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字詞含義
- 輕松學國學
- 金鴻儒
- 12193字
- 2018-07-17 16:32:18
“足下”是如何成為對他人的尊稱的?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現(xiàn)在我們稱呼他人為“足下”,這也是一種比較尊敬的稱謂。
古代對于“足下”一詞其實有多重定義。一種表示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如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的:“足下昔稱吾于潁川,吾常謂之知言。”一種表示腳底下,如唐馮贄《云仙雜記?飛云履》中的:“樂天著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計不久上升朱府矣。’”一種指腳底板上,如《漢書?宣帝紀》中的:“(宣帝)身足下有毛,臥居數(shù)有光耀。”一種指足所立之處,如《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還有一種是喻指身邊,如《宋書?夷蠻傳?訶羅陀國》中的:“所遣二人,一名毗紉,一名婆田,令到天子足下。”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后來又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后,想封賞有功的人,而當年跟隨他逃出的介子推卻不愿意接受封賞,帶著老母隱居綿山中。晉文公到綿山找他,他仍不肯出來。晉文公用燒山的辦法迫使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卻抱著大樹被燒死了。晉文公得知后,十分悲痛,于是命人砍下這棵大樹,制成木屐,穿在腳下。每當他懷念介子推時,就看看腳下的木屐,說:“悲乎,足下。”
“足下”一詞,雖然和腳有關系,但這里是指睹物思人、感懷昔日之情,是對朋友的敬稱。
“三姑六婆”都是指的什么人?
“三姑六婆”原本指的是中國古代民間女性的幾種職業(y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三姑六婆”常指社會上各式市井女性。
“三姑”分為尼姑、道姑、卦姑,分別指的是佛教、道教及專門占卦的三種宗教的出家女性。
“六婆”分為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wěn)婆。在六婆中,牙婆是專門販賣人口的人販子,專為人買賣奴婢、妾侍;媒婆是為人介紹姻親的女性;師婆是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巫婆;虔婆是妓院內(nèi)的鴇母;藥婆是專門賣藥的女人;穩(wěn)婆則是接生婆,如果發(fā)現(xiàn)女尸,也會由穩(wěn)婆負責驗查是否被人先奸后殺。“六婆”是各種專業(yè)的名稱,有時一人可以身兼數(shù)職。
“三姑六婆”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明代有位叫陶宗儀的學者,他記載了“三姑六婆”的身份。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也曾寫過:“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jīng)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這里也很明確地揭示了“三姑六婆”的招搖撞騙形象。
“太太”為什么是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現(xiàn)在人們把自己的妻子稱為“太太”,但在古代,只有上層社會的官員或有權(quán)勢富貴的人才能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
“太太”這一稱呼的起源是:周族太王古公?父有賢妃曰“太姜”,即泰伯、仲雍、季歷三兄弟之母。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文靜柔順,并且極有智慧。教導諸子成人,從來沒有過失。古公在做決定時,必與太姜互相商量。
季歷即位,又娶有賢妃曰“太任”,史載:“其端莊誠一,德行無缺失。及有身孕,即自開始胎教。”她“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因此生文王。
周室由古公?父到季歷、文王三代,都有賢妃良母助興周室,便形成了姬周王室七八百年的宗室王朝。這由其上輩“齊家、治國”的德育教化而來,并非偶然形成。后世尊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就是從周室有三位“太”字輩賢妻良母的典故而來。
漢哀帝時,“太太”用來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后來,漢室又稱皇太后為皇太太后。“太太”的稱謂,在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
明代“太太”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即中丞以上的官職的妻子才配稱太太。清朝的人則喜歡叫家庭主婦為太太,不過都以婢仆呼女主人居多。
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泛濫,從大帥到芝麻官,其眷屬都可稱為太太,如官太太、經(jīng)理太太、校長教授太太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港澳臺和外籍華裔、僑胞的歸鄉(xiāng)入里,“太太”的稱謂同小姐、先生一樣也時髦起來,成為人們對朋友間已婚女子的敬稱,而且少了官職的味道,變得更平民化了。
怎樣以血緣劃分家族?
現(xiàn)在的“家族”指具有血緣關系的人組成的一個社會群體,一個家族通常有幾代人。那么古代人對“家族”的理解又是什么呢?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始祖叫做“祖”,始祖之后的歷代先人的廟叫做“宗”。宗法制奉行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享有建立、奉祀歷代宗廟的特權(quán),被稱為“宗子”,他的弟兄們則被稱為“別子”、“支子”或“庶子”,仍屬于原有的家族。古時奉行“五世而遷”,指滿五代時就要有一個支脈從宗子之族分出,作為一個家族的分支,另建祖廟。奉祀支的廟叫做祖廟,標志這一分支的始祖,同祖廟的一支就稱作“一族”。
所謂“家族”就是奉祀同一宗廟的家族分支,它是以宗廟為中心聚集起來的分群,也是以血統(tǒng)為標準劃分的。也就是說,以血統(tǒng)關系為基礎而結(jié)成的社會單位,包括同一血統(tǒng)的幾輩人叫做“家族”。
“籍貫”中的“籍”和“貫”各是什么意思?
對于“籍貫”二字,大家并不陌生,都知道這一詞是祖居地或者原籍的意思。但是,將“籍”與“貫”分開,很多人就不知道這兩個字的涵義了。
在古代,“貫”就有原籍、出生地的意思。如唐朝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中說:“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圣代無征戰(zhàn)。”這里指的就是原籍、出生地。
古書以竹制成,故“籍”從“竹”。“籍”的本義是登記冊、戶口冊,與出生地有些關系,但并不是指出生地。原先,“籍”指一個人的家庭對朝廷負擔的徭役種類,也指所從事的職業(yè)。從事徭役的人都有特殊的戶籍,這些人的戶役就是他們的“籍”,也就是“戶籍”。同一種戶役的人戶都編入一份冊籍,地方官府按籍征役。戶籍一旦確定,就不能改變。
現(xiàn)在社會已經(jīng)沒有“籍”與“貫”的單獨說法,“籍貫”已經(jīng)成為不可分開的固定詞組。
“蕭墻”與“家族內(nèi)部”有什么關系?
現(xiàn)在,大家經(jīng)常用“禍起蕭墻”來形容家里或者內(nèi)部發(fā)生的禍亂。那么“蕭墻”的說法是怎么得來的呢?為什么后來被比喻成“內(nèi)部”呢?
“禍起蕭墻”出自《論語?季氏》中的:“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在古代,“蕭墻”指國君宮殿大門內(nèi)(或者大門外)面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墻,又稱“塞門”。“蕭墻”的作用是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nèi)窺視。臣子到宮室里覲見君王,首先要經(jīng)過蕭墻,所以蕭墻之內(nèi)指的就是宮內(nèi)。
《論語?季代》中講的故事是:季孫氏是魯國最有權(quán)勢的貴族,他把持國政,專橫一時。他準備攻打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孔子得知這一消息后,認為季孫氏之憂不在外部,而在國內(nèi)。蕭墻之內(nèi)指的就是魯國國君的宮內(nèi),也就是指的魯國國君魯哀公。孔子認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氏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
后人根據(jù)這個典故,把內(nèi)部禍亂稱作“蕭墻之禍”,或稱為“禍起蕭墻”。
“九牛一毛”為什么表示“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的意思與“滄海一粟”相近,通常用來比喻極大數(shù)量中極微小的部分或微不足道的意思。
“九”并不是傳統(tǒng)的數(shù)字,而是表示多數(shù)的意思。“九牛一毛”是西漢的一個典故,出自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相傳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境地,士氣旺盛,心里很高興。這時,許多大臣都識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來李陵戰(zhàn)敗投降,漢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卻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漢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最后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zhàn)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可以彌補他的失敗之罪。漢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一怒之下將司馬遷囚禁在獄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未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詆毀皇帝之罪,竟給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
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十分悲痛。痛苦之余,就想自殺;但轉(zhuǎn)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牛亡一毛”。他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于是,司馬遷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完成了偉大的《史記》。
司馬遷把他的這種想法告訴了他的好友任少卿,后來人們將他信中所說的“九牛亡一毛”,引申為“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才只是極多數(shù)里面的一小部分,好像九頭牛身上的一根毛。
“一絲不掛”就是裸體嗎?
“一絲不掛”這個詞出自《楞嚴經(jīng)》,佛家用來表示能夠自然專一的清凈之心。
“絲”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一縷衣飾。《五燈會元》卷十二:“諸上座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掛著一縷絲。”另一種解釋是一根釣絲。《五燈會元》卷十四:“僧問:一絲不著時如何?師曰:合同船子并頭行。”意思是說,“一絲不著”便達到了船子和尚超脫的境界。
“一絲不掛”本是禪語,比喻超然灑脫,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絆,是很高的修持境界。后用以泛指毫無牽掛。
現(xiàn)在常用來指人裸體,或借此來比喻輸?shù)煤軕K的。
何謂“一字千金”?
古人用“增損一字,賞予千金”來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而“一字千金”卻是用來比喻文章或字寫得好。
“一字千金”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中:戰(zhàn)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巨資,把作為人質(zhì)的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后,封呂不韋為丞相。官員都不服氣,于是,呂不韋就召集門客商議。有個門客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yōu)槭裁床荒軐懖繒饶軗P名當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果然寫出了26卷,共160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fā)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因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quán)勢,無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便留傳到今天。
南北朝時,梁朝有個叫鐘峻的人,他寫了一部評論詩歌的著作,名為《詩品》。在書中,他寫道:“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這句話的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少,每個字的作用價值一千兩黃金。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哪里?
提問問題時,總會有人不知如何回答,于是便有這樣一句話:“一問三不知”。“三不知”是一個形容“不知道”的概念。
“三不知”的故事出自《左傳》。
話說晉國的茍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不能容忍晉國吞并鄭國而變得強大,對齊國造成威脅,于是派陳成子帶領軍隊幫助鄭國。晉軍統(tǒng)帥茍瑤見此氣勢,十分害怕,于是一邊撤兵,一邊派使者報告陳成子:“我們的統(tǒng)帥讓我告訴你,這次進攻晉國是為了替您報仇。你們國家是從陳國分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掉的,但都是由鄭國引起的。我國國君這次派我來調(diào)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問您是不是在為陳國發(fā)愁。”陳成子聽了,十分生氣:“欺負別人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像茍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使者走后,一個名叫茍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有一個自稱晉軍的人對我說,晉軍將要出動一千輛戰(zhàn)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我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地說:“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那些小士兵,也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我們一定不能逃避。你剛才竟然講出這樣沒有志氣的話來,回國以后,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讓他處置你。”
茍寅知道自己說錯了,十分后悔地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什么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要對事情的開始、發(fā)展、結(jié)果這三方面都有所了解,然后才向上報告。現(xiàn)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會碰壁啊!”幾天后,晉軍撤退兵馬,陳成子也率領兵隊回到自己的國家。
《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也就是對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了解的意思。現(xiàn)在人們都解釋為對內(nèi)情一無所知,有時又是某些人假裝糊涂說出來的。
“三百六十行”是怎么得來的?
人們常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三百六十行是怎么得來的呢?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最早只有“三十六行”,分別是:肉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球?qū)毿小⒔z綢行、麻行、首飾行、紙行、海味行、鮮魚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鐵器行、顧繡行、針線行、湯店行、藥肆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驛傳行、陶土行、棺木行、皮革行、故舊行、醬料行、柴行、網(wǎng)罟行、花紗行、雜耍行、彩興行、鼓樂行和花果行。宋代的周輝在《清波雜錄》中對三十六行做了詳細的論述。
當然這“三十六行”是確有的,只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增多。“三十六行”為什么發(fā)展為“三百六十行”呢?在徐珂的《清稗類鈔?農(nóng)商類》中有記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yè)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這里說的三十六行,是唐代社會的主要職業(yè)的總稱。其實,宋代已經(jīng)增至七十二行了,到了元朝,七十二行又變成了一百二十行,在《元曲選?關漢卿》中就有說:“想一百二十行,悶悶都好著衣吃飯。”而“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虛指數(shù),并非具體數(shù)字。
現(xiàn)在社會更不止三百六十行了,人們只能將其理解為很多行業(yè),但是人們還是習慣地稱之為“三百六十行”。
“明日黃花”為什么被用來形容過時的事物?
“明日黃花”是一個成語,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出自宋代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名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這兩句詩講的是兩個人既然已經(jīng)相聚,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jié)日賞花為好。如果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
“明日”指重陽節(jié)后,“黃花”也是菊花的意思。重陽賞菊是我國的民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騷客常在這一天相聚賞花,吟詩作文。我國有不少歌詠重陽或頌菊花的佳作,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城東寺菊》等。后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詞組(成語),來表達事情已“過期”之意。現(xiàn)在,人們經(jīng)常把“明日黃花”比喻成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東施為什么要效顰?
“東施效顰”是一個成語,“東施”是越國的丑女,“效”是指仿效,“顰”是指皺眉頭。
“東施效顰”出自莊周《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這里講的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但是見到她的村民們卻都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長相并不好看。她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贊西施用手扶心的樣子很美麗,于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認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由于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后,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子和孩子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現(xiàn)在,人們經(jīng)常用“東施效顰”形容模仿者的愚蠢可笑;也表示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時,“東施效顰”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
誰在“金屋藏嬌”?
據(jù)《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六歲時說,如果能娶到表姐陳阿嬌做妻子,就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
漢武帝劉徹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赫赫有名。漢武帝的原配妻子,大漢孝武陳皇后,小名叫“阿嬌”,世人稱她為“陳阿嬌”或者“陳嬌”。相傳,在漢武帝劉徹小的時候,他姑母將他抱在膝蓋上,問他:“你想要妻子嗎?”他回答說:“想。”姑母指遍左右侍女,他都說不要。最后,姑母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阿嬌好嗎?”劉徹笑著回答:“若得阿嬌做妻子,我要專門修金屋給她住(若得阿嬌為妻,吾當造金屋儲之)。”姑母大喜。后來,劉徹果然被立為太子,阿嬌也就嫁給了他。漢武帝繼位后,阿嬌被專寵了十多年。
因此,“金屋藏嬌”成了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羨慕不已的婚姻傳奇。
為什么說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東西”的含義很多,但是買“東西”的“東西”卻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含義。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人們?yōu)槭裁凑f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
古人以五行對應方位,東西南北中對應木金火水土,東西主木金;南北主火水。在古人看來,因東屬木,西屬金,南屬火,北屬水,而金木為可乘之物,故能買賣;而水火為不可乘之物,故不能買賣。因此,屬金木的“東西”可以被買賣,而屬水火的“南北”卻不能買賣。因此,在中國,人們可以說“買東西”,卻不能講“買南北”。甚至在一些人看來,倒賣軍火、石油會導致國家不安,也與此有關。后來,“金”、“木”指代范圍又進一步擴大,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金銀、木料、木材之類了,而是指生產(chǎn)、生活工具、資料等等。另外,古人以面南背北為上,即南北為通路、順達,這就是皇帝面南背北而坐,衙門朝南開的原因。
不過,也有考證指出,買“東西”一詞起源于東漢,當時有東、西兩京,到東京買貨物叫買“東”,到西京購貨物叫買“西”,久而久之“東西”便成了貨物的代名詞。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在街頭遇上好友盛溫和。盛手提一竹籃子說自己要去店鋪,并約朱到家長敘,朱望盛手中竹籃問:“賢弟手提竹籃何用?”盛答:“裝東西”,朱問:“不能裝南北嗎?”盛答:“不可,東方屬木,西方屬金,竹籃子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竹籃子何裝?”后世據(jù)此,將買貨物稱“買東西”。
清代對此說有精確解釋:“民生日用所需俱出于木,而以金易之”,也就是說,百姓的吃穿用都取自草木的根、莖、葉、花、果和種子。而這些東西不是直接得來的,而是用金錢買的,所以,“東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詞。
“老鼠”為何被稱作“耗子”?
在十二生肖中,老鼠排在第一位,稱之為“子”。老鼠是一種群居型嚙齒類動物,通常喜歡寄居在人類的居所內(nèi),以食糧食為生,消耗人類資源。“老鼠”也稱“耗子”,這個稱呼也有其典故。
五代時,封建軍閥割據(jù),爭戰(zhàn)頻繁。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侈的享受,變本加厲搜刮百姓。他們給苛捐雜稅立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據(jù)《舊五代史?食貨志》記載,賦稅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nóng)家吃鹽要上鹽稅,釀酒要交酗稅,養(yǎng)蠶要上蠶稅。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名為“雀鼠耗”。官府規(guī)定:每繳糧食一石,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繳銀十兩加耗半兩。到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抱怨皇帝,便將一肚子怨氣發(fā)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于是,“老鼠”就成了“耗子”。
“馬后炮”有什么含義?
“馬后炮”是中國象棋術語。在象棋中,若一方的馬與對方的將處于同一直線或同一橫線,中間隔一步,再用炮在馬后將軍,稱為“馬后炮”。這個詞最早出自元代無名氏的雜劇《隔江斗智》第三折:“今日軍師升帳,大哥須要計較此事,不要做了馬后炮,弄的遲了。”
在這個故事中,“馬后炮”說的并不是象棋,而是舊時戲劇界的一個引語。“馬”諧音“碼”。“馬后”意思是把演出時間延長一些;與它配套的說法是“馬前”,這里的“馬”諧音“抹”,“抹前”即把演出內(nèi)容去掉一些,提前結(jié)束。也就是說,“馬后炮”其實應該是“碼后炮”。
“馬后炮”是隨著古象棋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在古象棋中“馬后炮”是很厲害的一著,它往往可以“將死”對方,正如現(xiàn)在象棋中的“馬后炮”也常常是能置對方于死地。其實,馬后炮原本的涵義是積極的,而現(xiàn)在人們用“馬后炮”代指“碼后炮”,意義也變成了不積極的舉動。
為何“工資”被稱為“薪水”?
“薪水”又叫薪俸、薪給、薪金,在部隊、警察中被稱為“薪餉”。現(xiàn)代人稱之為薪資。由于現(xiàn)代人多是工人階級,所以稱為工資。
在東漢以前,俸祿都是實物(糧食、布帛)。從唐到明清,“俸祿”主要以貨幣形式發(fā)給朝廷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不止一種,如“月給”、“月薪”、“月錢”等,明代曾將俸祿稱為“月費”,后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等日常開支的費用。而在魏晉六朝時,“薪水”一詞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含有日常開支費用的意思,如《魏書?盧昶偉》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費用。
如今,人們按月支取的工資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費”,主要也用來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因此,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
“埋單”和“買單”是一回事嗎?
現(xiàn)在,人們常用“買單”和“埋單”來形容結(jié)賬。但在歷史上“買單”和“埋單”的意思并不同。
“埋單”源于廣東話。在粵語中,“埋”與“買”兩字,讀音相近意義卻不一樣。粵語的“埋”字,有聚合、結(jié)算之意,如“埋口”指傷口愈合;“埋堆”指志趣相投者常相聚在一起等。做生意的人年終結(jié)算,叫“埋年”;到飯館吃飯結(jié)賬就是“埋單”。
“買單”最初用于廣州異地間商業(yè)票據(jù)往來,付款取貨分布兩地,于是付錢“買”到的只是一紙?zhí)釂巍倪@里看來“埋單”與“買單”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不知道廣東話的字義和文化,又喜歡跟風。因此喜歡把廣東話作為一種愛好并加以學習模仿,“埋單”和“買單”被大家一致理解為結(jié)賬的意思,所以人們把“埋單”與“買單”混淆也不足為奇了。
“冷板凳”的典故與梨園行有什么關系?
通常,人們將“被冷落”稱為“坐冷板凳”,那么“冷板凳”是什么意思?怎么得來的呢?
“冷板凳”原來是對私塾教師的譏諷,比喻因不受重視而擔任清閑的職務,也比喻長期等候工作或長久地等待接見。
關于“冷板凳”,還要從舊社會說起。舊社會臺上唱戲,道具大多是靠椅,板凳都放在下場門的一側(cè),是敲鑼打鼓的人坐的。臺上唱戲敲鼓,場子里就十分熱鬧。臺側(cè)有鑼鼓,敲鑼打鼓的人坐著,板凳肯定會被坐熱。如果沒有場面鑼鼓,演員清唱是不會這么熱鬧的,如此,臺側(cè)的板凳自然也就會冷。所以,梨園有句行話,說清唱是“冷板凳”。
據(jù)說,有一個演員到上海唱戲。登臺那天,戲院里里外外都不允許打廣告。開場時冷冷清清,只有很少的人對著臺上喝彩。等到換場時,他們又放了條板凳在中央,這下,更無法演出了。“冷板凳”也在當時流行開來。現(xiàn)在,“冷板凳”漸漸變成一個通俗的說法。
“閉門”與“羹”有什么關系?
“吃了閉門羹”通常用來形容沒有被接見或者被拒之門外。為什么說“吃了個閉門羹”呢?“閉門羹”真的是食品嗎?
“羹”最初指肉類,后來人們把蔬菜也稱作是羹,再后來人們把凡是用糧食、果品和蔬菜熬成的有濃汁的食品都稱為“羹”,如蓮子羹、燕窩羹等。但是“閉門羹”并不是食品,而是古代閉門拒客的說法。
“閉門羹”意為拒客,但“閉門”與“羹”是怎么聯(lián)系起來的呢?這個還要追溯到唐代馮贄《云仙雜記》所引《常新錄》的一段話:“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唐代,宣城女子史鳳是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受到眾多年輕男子的青睞。很多人都拜訪她,但是不少人卻因為很難見到她而不能如愿。因為她會客時,要求客人先獻上一首詩,她看中了詩文后,才愿意與客人相見。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者寫的詩文不能讓她滿意,她就會叫家里人在門口拿一碗羹招待這些客人,婉言表示拒絕會客。于是,來訪的客人們見了羹,就會自動告退。
以羹待客就是拒絕會見的意思,因此后人把“閉門羹”作為拒絕的代名詞,再也沒有以“羹”招待客人的了。現(xiàn)在的“閉門羹”已經(jīng)沒有婉言拒絕的意思,而是更加直接的拒絕。
“點心”有什么含義?
現(xiàn)在,人們把糕點之類的食品叫做“點心”,那么它又包含了什么含義呢?
相傳,南宋梁紅玉擊鼓退金兵時,見到戰(zhàn)士們?nèi)找寡獞?zhàn)沙場,英勇殺敵,多次榮立戰(zhàn)功,很受感動。于是他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因此“點心”的名字就用到了今天。
在古代,“點心”指在正餐之前用來充饑的小食品,如清吳熾昌《客窗閑話?補騙子》中的:“徐曰:‘我尚未餐,腹中餒甚,官人肯同一點心否?’”;也可以指糕餅之類的食品,如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健啖》的:“聞卿(趙溫叔)健啖,朕欲作小點心相請,如何?”
據(jù)有關烹調(diào)資料記載,“點心”出現(xiàn)的時間比這個民間傳說要早得多。例如,宋人吳曾撰寫的《能致齋漫錄》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按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結(jié),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吳曾與梁紅玉同一時代,在高宗紹興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間完成著作,所載唐人鄭修一事有按有據(jù),應當足信。這樣,“點心”一詞的出現(xiàn),比傳說的要早200年以上。
據(jù)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久遠,南方的點心歷史較近。北方的點心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的點心則是“嘉湖細點”。
現(xiàn)在,包、餃、糕、團、卷、餅、酥、條、凍、飯、粥等通過點心師們的創(chuàng)作,都成了人們喜愛的“點心”。
“墳”與“墓”有什么區(qū)別?
“墳墓”會讓人想到死亡,想到葬禮。人們既不只說“墳”,也不只說“墓”,那“墳”和“墓”有什么區(qū)別呢?
現(xiàn)在說的“墳墓”是表示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墳頭。
“墳”最初的意義和“墓”沒有聯(lián)系。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記載,古代人死后,親朋一般只挖好墓穴將人掩埋,是不堆起土堆的,這種沒有土堆的穴就是墓。“墳”的意義有很多種。屈原《楚辭?九章》中的“登大墳以遠望兮”,指的是登上大的土堆向遠處張望,這里“墳”是指高出地面的土堆;王粲《登樓賦》“背墳衍之廣陸兮”中的“墳”指沿河的高地。
在奴隸社會后期和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劃分變得越來越嚴重。統(tǒng)治者會早早地為自己大修墓穴,并且把封土面積的大小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后來平民百姓死后也能有墓穴和封土。經(jīng)過時代的變遷,再加上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墳”和“墓”就被很自然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一直到現(xiàn)在,人們都把這種埋葬亡者地方的“墳”和“墓”一起使用。
“格物致知”是怎樣成為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觀念的?
“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其內(nèi)在意思有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但卻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實事求是。
“格物致知”的真正涵義,已經(jīng)成為了儒學思想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從最早的為《大學》做注的東漢鄭玄,到現(xiàn)代的儒學學者,已經(jīng)爭論了一千余年,至今仍無定論。明末劉宗周就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
“格物致知”源于《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
儒者求學的目的是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因此,儒者要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把自己的家治理好;若想治理好家,首先又要使態(tài)度端正而誠懇。那么這個根本的方向又是什么呢?當然是考察事物,獲得知識。這就是當時所說的“格物致知”。
宋代朱熹將“格物致知”提到了崇高的位置,他是儒學史上承前啟后的一代大儒。現(xiàn)在的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是關于“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說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xiàn)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
事實上,朱熹學說在南宋時因政治黨爭而被斥為“偽學”,后世的許多儒家學者也大力批判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觀點。朱熹的《四書集注》在元朝中葉就被官方作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準則,同時從明太祖開始,歷代帝王獨尊朱熹學說為《四書》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權(quán)威,朱熹學說因此成為明清兩代在科舉應試上的官方教條觀點。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觀點在數(shù)百年的官方教條權(quán)威下,成為后世社會上的普遍流行觀點。
無論這個詞是講智慧與知識,還是只表明知識,都是告訴人們要有一種“格物致知”的精神。
“沐雨櫛風”與大禹有什么關系?
“沐雨櫛風”形容人經(jīng)常在外面不避風雨地辛苦奔波。“沐雨櫛風無暇日”,也就是說在風雨中奔波,不得閑暇。
這個詞出自《莊子?天下》:“沐甚雨,櫛疾風。”三國時期魏國曹丕《黎陽作》中也有記載:“載馳載驅(qū),沐雨櫛風。”
“沐”是洗頭發(fā)的意思,“櫛”表示梳頭發(fā)。“沐雨櫛風”源于一個典故——“大禹治水”。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quán)的時代,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時期。那時,生產(chǎn)力低下,生活條件艱苦,大河經(jīng)常發(fā)生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fā)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能逃到山上。當時正是舜當政期間,他派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教訓,采用疏通的方法,依地形修建水道,引洪水入河、入海,終于平定了洪水。他歷經(jīng)了千難萬險,常常不顧雷雨仍在工地中干活;由于過度勞動,手腳上都起了厚厚的一層老繭。
人們耳聞目睹了他在這次特大洪水中所經(jīng)歷的艱辛。因此,人們用“沐甚雨,櫛疾風”來表達對大禹的崇敬。
“分道揚鑣”為何被用來形容分離?
兩個曾經(jīng)很好的人最后分開了,會用“分道揚鑣”來形容。那什么叫“分道揚鑣”呢?
“道”是道路的意思;“鑣”是指馬嚼子;“揚鑣”意指驅(qū)馬向前,分路而行。“分道揚鑣”就是說各自提起馬嚼子,驅(qū)馬前進,指分開道路行走,也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
這個成語的來源是這樣的: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名叫元志的年輕人,他才華橫溢而且清高。但是孝文帝很賞識他,封他為洛陽令。不久,孝文帝到洛陽建立國都。于是,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高傲的元志很瞧不起朝廷中一個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李彪。
一天,元志出外游玩。正好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過來。按理說,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目中無人,就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元志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里不過是一個洛陽的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他們很快就爭吵起來,還吵到了孝文帝那里。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居然不肯給御史中尉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么可能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呢?孝文帝聽了他們的爭論,覺得他們各有各的道理,于是笑著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覺得你們都有道理。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這就是北齊魏收的《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中所記載的:“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