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中的農戶:無錫、保定農戶收支調查(1998~2011)
- 趙學軍 隋福民
- 2290字
- 2019-01-04 19:53:22
三 研究方法
目前,采用農村調查方法研究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學術成果已經很多,但對固定村莊的追蹤調研仍較為少見。如前文所述,無保調查資料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適用于對農民家庭經濟狀況做中長時段的考察。從現實關懷與資料特性兩方面考慮,筆者認為,首先,選擇以1998年無保調查獲得的數據為基礎,追蹤調查特定村莊、特定農戶的收支狀況,可獲得比較真實可信的數據;其次,追蹤調查特定村莊農戶收入、支出的數量變化與收入、支出的結構變化,能夠較客觀地反映農戶經濟的變化;最后,無錫、保定分別處于中國南、北方,資源稟賦各不相同,農民收入水平、結構也有差異。追蹤調查兩地村莊農戶收支狀況有利于深化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
2011年,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為骨干的“無錫、保定農村調查:1998~2010年農戶收支調研”課題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經費的資助下,深入無錫、保定農村進行實地調查,并采用在調查獲得的數據的基礎上進行量化分析的方法,展開了對農戶收支狀況的調研活動。
(一)“農戶”的含義
中國傳統社會中,“農戶”的含義是比較清晰的。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打破了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如何界定“農戶”,學術界已出現多種標準。一是以戶籍制度為劃分標準,農民家庭住在農村,屬于農村戶口,他們被稱為“農戶”;二是以居住地為劃分標準,農民家庭住在農村,是農村居民家庭,他們也被稱為“農戶”;三是以從事的主要職業為劃分標準,農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農民家庭被稱為“農戶”。出于歷史對比的考慮,本次調研在確定“農戶”含義時,更多地考慮了戶籍特征,即1998~2010年屬于農村戶口的家庭,是我們調研的對象。
(二)調查村莊的選定
自第二次無保調查開始,調查村莊固定在無錫的11個村與保定的11個村。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課題組無力對第四次無保調查的22個村3000多戶農戶做入戶調查,便從22個村中選取4個村,其中無錫兩個村,保定兩個村。
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近代便有“民族企業搖籃”的美譽,改革開放后又是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之地。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原有11個村中的大部分村莊已不復存在,農戶遷入城鎮,變為社區居民。我們選定玉東村與馬鞍村為調查村莊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它們是原有11個村中所剩無幾的仍保有農業經營及農村面貌的村莊;其次,在第四次無保調查后,相關課題組成員對兩個村的情況做過追蹤調研,積累了相關資料,便于展開深入研究。
與無錫相比,保定原有11個村中大部分村莊仍主要從事農業經營,本次調查有較大選擇樣本的余地。一般認為,農業生產的發展經歷了傳統的自給自足農業、混合的多種經營農業、專業化與現代化的商品農業三個階段。改革開放后,華北地區農業逐步向混合的多種經營農業轉變,保定固上村與南鄧村農業經營分別以種植瓜果與飼養奶牛為主,本次調查選定固上村與南鄧村作為調查村莊,旨在觀察并分析混合的多種經營農業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三)調研設計
本次調研是對無錫、保定有關村莊的追蹤調查,因此,本次調查設計在考慮與上次調查口徑銜接的基礎上,參照學界公認的國家統計局農村住戶調查的指標,突出了農戶收支的主題。調研沿襲第四次無保調查村經濟概況調查與入戶調查相結合的辦法,設計了村經濟概況調查表、農戶收入支出調查問卷、訪談提綱等,其中村經濟概況調查表內含人口與勞動力、土地利用情況、工商企業情況、村經濟收入、村財務收入、村集體收入使用情況、村勞動力情況(就業結構)7個調查項目;農戶收入支出調查問卷共有162個問題,主要調查家庭人口與就業狀況、家庭土地占用及農業經營情況、家庭日常消費、家庭生產經營與固定資產投資支出、家庭收入情況,訪談提綱則依訪談對象分為村干部、普通農戶、企業主、務工人員、養殖戶、種植戶6種。
(四)調研過程
無錫、保定的調研工作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了圓滿完成無錫、保定的調研任務,2011年3月,課題組啟動調研前期準備工作,分頭收集有關無錫、保定兩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文獻資料。第二階段:同年7~12月,課題組三下無錫、保定,進行田野調查。①在無錫、保定兩市政府的支持與協作下,課題組全體成員先后赴無錫、保定兩市考察,與兩市發改委、統計局、農工辦、農業局等部門的人員及區縣鄉干部進行座談,了解1997年以來無錫、保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確定調查村莊。②根據前幾次無錫、保定農村調查資料,課題組參照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項目,設計調查問卷,并多次召開調查問卷討論會,征詢相關專家意見,修訂問卷。③當課題組第二次到無錫、保定時,課題組成員先后對無錫玉東村、馬鞍村與保定固上村、南鄧村共計40戶農戶做試調查,針對試調查中發現的調查問卷不合理的部分,對其做進一步修改。④當課題組第三次去無錫、保定時,課題組成員對上述4個村401戶農戶的家計做抽樣調查,同時組織多場村干部座談會,走訪村里的工廠、學校、商店,對部分調查農戶進行訪談。第三階段:課題組在田野調查獲得的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分析,課題組成員分頭撰寫調研報告。
(五)本書的結構
本書除導言外共有九章,第一章、第二章分別介紹了1998~2010年無錫、保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闡明農戶收支變化的地域政治、經濟、社會背景;第三章研究無錫農戶收支結構的變遷,探究其收支結構變遷的主要原因;第四章闡述保定農戶收支結構的變遷,剖析其收支變化的主要特征;第五章至第八章依次是對無錫玉東村與馬鞍村、保定固上村與南鄧村農戶收支變化的個案研究,論述了1997~2010年各村收支變化的主要特點;第九章以農戶收入、支出水平和結構為重點,比較無錫、保定兩地農戶收支變化的異同,總結其變化的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