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椎病防治一本通
- 楊靜嫻
- 8498字
- 2019-01-21 17:01:59
第四節 頸椎病分型與診斷
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很簡單: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具有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而X線片上尚沒有有異常變化者,應在排除其他疾患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
(一)頸椎病的一般檢查
1.望診:望診(圖1-7)包括望神色和望形態。頸部嚴重創傷或頸部局部有急性炎癥的患者一般都表情痛苦,神色也很差。而那些被頸椎病困擾了多年的患者,通常神情疲憊,一看就是深受頸椎病之苦。如果是頸部受了重傷,頸髓損傷的患者,可能會昏迷。如果是腦干損傷的患者,多見頸項后仰,角弓反張;頸椎后凸多見頸椎骨折脫位或者頸椎結核。頸椎結核時應注意有無寒性膿瘍,低位頸椎結核時膿瘍見于頸旁,高位者可見于咽后壁。頸短并且兩側皮膚寬松,頸部長度與寬度的比例失去協調,主要見于先天性短頸畸形;單側肌肉痙攣可見痙攣性斜頸;雙側頸項肌肉痙攣,應注意是否為早期破傷風,要及時治療。

圖1-7 望診
2.觸診:對于頸椎病患者,可進行觸診(圖1-8)。觸診可采用單手拇指觸診或者雙手拇指觸診法,以便檢查棘突位置、頸椎椎間隙大小的變化,以及局部壓痛點和是否有放射痛。頸椎棘突間如果可以觸到結節狀硬塊或者條索狀的東西,可能是項韌帶鈣化;頸部扭傷的患者,在棘間韌帶、項肌或斜方肌邊緣有壓痛;頸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壓痛點多于患側的下部頸椎椎旁以及肩胛骨內上角處,且向患側上肢放射。若有頸椎骨折、結核,壓痛點在棘突。

圖1-8 觸診
3.運動檢查:頸椎病的檢查還有頸椎的運動檢查,在檢查的時候需要固定患者的雙肩,使身體不參與運動。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正常頸椎的運動范圍,正常頸椎向前屈時,下巴可以觸及自己的胸膛;向后伸時雙眼可直視上空,鼻尖與額部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頸部后面的皮膚皺襞可以靠近頭枕部的枕骨結節部;在旋轉的時候可使下巴觸到自己的肩部并且可以看到側方;側向屈頸時可使耳接近肩部。若以人直立,視線呈水平為中立位,頸椎段正常活動范圍應為前屈、后伸、左右側彎以及左右旋轉均為45°。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的功能最重要,若有病變或相對固定時,可使頸部的旋轉及伸屈功能喪失50%左右。頸椎結核可以使屈伸及側屈均受限,椎間盤突出癥則一般患側屈曲及后伸受限。頸椎骨關節病可在運動中,尤其是旋轉時有摩擦感及摩擦音。
4.神經系統檢查
(1)檢查上肢的觸覺、痛覺、溫度覺、肱二頭肌腱以及肱三頭肌腱的腱反射和病理反射,并與另一側相比較。
(2)對比兩側上肢肌力及肌張力。一般來說,患側的肌力要低于健康的一側。
(3)在必要的時候,還需要檢查下肢,以達到鑒別診斷的目的。
(4)頸部脊髓損傷時,可以出現下列的體征。
① 第4頸髓節段平面損傷時,可出現膈肌、肋間肌麻痹,自主呼吸困難。
② 第5頸髓節段平面損傷時,可出現全上肢自主運動功能喪失。
③ 第6頸髓節段平面損傷時,可屈肘,但不能伸肘、伸腕、屈腕及手指。
④ 第7頸髓節段平面損傷時,可伸肘、伸腕,不能屈腕、屈指以及對掌。
⑤ 第8頸髓節段平面損傷時,可屈腕,但不能屈環指、小指。
⑥頸交感神經受到阻斷,出現霍納(Horner)綜合征,上眼瞼下垂和瞳孔縮小,同側顏面部出汗減少。
這些都是頸髓損傷以后,相應神經所支配的皮膚、肌肉失去支配所致。
5.循環系統檢查;頸椎病還可導致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可以借助相應的檢查來確定。
(1)對比兩手及前臂的皮膚顏色、溫度,按壓指甲之后放開,查看指甲顏色恢復正常的時間,以檢查指端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溫度可通過檢查者的中指中節背面皮膚接觸患者皮膚來感知,最好能應用溫度計測量記錄數值,以便于對比觀察。
(2)在不同體位用不同方式,對比兩側橈動脈搏動是否有障礙,以判斷鎖骨下動脈是否受擠壓,或用一些儀器來測量,如用脈搏波描記儀對比兩側動脈波形和波幅,或通過多普勒測速儀對比兩側肱動脈、橈動脈的血流速度。
6.奎氏試驗:指的是一種測定有脊髓癥狀的頸椎病患者的蛛網膜下腔有無梗阻及梗阻程度,以及明確脊髓是否受壓和受壓程度的檢查方法。它有下列臨床意義。
(1)蛛網膜下腔完全梗阻時,腦脊液壓力在頸靜脈加壓到60mmHg(8.00kPa)時無改變。
(2)蛛網膜下腔部分梗阻時,腦脊液壓力在頸靜脈加壓和除壓后上升及下降均緩慢,有時呈跳躍狀,或上升較快下降較慢,或不能下降至初壓水平,根據其上升、下降的程度及速度可區別是輕度還是嚴重部分梗阻。
(3)蛛網膜下腔無梗阻時,腦脊液應在頸靜脈加壓15秒左右順利上升至最高點,降壓后15秒左右降壓至初壓水平,加壓60mmHg(8.00kPa)時可升高至500mmHg(68.6kPa)或更高。
奎氏試驗操作方法:助手兩人,一人給頸部加壓,一人記錄。先把患者頸部用血壓表氣囊纏好,然后進行腰穿,穿刺成功之后接上壓力表,先測初壓,然后助手先用手壓患者腹部15秒,看腦脊液壓力是否順利上升和下降,再做頭屈位及頭仰位檢查。此刻如果穿刺針通暢,急速加至20mmHg(2.67kPa),并且維持此水平,每5秒報告一次腦壓,至最高點不再上升為止。有嚴重梗阻者維持30秒即可。再把壓力表內的空氣急速放出,仍每5秒報告腦壓一次,至讀數不再下降為止。以后再依同法分別加壓到40mmHg(5.33kPa)、60mmHg(8.00kPa),將記錄結果繪成3個曲線圖。值得注意的是,本試驗對老年人應慎用,不可列為首選。
7.手法檢查:頸椎病的診斷,也需要一些手法檢查,常用的手法檢查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1)椎間孔擠壓試驗:患者端坐,醫生以左手放在患者的頭部,以右手握拳輕輕叩擊左手,以造成椎間孔突然縮小,使神經根受刺激出現根性疼痛或者麻木者為陽性,癥狀無改變者為陰性。
(2)神經根緊張試驗(圖1-9):患者端坐,頭轉向健側,醫生一手固定患者頭部,而另一手向下壓患側肩部,使頸叢和臂叢神經處在突然緊張狀態,若出現明顯放射痛或麻木為陽性。還有另外一種檢查方法叫做臂叢牽拉試驗,方法是醫生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緊握患者前臂或手腕,兩手向反方向用力,若出現前述癥狀者為陽性。

圖1-9 神經根緊張壓試驗
(3)前斜角肌揉壓試驗:在鎖骨上窩內1/3與外1/3之間的部位用拇指輕輕揉壓,若可以產生上肢、胸前放射痛及麻木為陽性,反之即為陰性。
(4)舉手過頂試驗:患者端坐位,醫生站于患者的對面,手捫患者的橈動脈(圖1-10),舉患者的手超過他的頭,若動脈搏動立即消失者為陽性。

圖1-10 橈動脈
(5)仰頭轉頂試驗:患者可站可坐,醫生以雙手從左右兩方固定患者頭部,令其快速仰頭轉頂,若出現明顯的頭暈、惡心、嘔吐或者傾倒者為陽性。
(6)低頭、仰頭試驗: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做最大限度的低頭或者仰頭動作,如在1分鐘內出現肩臂痛、麻木或頭暈、耳鳴、視霧、站立不穩或者下肢無力、發麻等即為陽性。
(二)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
頸椎病的臨床診斷,需要結合影像檢查,主要的有造影檢查、X線檢查、體層攝影檢查(CT)、磁共振顯像(MRI),以下我們一一作簡單的介紹。
1.X線檢查:X線檢查為一項重要的輔助檢查。對于頸椎病,正位片可顯示雙側鉤椎關節及其間隙,可觀察雙側椎板寬度是否對稱,棘突位置有無移動;頸1~2開口位片,可觀察樞椎齒狀突的形態,齒狀突和側方關節的間距,以及側方關節的間隙有無傾斜或其他異常改變。側位片可觀察椎體排列、關節突關節位置的微細改變和棘突的位移等,特別是可較準確地測量椎管前后徑,此外可觀察頸椎的生理曲度的改變。斜位片主要觀察椎間孔的形態和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的程度。頸椎有旋轉移位時,可以見到患椎的上關節突向前上方移位,使椎間孔橫徑變小。功能位檢查即投照頸椎過伸過屈體位的側位片,可以顯示頸椎由于失穩引起的移位。
(1)正位片可以表現為下列情況
① 當患椎有旋轉移位時,兩側鉤椎關節的關節間隙不對稱。
② 正常頸椎第2~7棘突在正中部相連成一直線,兩側椎板邊緣到棘突中線的距離大致相等。患椎旋轉移位后,棘突中部偏向移位一側,此側椎板橫徑較窄,對側增寬。
③ 患椎前傾移位時,患椎棘突和上椎棘突間距變窄,與下椎棘突間距增寬;患椎后仰移位時,移位椎棘突與上、下椎棘突間距同前傾移位時相反。
(2)側位片可以表現為下列情況
① 患椎有移位時椎體的變化:患椎椎體前傾移位時,同下一頸椎椎體形成凸向后方的成角變形,成角以上的頸椎常變直;患椎向后移位時,可以超過下一椎體后緣2~4mm,如旋轉移位角度較大,椎體后緣可呈“雙邊”。
② 患椎有移位時關節突的變化:患椎有旋轉性或者前傾、后仰移位時,患椎和上一頸椎所組成的關節突關節間隙不平衡,比如前寬后窄、前窄后寬或模糊不清。患椎旋轉移位時,關節突后緣呈現“雙邊”,旋轉移位的上關節突突入上一椎體后緣,而另一側上關節突在其后方。患椎向一側傾斜時,關節突后、上緣呈“雙邊”。
③ 患椎有移位時棘突的變化:患椎旋轉移位時,棘突向上、下方輕度移動,也就是相鄰上、下棘突間距不等,患椎前傾時,相鄰棘突間距上窄下寬,后仰時上寬下窄。患椎棘突后方可以見到韌帶鈣化陰影,說明該部軟組織曾有外傷;患椎棘突下方有時可見到大小不等、不整齊的小骨塊陰影,這是因為附著于棘突部的軟組織損傷后出血、鈣化所致。
(3)斜位片:斜位片能夠清晰地顯示頸椎各椎間孔的形態及病理改變。正常的椎間孔呈光滑的卵圓形,患椎有旋轉移位時,上關節突移向前、上方,椎間孔的正常卵圓形將會發生改變。
(4)功能位片:功能位片就是為患者投拍攝頸椎過伸、過屈側位片,可顯示患椎由于失穩導致的移位,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寰椎橫韌帶損傷的病例在前屈位攝片,可見到寰椎前移,寰齒間距增大,寰椎椎管前后徑減小。上頸椎有先天性畸形的患者,比如樞椎齒狀突發育不全,前屈位時寰椎前移的程度常較為嚴重。
2.造影檢查: 相對于X線檢查,造影檢查是目前較少用的特殊檢查,可能有一部分人對其不夠了解,但是其對確定頸椎病病變部位有著重要意義。較常用的有椎間盤髓核造影、脊髓碘油造影以及椎動脈造影。
(1)頸椎間盤髓核造影:正常頸椎間盤注射入60%醋碘苯酸鈉溶液時阻力比較大,總量不大于0.1ml。但當椎間盤發生破裂或有退行性改變時注藥阻力很小,可以容納0.3ml以上。正常髓核顯影為橢圓形,病變者則表現為不規則形。這對于了解椎間盤有無病變及明確定位有重要意義。
(2)脊髓碘油造影:患者臥于可以翻轉放射檢查臺上,經腰椎穿刺后向蛛網膜下腔注入碘油3~8ml。調整檢查臺,使患者頭低腳高,或仰臥(可觀察脊髓后方受壓情況),或者俯臥(可觀察脊髓前側受壓情況)。通過透視,可見油柱呈帶狀向頭端移行,到胸1~2椎體時油柱稍受阻并加寬。此時加大傾斜度,油柱繼續上移,接近于脊髓受壓部位時,流速變慢。至受壓部位時,可見碘油在平段一側上呈“L”形,或者在平段的兩側上行呈“L”形。完全梗阻者,即使加大傾斜度,其影像也沒有改變。碘油經頸椎達顱內之后,改頭高腳低位,由上向下觀察,了解梗阻的上界和節段數。若是完全梗阻,則應加做腦池穿刺,注入碘油之后進行下行造影,確定梗阻的上界,這對于多發頸椎病變的徹底治療有重要參考價值。碘油的吸收很慢,停留于蛛網膜下腔數月乃至數年。但是注藥后的不良反應很少,1~2天后可能出現輕度反應,如頭暈、低熱、下腰部發沉以及尾椎或下肢發墜感等,經1周左右,可逐步恢復正常。
(3)椎動脈造影:椎動脈造影對于了解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的形態學改變和其與頸部活動的關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下為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 動脈穿刺法:也就是從肱動脈、腋動脈(圖1-11)、鎖骨下動脈以及椎動脈(圖1-12)進行穿刺造影。

圖1-11 肱動脈、腋動脈

圖1-12 椎動脈
② 動脈插管法:也就是切開肱動脈或通過頸動脈進行插管造影。椎動脈造影要求技術條件較高,個別患者可能出現血管痙攣關閉、出血、感染、造影期間低血壓以及猝死等并發癥。
3.計算機體層攝影檢查(CT):CT檢查是借助X線對檢查部位進行掃描,并經過電子計算機處理,構成被檢查部位的橫斷面圖,可以供直接閱讀,也可應用照相機拍攝保存。CT在檢查疾病時,最早被用于腦疾患的檢查,現已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檢查,如胸部、腹部以及肢體的掃描。對懷疑有顱內占位性病變者,用CT檢查之后,可了解病變的大小和位置。有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表現不典型。CT在病變椎間盤水平角度掃描的圖像可顯示準確的突出影像,對四肢的骨和關節病變的檢查,特別是對頸椎病的檢查,是很有價值的。頸椎病CT檢查的適應證如下。
(1)各種原因導致的椎管狹窄。
(2)椎管內占位性病變。
(3)椎間盤病變。
(4)椎骨外傷,尤其是觀察附件骨折、脫位、碎骨片、金屬異物的位置和椎管及脊髓的關系。
(5)椎骨骨病,比如結核、良性或惡性腫瘤以及椎旁腫瘤侵及椎骨者。
(6)先天性椎骨和脊髓異常。
(7)協助進行介入放射學檢查。
雖然CT檢查有著這樣那樣的優點,但是也有一定局限,其原因如下。
① 四肢遠端瘦小,對體積不大及等密度病變顯示較差,所以容易對病變在骨內外的范圍做出不恰當的估計。
② 軟組織水腫、術后出血及轉移瘤,雖可顯示病變存在、范圍及大小,但由于無特征改變而不能鑒別,也就是定性診斷仍有一定困難。
③ 對局限性脫鈣不能做出病因診斷。
4.磁共振顯像(MRI):磁共振為繼CT技術發展后的又一飛躍,是疾病診斷手段在20世紀80年代中重要的技術革命。頸椎與頸髓的MRI檢查,有比較多的特點和優點,其中以高軟組織分辨能力和矢狀切面的使用最為重要。目前頸椎與頸髓疾病的檢查應用磁共振成像越來越廣泛,相對于CT,磁共振的消費更高,但是更加優越。磁共振成像能十分清晰地觀察各個椎體、椎間盤的髓核和纖維軟骨環,以及其他附件、前后縱韌帶等,并能夠直接看到椎間盤突出,顯示其繼發的椎間盤變扁、椎間隙變窄以及髓核突入椎管等征象,定位定性都很明確,對頸椎病的診斷很有幫助。磁共振成像能夠直接觀察脊髓、蛛網膜下腔以及椎管內的后縱韌帶和黃韌帶等,因而極有利于直接顯示脊髓腫瘤及脊髓的其他病變。但是惡性腫瘤與非腫瘤性病變僅局限于頸椎椎體時,兩者的成像信號強度差別不大,很難鑒別病變性質。而脊椎感染除椎體顯像信號變化之外,椎間盤也有改變,有時還可見膿腫向上下蔓延和前、后縱韌帶增厚,對定性十分有意義。頸段脊椎多發骨髓瘤或轉移瘤,X線平片不敏感,CT掃描有時不能與骨質疏松鑒別,而MRI檢出效果最好。這主要是由于MRI可顯示骨髓里脂肪的改變。脊髓空洞癥的MRI檢查,可直接見到脊髓中央呈條形或棱形的MRI信號減低帶,使診斷十分明確。MRI對脊柱的骨性疾病如轉移瘤、巨細胞瘤、結核等,均有帶特征性的征象,檢出率較X線平片和CT都高。
(三)頸椎病的分類
頸椎病根據癥狀及體征的不同主要分為5種類型,分別是頸型、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以及脊髓型。
1.頸型頸椎病:也叫做局部型頸椎病,具有頭、頸、肩臂疼痛等癥狀,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也有椎體不穩及輕度的退變等變化。此型臨床上十分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由于癥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復發作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復落枕的患者多屬于此型。根據大量的臨床觀察證實,此型實際上是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的最佳時機,早期認識這個類型,對于頸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頸型頸椎病可有下列臨床表現。
(1)頸部偏歪,活動正常或受限,頸部肌肉痙攣,在斜方肌、菱形肌、岡下肌、岡上肌、大小圓肌等部位有壓痛點,副神經受累還會出現胸鎖乳突肌痙攣和壓痛(圖1-13)。

圖1-13 頸部偏歪
(2)頸部觸診檢查會有棘上韌帶腫脹、壓痛,棘突旁壓痛,多無放射痛。可有棘間隙改變及棘突側凸,以第5~7頸椎多見。
(3)椎間孔擠壓試驗與臂叢牽拉試驗陰性,肌張力正常,無肌力減退以及肌肉萎縮,肌腱反射正常,無病理反射。
(4)在正位片上可見頸椎后關節呈“雙邊”“雙突”征,相鄰鉤椎關節間隙不等寬及兩側鉤椎關節不對稱等表現。側位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比如表現為變直、反張等變化。有的可看到關節突關節的重影和不協調變化等。一些患者可以看到椎體邊緣增生和項韌帶鈣化等表現,但也有少數患者無X線片的變化或者僅有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
2.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在風寒、勞損以及外傷等因素作用下導致頸椎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頸椎關節、韌帶的松動、錯位,刺激或者壓迫了頸神經根等組織而發生的一種最為常見類型的頸椎病,約占頸椎病總數的60%。其中中老年人為多見,但目前看來,青少年中也有不少人發病。發病率沒有明顯性別差異。不少患者有頭頸部外傷史或者反復落枕史。外傷可以導致頸椎病的急性發作,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多,癥狀也會逐漸加重。頸部活動度大,長期低頭工作和睡高枕者發病率高。病程長短不一,但大部分呈慢性病程,拖延時間比較長,其間反復發作,間隔時間不等。一般起病緩慢,但外傷、勞累、外感、風寒、炎癥、枕頭過高和臥姿不當常為其誘發因素。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表現有下列3個方面。
(1)疼痛:主要發生于頭、頸項、肩背、上肢以及手部,疼痛可表現為鈍痛、酸痛、灼痛或隱隱作痛,或者過電樣串麻痛(圖1-14)。個別急性發作者疼痛劇烈,以致患者坐臥不安,日夜難眠,甚至將手和頭向墻壁撞擊。打噴嚏、咳嗽、大便、深呼吸、頸部疲勞和枕頭不當等均可使疼痛加重。頭頸部的活動,或某種姿勢的改變,常能加重或緩解疼痛,并可引起突然的串痛。有的患者可有胸部及乳房的疼痛等。

圖1-14 頭部疼痛
(2)麻木:麻木往往與疼痛的部位相同,但麻木多出現在手指和前臂。麻木的程度不同,有的僅手指尖部發脹、發木,嚴重的手、前臂、上臂、肩背部以及頭頸部都可出現麻木感,因而易被燒傷和燙傷。有的患者手、頸部活動或者某一姿勢時麻木加重,有的患者夜里加重,麻木的同時患者常感到肢體酸困不適。
(3)其他:頭暈、頭沉、頸部酸困發僵以及背部有重物壓迫感。因為肌肉無力,患者可能出現持物墮落等表現,伴有自主神經和血管營養及功能不全者,可出現手及上肢發涼發熱,皮膚潮紅、蒼白、發紺、腫脹,以及指甲無光澤、變形等表現。若并發其他型,可有其他型的癥狀。
3.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為頸椎不穩、退變,骨刺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或者因為刺激了頸椎關節囊韌帶和椎動脈壁周圍的交感神經導致的反射性椎動脈痙攣而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種疾病。臨床上比較常見,以眩暈為主要癥狀,因而也有人稱其為“頸性眩暈”。體位不當導致猝倒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特有的表現。青年人發病多見于女性,同頸椎不穩和發育的個體差異有關。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產生與動脈硬化無直接關系,但如果患者有動脈硬化,特別是椎-基底動脈硬化者,加上骨刺的壓迫,就很容易導致同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致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好發于40~60歲的中老年人。其主要的癥狀如下。
(1)反復性腦血管痙攣,表現為頭痛及頭暈(圖1-15)等。

圖1-15 頭暈
(2)腦部缺血,當頭轉至某一方位時,就會出現眩暈、惡心、嘔吐、耳鳴以及視物模糊等癥狀,甚至昏倒。當頭處于另一方位時,眩暈、耳鳴等癥狀明顯減輕或者消失。
(3)脊髓束癥狀,肢體突感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者猝倒,但是并不伴隨意識障礙,站起后可立即行走。
(4)后顱凹腦神經受影響者可出現聲音嘶啞、厭食、吞咽困難以及咽反射消失等。發病時患者頸部活動常受限,做頸部旋轉或后伸活動可導致眩暈、惡心、心慌等癥狀,可見病變椎體及關節突部位壓痛明顯。X線片上可見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狹窄或者椎體不穩。椎動脈造影檢查可見椎動脈有壓迫性扭曲、變細或者梗阻現象。
4.交感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是因為頸椎退行性變造成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而出現的一組癥候群,占頸椎病的5%以下。其發病率不高,但是癥狀繁多,影響廣泛,包括患側的上半部軀干、頭部、上肢、五官以及內臟,凡是交感神經分布的區域均可受累,因而可以出現疼痛、感覺異常、血管運動障礙、腺體分泌異常以及營養障礙等,尤其是內臟和五官的功能障礙。交感神經疼痛的特點為酸困,有壓迫感和灼痛、鈍痛,產生的部位深,界限模糊不清,并且有彌漫性擴散,而不沿神經干的路線傳導。交感型頸椎病除交感神經受刺激之外,頸椎的退變、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關節突關節的錯位、椎體不穩、鉤椎關節及椎體的骨刺都可導致椎動脈、硬膜囊、后縱韌帶以及關節囊等部位交感神經末梢受刺激和壓迫,借助脊髓或腦-脊髓反射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交感型頸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1)眼球脹痛(圖1-16),怕光流淚,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眼前冒金星,眼睛干澀;鼻咽部不適,疼痛,鼻塞,或有異味感;咽喉部不適,異物感;耳鳴,聽力減退;噯氣,牙痛等。

圖1-16 眼球脹痛
(2)頭痛,偏頭痛,頭沉頭暈,枕部或者頸后部疼痛,面部發熱、充血、麻木等。
(3)肢體發涼,發紺,發木,疼痛,水腫,皮溫降低或者指端發紅,燒灼感,疼痛,腫脹等。
(4)皮膚發紺,發涼,變薄,干燥,多汗或少汗,毛發過多或干枯、脫落,指甲干燥無光澤等。
(5)心慌,心前區疼痛,心律不齊,陣發性心動過速,血壓不穩等。
(6)失眠(圖1-17),多夢,煩躁,易于沖動,惡心,胃痛,噯氣,腹瀉或便秘,尿頻,尿急,閉經等。

圖1-17 失眠
5.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是由頸椎間盤脫出或骨刺導致的脊髓壓迫癥。該型較少見,是多節段病變,容易誤診。因為其主要壓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現中央性感覺、運動反射障礙,所以稱為脊髓型頸椎病。早期脊髓型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顫抖、無力,行走困難,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等,后期可能出現便秘、排尿困難或大小便失禁,臥床不起,也可出現頭昏、眼花、吞咽困難以及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