]唐向紅:《利用外資發展中國現代農業的思考》,《農業經濟問題》2011年第9期。
[20]汪發元:《中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比較及政策建議》,《農業經濟問題》2014年第10期。
[21]王磊:《外資并購:合理利用與有效規制——基于國家經濟安全視角的分析》,《生產力研究》2010年第8期。
[22]王維、高偉凱:《基于產業安全的我國外資利用思考》,《財貿經濟》2008年第12期。
[23]王勇、盧柯羽:《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安全:基于產業控制的視角》,《經濟研究參考》2014年第50期。
[24]謝翀:《農業產業安全觀下的外資并購風險與法律防范》,《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25]楊光:《外資進入我國農業的新動向及對策建議》,《經濟縱橫》2015年第6期。
[26]張光輝、付義成:《外資進入對我國生豬產業安全的影響及對策》,《南方農村》2012年第7期。
[27]張利庠、張喜才:《農業產業鏈關鍵緩解的產業安全與政府管制》,《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2期。
[28]張興、張煒:《我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偏少的原因解析——新興古典經濟學視角下的再審視》,《農業經濟》2012年第2期。
[29]趙剛、林源園:《跨國種業公司加緊研發布局中國種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科技產業》2009年第7期。
[30]趙海、張照新:《關于增強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的思考——基于油脂加工業和乳業發展演變的比較分析》,《宏觀經濟研究》2012年第2期。
附錄
表A2-1 2015~2017年第一產業相關指標多項式預測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