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速鐵路與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第2版)
- 林曉言
- 2755字
- 2019-01-04 20:16:50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的關系理論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相互作用理論一般包含以下幾方面:其一,交通推拉。在特定的運輸系統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在逐漸積累的初期,往往位于原有運輸方式的極限之內,因而可以通過對原有運輸系統的改造來滿足。這期間,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往往比較隱蔽,主要體現在支持經濟增長,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如果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能夠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交通運輸業的作用好像不存在,往往不為人們關注。如果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就會以阻礙經濟發展的消極方式,來顯示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此時經濟的發展就得帶動交通運輸業。然后,隨著“積累”的進一步擴大,它將突破原有運輸系統的極限,迫使新的運輸方式的產生和發展,由于新的運輸方式的產生及隨之而來的迅速發展,必然要向社會提出強大的物質需求,從而造就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產生與壯大。在這一時期,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比較明顯,不僅表現在支持經濟的增長上,而且還體現在刺激經濟的發展上,可以認為處于相對主動的地位,是交通運輸業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其二,相互作用。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影響共同發展。一方面交通運輸將各經濟區域聯系在一起,是各區域經濟賴以實現相互之間聯系的必要基礎條件。交通運輸決定著各經濟區域之間聯系的數量強度、速度及旅客與貨物的流向,對各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與繁榮、社會進步產生積極的影響,并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對經濟結構、社會分工與協作、地區分工與協作以及生產的專業化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并要求經濟結構按經濟發展的要求進行調整和重新配置,以保證經濟發展的順利進行。經濟結構的變化將導致一些行業的高速發展,而這種變化必然要引發各產業的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這必將引起運輸需求的變化,拉動交通運輸的發展。
二 系統論
系統論是20世紀科學領域發生的一場學科變革,它的產生和發展通過對世界觀、科學觀、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進一步變革而深刻影響著整個科學界,乃至人類文化的未來演進。系統論中的所謂系統,一般是指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且具有特定功能和運動規律的有機整體。而在運用系統論的研究方式時需要注意掌握系統對象的整體性、關聯性、目的性、動態性、有序性及能動適應環境性等基本特征。其中,整體性是指整體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總和。任何系統都由若干要素組成,但各部分功能的總和并不等于整體的功能,其一般分為兩種情況:如果各部分組成和諧有序的結構,則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分組成彼此干擾、相互沖突的結構,整體的功能就可能小于各部分的總和。結構是指系統內部各個要素的組織形式,功能是系統在一定環境下所能發揮的作用。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不同的結構可以產生不同的功能。所以,在要素己經確定、環境影響不變的情況下,巧妙地安排系統的時間結構與空間結構,是發揮系統功能的關鍵。關聯性是指如果一種事物總是存在于某種系統之中,那么其應該作為該系統的一個要素。而一切事物又都自成系統,都有其內部的結構。對于一個特定系統來說,其他系統則是該系統存在的外部環境。所以,系統、要素和環境三者是有機統一的關系,是彼此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動態性是指任何系統都不是絕對封閉的和靜止的,它總是存在于特定的環境中,與外界進行能量、物質、信息的交換,受環境的影響。同時,任何一個系統都是一個運動過程,應該以動態的觀點去分析考察系統的運動狀態和過程。
而對于高速鐵路及其所屬的區域來說,它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由需要位移的人員、物資、包裝設備、裝卸搬運機械、運載工具、倉儲設施和通信系統等若干相互制約的要素所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因此,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研究高速鐵路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則應該是現代運輸經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 區域經濟理論
作為20世紀20~40年代建立的科學,其以經濟學的觀點來研究“區域內資源分配不平均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動的實踐中,各不同經濟區域的差異以及各區域間的科學”;是研究“區域內有效從事生產活動并獲取利潤的單個或集團產業的科學”;是研究“如何建立區域內分工與合作的原則,組織系統內各個區域的產業發展與布局,形成一個聚集與分散相結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比較優勢,又能分工協作的區域經濟系統的科學”。
而區域經濟學則有助于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運輸組織角度出發,關注高速鐵路的“時空壓縮”效應,以及人員、物資的“資源地理分布”情況,來分析高速鐵路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并在不同實際情況下探索區域高速鐵路運行的特征和發展變化規律,以及高速鐵路與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依賴關系,進而幫助確定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和運輸產業布局,促使區域內不同生產要素的分工與合作原則,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順應區域優勢的高速鐵路產業,建立多層次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系統。
四 運輸經濟理論
運輸經濟學作為一門融合產業分析框架與交通運輸行業基本特征的中觀經濟學科,它是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在完全競爭模型中逐步加入諸如信息、交易成本、進入壁壘、政府管制行為等因素,進而使其理論模型更加接近現實情況,也更具有解釋力。運輸經濟學則能為研究高速鐵路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例如,高速鐵路產業的發展問題(高速鐵路產業演進、高速鐵路產業生命周期、高速鐵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及主要影響因素等);高速鐵路產業主體問題(高鐵企業對產業的影響、運輸市場競爭、高鐵企業目標和進化等);高速鐵路產業結構問題(高速鐵路產業結構的發展模式、高速鐵路產業結構的平衡或不平衡增長、高速鐵路產業結構轉換能力等);高速鐵路產業與相關產業間的關聯問題(關聯、結構、波動關系分析等);以及高速鐵路產業組織問題、高速鐵路產業政策問題、高速鐵路產業安全問題、高速鐵路產業效益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等。
五 現代組織管理理論
眾所周知,高速鐵路的建設運營都是由運輸組織來完成的,其中運輸組織管理是運輸活動存在的根本。區域內高速鐵路系統的管理就是系統平衡演化的藝術,它直接影響著高速鐵路在區域內的運行效率。區域高速鐵路系統管理,是從政府部門和鐵路企業等組織的角度考慮區域高速鐵路系統運行效率、政策推進等問題。而相關宏觀層面的管理理論則成為區域高速鐵路系統管理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例如,利用城市經營管理理論來分析區域高速鐵路的作用就是區域內的市政府以滿足城市生存和發展為目的,協調城市功能布局與高速鐵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與運營等管理問題。
綜上所述,本書將以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相互關系理論為基礎,以系統論作為基本研究出發點,綜合運用上述各種理論,對高速鐵路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進行探討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