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農業行業概述

第一節 農業行業特征及現代農業概述

一、農業行業特征

農業是直接或間接設法利用土地經營種植和飼養業以獲得人類衣、食、住、行所需各種物品的生產事業。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獨立與發展的基礎。農業行業具有以下特征。

(1)自然壟斷性 農業特殊的生產資料決定了其具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農業是一切生產和人類生存的起點和先決條件。

(2)與生俱來的基礎性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是與生俱來的,是由農業的產業功能決定的。農業的最大功能是解決人們的吃飯等基本生活問題,為人們提供生活必需品,這是任何其他產業都無法替代的。農業為其他產業如食品、飲料、造紙、木材加工、紡織行業提供原材料,是這些相關產業鏈條的第一環。

(3)周期性 農業產品具有周期性特征。無論是農作物耕種、畜牧養殖還是水產品養殖和捕撈,都有一定的生產周期,其產品不能在短期內收獲。如農作物有一年一熟制、一年兩熟制、兩年三熟制等。

(4)弱質性 澇、旱、臺風、地震以及沙塵暴等多種自然災害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5)地域性 是指在空間的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不同的地域,生產的結構品種和數量都不同。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動植物,需要熱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不同的生物,生長發育要求的自然條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差別很大,形成明顯的地域性。

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理論是以生態學為基礎,以系統論和共生論為指導,以工業化為手段,以追求最佳循環經濟效果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主要強調充分運用現有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各個環節發揮的作用,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最大化,對生態、環境、社會危害的最小化。最大化和最小化是一個動態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思想意識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將越來越趨于理想。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將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產業革命劃分為六次:第一次是原始農業革命;第二次是手工業革命;第三次是大工業革命;第四次是商品國際化革命;第五次是現在尚在進行的信息革命;而現代農業理論一旦付諸實踐,將是第六次產業革命的開始。他還明確提出:21世紀30年代,人類社會將進入第六次產業革命,即現代生物科學技術革命,主戰場在現代農業。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農業,形成知識密集型產業,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三效合一,將一切能夠為人類發展提供資源的環節調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滿足日益發展的經濟社會需求。

二、農業生產的實質

農業生產是人類通過社會勞動,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轉化太陽能成為農產品潛在能,以滿足人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過程。農業生產是社會再生產與生物再生產的綜合體,這一點是農業與工業之間迥然不同的質的差別,在組織農業生產時應給予足夠重視。

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是各層次產業中的第一產業。首先,農業作為食品的基本來源、人類生存的根本,是人類社會賴以生產、發展的根本基礎。因為要生存,首先要獲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資料,而在生活資料當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農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其他部門賴以獨立和發展的基礎。正是由于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才使社會分工成為可能。農業一直是生產力水平極低的人類早期社會僅有的生產部門。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從而產生了剩余產品,才使得人們從事農業以外的生產活動成為可能。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第二、第三產業的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必須加強其基礎地位的建設。隨著近兩年農產品價格的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這就要求一方面保持現有農業產品的生產優勢,另一方面還應將農業由過去傳統單一的生產部門逐步完善成為多元化的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的綜合部門,從而走向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化的道路。

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是個復雜的巨大的系統,其產業鏈有多種表現形式。首先要形成最行之有效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然后將循環產業鏈上適合規模生產的環節進行工廠化生產。

形成工業化產業生產鏈,需要在設計、技術等方面獲得支撐。

創意設計:構筑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要重視創意設計。創意設計要貫穿不同規模產業項目的設計全過程。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設計,要因地制宜,以尊重自然規律和現有經濟社會基礎為出發點,集成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追求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以及廢棄物排放、危害最小化。設計對象可以是小到一個家庭使用的循環裝置,大到數千平方米的農業工廠,還可以是區域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或者它們的相互結合。

科學技術:構筑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要重視選擇合適的科學技術成果和它們的組合。迄今為止科學技術發展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一般來說現存的科技成果能夠滿足開發現代農業循環產業鏈過程的需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選擇最合適的,而不一定是最先進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成本會逐漸降低,應用于現代農業循環產業鏈中的科學技術成果將越來越多,越來越有效。

循環技術:科學提高循環產業鏈各生產環節的生產力水平,通過在時間與空間上改善系統的結構設計、增加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以及強化對各生產環節的管理,進而形成循環技術體系來實現,而不是僅僅依靠增加對各生產環節的投入。

信息技術:構筑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信息技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支撐,并將構成產業鏈的“神經系統”和信息高速公路。

工廠化:構筑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實行農業工業化是根本。現代農業實際上是“從田間到餐桌”“從田間到原料”和“從田間到消費品”的系列農產品產業鏈。這里的“田間”包括水域、海洋、林業、草業、沙業等農業生物的提供地。現代農業循環經濟追求的是整個產業鏈上各個節點的工業化生產,植物生長和廢棄物轉化的立體農業工廠的實施為農業工業化發展提供了例證。

標準化:良好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離不開標準化,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生產裝備和信息的標準化是高效運行產業鏈的重要基礎。農業領域標準化建設已經起步,對于現代農業產業鏈的管理、資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態平衡、保證產品質量、消除貿易障礙、提高國際競爭力、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有重要作用。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標準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國際到國內、從國內到國際,不斷地充實和完善。

管理體系:構筑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是將“從田間到餐桌”“從田間到原料”和“從田間到消費品”產業鏈上的規模生產的節點建成現代化的農業工廠,按照工業化方式進行管理,即用現代工業化經營理念和組織方式管理農業生產和經營,將農產品生產和工業加工集中化、企業化、規模化相結合,實施全程標準化經營。

三、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生產方式

一般認為,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應用就是生態農業。最典型的是以沼氣為紐帶的各種模式的生態農業。如“豬—沼—果”“豬—沼—茶”“豬—沼—菜”“豬—沼—瓜”“豬—沼—糧”及傳統的桑基魚塘等。這只是一個方面。《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16〕203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領域;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食品和木材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根據《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要求,《指導意見》就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提出了四個要遵循的原則。

一是堅持減量化優先和資源化利用。強化源頭減量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促進廢棄物資源化、規模化、產業化、高值化利用,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二是堅持重點突破和示范推廣。在農作物秸稈、農林產品加工副產物、林業廢棄物、廢舊農膜、畜禽糞便、水體富營養化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示范工程。培育、總結、凝練一批農業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加大推廣力度。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和產業融合。各地根據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產業基礎、主體功能定位等實際,合理規劃布局,選擇不同的技術路線,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多種形式的產業循環鏈接和集成發展,構建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現代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四是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化導向。強化政府的有序引導、技術支撐、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升龍頭企業、農墾、牧區、漁區、林區的帶動效應,引導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廣泛參與,加快農業循環經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運用有一個更廣闊的領域,其實質就是上述四個原則在發展生態農業上的運用,稱之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

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生產方式可以分成以下兩類。

一是單元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方式。就是人為設定一個空間范圍,并按照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組織農產品生產的系統。這個人為設定的空間范圍可以是數千平方米的工廠化現代農業設施,也可以是占地2平方米左右家庭用的小型農產品生產裝備。它們都是開放的內循環模式,能夠將生產過程的有機廢棄物轉化再利用,生產過程接近零排放。這種模式能夠節約耕地,增加耕作面積和水的利用效率;能夠實現標準化生產,產品優質、安全、營養、健康;能夠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達到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目的;能夠將生產環節和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循環利用,有效地解決城市、企業及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能夠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工農業差別等。

二是區域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方式。區域的概念可以按照自然生態系統來劃分,也可以按照自然資源來劃分。這種模式追求的是整體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物質、能量利用的最大化,對生態、環境、社會危害的最小化。區域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方式就是在區域農業資源存量、環境容量以及生態閾值的綜合約束下,從節約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運用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理論和方法組織的農業生產活動及其形成的農業生產體系。這種方式,首先尋求的是區域內部最佳生態、環境、經濟效果,可以由多個單元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設施按照生態鏈組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設施群(或農業工廠群)。包括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貿易與服務業等子系統。這些子系統相互聯系、交錯并協同發展。各子系統之間通過物質、能量的交換、轉化和循環,緊密地結合成一個有機循環整體,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將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理論轉變為現代農業產業實踐,首先要在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通過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產業項目設計來優化區域資源配置,通過項目招商的各種渠道來使產業項目設計的內容變成現實。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理論要變為實踐,必須先將這種理論原理與區域經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以區域經濟發展和環境為條件,確定一個實現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的總體發展規劃,用現代農業循環技術體系的高科技裝備農業代替傳統的農業企業,用現代企業化管理代替小農經營模式,實現產業的升級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通過利益驅動機制引導農民以參股的形式加入現代農業產業股份公司,實現現代農業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對小農經濟模式的轉換升級。

現代農業對傳統農業系統改造的突破口不會在農業體系的內部發動起來,而是從與現代農業密切關聯的產業關聯部位引發,從市場關注的熱點處引發,從城市與農村、農業與工業的結合部引起大規模的結構性運動。現代農業產業革命的載體是所有以農業為主業的個體業主和農業公司等,特別是上市公司。這些產業經濟主體在經營模式和經營方向上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以產業關聯體或產業共生體的形式實行綜合經營,形成一個從城鄉結合部輻射開去的農業與多產業共生的經濟循環圈。可由該經濟循環圈向整個農村輻射,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的企業化改造。

四、現代農業生產的特點

一般認為,今天意義的現代農業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將1840年英國工業革命完成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段時期的世界農業發展稱為近代農業,此前的統稱為傳統農業或者古代農業),是在近代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市場理念、經營管理知識和工業裝備與技術的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產業體系,是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產前、產中和產后相結合,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相結合,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發展統籌考慮,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

農業現代化,是現代農業所具備的特征。

1.生產過程機械化

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中大面積采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所謂全過程的機械化,應包括選種、育秧、耕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脫粒、烘干、倉儲、加工、包裝、運輸等“從種植到餐桌”所有環節的機械操作。機械化不等于現代化,但它在現代化的構成中確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或者說是必要條件。沒有機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農業現代化。

2.生產技術科學化

科技,是農業向現代化進化的動力源泉。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其涵義是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從而收到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用安全的效果。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先進科技不斷注入農業的過程,不斷完善農業的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及推廣體系的過程,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貢獻率的過程。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將使農業生產發生巨大的變化。科技將在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離開科技的注入,農業的現代化就會停滯不前。

3.增長方式集約化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傳統農業是落后的;集約經營與粗放經營相比,粗放經營是落后的。粗放經營與傳統農業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集約經營與現代農業有一定的對應關系。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方向進化,一個基本的同步條件是農業增長方式要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摒棄傳統的粗耕簡作,推廣現代的精耕細作,在化肥、農藥、灌溉等方面的投入邊際效益遞減、外延擴大生產余地變小的情況下,把增產的基點轉到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綜合效益、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4.經營循環市場化

現代農業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市場成為農業經濟運行的載體。面向市場來組織生產,投入—產出—消費的經營循環都要在市場上得以實現。這是農村經濟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走上現代的、商品的市場形態的必由之路。在資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與市場功能的發揮,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征。在生產目的上,從產品自給自足向純粹用于商品交換的轉換,是現代農業的又一基本特征。這個“發揮”和“轉換”的量變過程,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趨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產品的商品率如果達不到一個較高的程度,農業的現代化就不能成立。

5.生產組織社會化

所謂生產組織,就是對微觀經濟單元的組合布局進行引導、對社會分工進行協調、對專業化生產進行管理的實施過程。立足于整個社會來設計這種過程、實施這種過程,就是生產組織的社會化。它意味著農業生產與流通活動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必須和社會上的有關部門、市場主體有機地聯系起來,并要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提高這種依賴程度,以達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現代化的生產,應該是社會化大生產。它排斥生產的小而全和封閉型經營狀態;青睞按專業化分工組織生產,要求走開放式經營的道路。生產的專業化、生產組織的合理化、流通范疇的洲際化,構成了社會化大生產的“三要素”,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所追求的發展方向。

6.生產績效高優化

我們所要的農業現代化,是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能否做到高產優質高效,是我們檢驗現代化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生產經營的最終成果是產品產量低、質量次、經濟效益低,那么,就應該問一問裝備配置是否科學,生產工藝和技術是否落后,增長方式是否還停留在粗放的形態上,經營理念是否還停留在傳統的農業經濟上,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是否理想。結論可能會不盡如人意。也就是說,生產的績效如何,對是否真正實現了現代化,具有一票否決的作用。生產經營的績效,應該是個實實在在的指標考核體系,比如單位產量、優質品率、勞動生產率、企業利潤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真功夫,應該下在提高績效成果上。

7.勞動者智能化

勞動者智能化,在這里是指從事農業生產或經營的人,一定要具備現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勞動者是生產力構成中最具基礎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勞動者對農業增產增效的貢獻,占有相當的比重。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先進的生產工具靠人去創造,先進的科學技術靠人去摸索,先進的管理經驗靠人去總結,先進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靠人去應用。無論是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是生產績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下得以實現的。離開人,現代化是不復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既是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同時也是實現目標的可靠保證。

五、農業生產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民以食為天。我國是人口第一大國,解決我國人口的吃飯問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一直是農業面臨的第一要務。

農業生產解決了農村大多數人口就業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其中農村人口6.03億,占全國人口的43.9%,這就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農業產業為解決這么多人口的就業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從業人數有下降的趨勢。近幾年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主要力量,吸引了大量的農村人口就業。國家研究制定、不斷完善吸引年輕人務農的政策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將造就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新型農民隊伍。

2.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與農業相關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

(1)土地資源 指耕地資源。耕地資源是不可代替的農業生產資料。耕地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閑地(含輪歇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含蔬菜)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證收獲一季的已墾灘地和海涂。2013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全國耕地面積共20.3億畝。我國耕地面積排世界第4,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印度,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

(2)氣候資源 農作物生長需要光能才能完成光合作用,晝夜長短影響著植物開花、結實、落葉、休眠以及地下塊根、塊莖等營養器官的形成。我國氣候資源(太陽輻射能、熱量、降水量、風能等)的主要特點是地域性強,南北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季節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雨熱同季。

(3)水資源 萬物生長離不開水。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極不均衡。據監測,我國水污染日趨嚴重。這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

3.自然災害

農業具有周期性特征。一般來說,農業從投入到產出整個生產過程要比工業生產時間長,必須經歷一個連續的生長周期。這使得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常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我國的自然災害呈現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四大特點。

(1)災害種類多 我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除現代火山活動外,幾乎所有自然災害都在我國出現過。

(2)分布地域廣 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災害影響,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面積受到洪澇災害威脅。東部、南部沿海地區以及部分內陸省份經常遭受熱帶氣旋侵襲。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旱災頻發,西南、華南等地的嚴重干旱時有發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發生過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約占國土面積69%的山地、高原區域因地質構造復雜,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3)發生頻率高 我國受季風氣候影響十分強烈,氣象災害頻繁,局地性或區域性干旱災害幾乎每年都會出現,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每年約有7個熱帶氣旋登陸。我國位于歐亞、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塊交匯地帶,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活動十分頻繁,大陸地震占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森林和草原火災時有發生。

(4)造成損失重 農業生產是一種社會再生產,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表現為一種自然再生產,自然條件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嚴重影響。例如發生較大規模的洪災時,農田大面積受災,一些地方作物絕收,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

4.國際競爭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農業進入全面對外開放階段。我國農產品貿易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的3.4%,是世界第五大農產品貿易國。從品種來看,由于我國人多地少,我國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如豆類產品、棉花上沒有競爭力,主要以進口為主。但在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如蔬菜、禽肉產品、水產品上,我國在國際市場有一定競爭力。另外,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主要原糧品種如小麥、稻谷、玉米的進出口受政策影響,進出口波動較大。

5.國家政策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得各國政府都對農業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對農業實行保護政策是世界發達國家(地區)的通行做法。如農產品價格支持和農業補貼政策是美國長期堅持的農業政策。國家為促進農業發展,對從事農業的個人和企業實施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對從事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植物保護等相關技術培訓業務,以及家禽、牲畜、水生動物的配種和疾病防治的單位免征增值稅;個人或個體工商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和捕撈業且經營項目屬于農業稅(包括農林特產稅)、牧業稅征稅范圍的,其取得的上述“四業”所得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對從事農作物種植、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牲畜及家禽飼養、林產品的采集、遠洋捕撈的企業免征企業所得稅。

六、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1.政策提出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為此,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落到實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實踐中,我們逐步認識到,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廣闊的應用領域和深遠的意義。首先,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是對農村土、水、種、肥、藥、電、油、柴、糧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統籌考慮,整體謀劃,系統節約,可綜合開發、再生利用、深度利用農村種植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城市工業及鄉鎮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中各種資源的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其次,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有利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拓展現代農業的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擴大城鄉就業空間;再次,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既可以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又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成分,實現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總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應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使有限的農業自然資源能夠永續利用。

2.現代農業發展實踐中應著重注意的問題

(1)九節一減 九節一減是對減量化原則的運用。

① 節地。修建民居、村鎮建設、修路、建廠、基礎設施都要注意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農業上的高產優質,從用地意義上說也是減量化。

② 節水。農業特別是水稻,是高耗水產業。目前全國用水中近70%是農業用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用水的比重只會降低而不可能提高。因此,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調整農作物結構。

③ 節種。安徽東至縣龍泉鎮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拋秧技術,經試驗,每畝可節約早稻種6千克,節約雜交晚稻種1.5千克。

④ 節肥。化肥特別是氮肥的大量使用,不僅影響肥效的發揮,而且使土壤中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還造成嚴重浪費。要大力推廣測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

⑤ 節藥(含抗生素、激素等)。要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嚴禁生產與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過量用藥,大力推廣綜合防治、生物防治辦法。

⑥ 節電。大力推廣各種先進的節電技術、設備、產品、工藝和科學的管理方法,節約廣大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用電。

⑦ 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用運輸設備耗用大量柴油、汽油,這方面的節約潛力很大。

⑧ 節柴(節煤)。要堅持和推廣先進實用的省柴灶和節煤技術。

⑨ 節糧。用糧食作原料的各種加工業,節約潛力很大。采用科學的養殖方法,可使畜牧養殖業提高肉料比、節約大量糧食。

⑩ 減人。根據市場對各種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成建制地走向市場。

(2)做強加工業 做強加工業是對再利用原則的運用。

對各類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產品與有機廢棄物進行系列開發、反復加工、深度加工,使其不斷增值。農產品加工業不同于一般的工業,在其加工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絕大多數屬于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開發技術容易掌握,若能做好,其效益可能遠遠超過主產業,因此再利用原則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大有可為。這是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區別于傳統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

(3)推廣白色農業 白色農業是對再循環原則的運用。

2004年4月,在北京第二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提出了與其相關的新概念—白色農業。之所以利用微生物資源,是因為全世界面臨人口、資源、環境所帶來的嚴峻挑戰,而依靠水土為中心的傳統農業將接近或達到承載能力的臨界狀態,這就需要尋求新的出路。近幾十年來,我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目前,在農村運用最典型的就是農村沼氣:將人與畜禽糞便、農業的廢棄物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清潔能源。沼氣的殘留物—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廣大農村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4)加強一體化建設 國家大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高效物流冷鏈等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支持集成養殖深加工模式,發展飼料生產、畜禽水產養殖、畜禽和水產品加工及精深加工一體化復合型產業鏈。推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生物質能、旅游等循環鏈接,形成跨企業、跨農戶的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聯合體。發展林板一體化、林紙一體化、林能一體化和森林生態旅游。構建糧、菜、果、茶、畜、魚、林、加工、能源、物流、旅游一體化和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現代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實現農業循環經濟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生態化、品牌化和設施化。發展新型農村生產經營組織,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林牧漁循環經濟生產經營模式。

(5)推進結構調整 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切實把推進結構調整擺到農業工作首要位置,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探討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方式創新、農牧結合、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的途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糧食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6)強化保障措施 發改環資〔2016〕203號文件中提出了八項保障措施:完善制度標準、推進工程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強化科技驅動、創新組織形式、健全服務體系、積極宣傳推廣、加強統籌協調。

(7)生態型村鎮建設 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生態型村鎮建設的總體思路可以概括為:實現一個目標,促進兩個轉變,強化三大功能,構建四個體系,搞好五項設計。

實現一個目標,即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

促進兩個轉變: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二是著力構建和諧社會。

強化三大功能:其一,優化生態環境,使之為村鎮居民提供生態服務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其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資源,使之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功能進一步強化;其三,強化循環經濟能力建設,確保上述兩大功能具有可持續性。

構建四個體系: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辦好生態旅游、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二是村鎮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是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和建筑系統。水系統要解決水多、水少、水臟等問題,積極治理和預防水、旱災害,變對抗性為適應性,建鎮建房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不能隨意把一些濕地、河塘溝渠、洼地填起來搞開發。要保護好生活飲用水水源,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能源系統要推行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沼氣,充分運用太陽能。在山區要大力發展小水電;在有地熱的地方,要開發地熱能;在沿海地方要發展潮汐能;在有風力資源的地方,要發展風能。交通系統要做到“六個好”,即把路修好、把樹栽好、把房子蓋好、把田種好、把清潔生產抓好、把安全文明衛生搞好。建筑系統要發展適合農村的新型環保建材。建筑風格要體現地方特色,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三是生態環保體系。要加強生態建設、環境污染治理、自然災害預防。四是社會事業體系。即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整體推進。

最后是搞好五項設計,即規劃設計、環境設計、住區設計、產業設計、景觀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德市| 五台县| 镇平县| 扎鲁特旗| 罗源县| 鹤山市| 新和县| 察哈| 仪征市| 长垣县| 西乌珠穆沁旗| 措勤县| 延安市| 张北县| 志丹县| 凌海市| 昌乐县| 偃师市| 海阳市| 鲁山县| 富锦市| 泰州市| 荆州市| 姚安县| 凤城市| 拜泉县| 扎赉特旗| 北京市| 彭州市| 万安县| 澄江县| 根河市| 临沂市| 获嘉县| 新绛县| 龙口市| 西和县| 将乐县| 佛山市| 新平|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