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居民收入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無錫積極貫徹“富民優先”戰略,把組織實施“富民工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2004年,無錫又提出爭創江蘇省“兩個率先”先導區、示范區的奮斗目標,加快建設幸福安康、幸福宜人新無錫,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2010年無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75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4002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2.87倍和1.88倍,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無錫收入增長相對較快、居民得到實惠相對較多的時期。

(一)居民收入切實增長

無錫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十大工程”,持續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注重建立勞動者收入增長機制,提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隨著地區經濟總量和綜合財力的增長,無錫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自我發展能力得到新的提高。

經濟快速增長帶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21世紀以來,無錫的經濟總量每4~5年翻一番,代表人均財富的人均GDP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地區經濟綜合實力邁上新的臺階。經濟的快速發展直接拉動了就業,就業增加又促進了勞動者收入增長。2005年全市全社會從業人員為289.20萬人,2010年達到382.34萬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68.13萬人和161.27萬人。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由2000年的22.7∶48.1∶29.2演變為2010年的6.0∶55.0∶39.0,即農業就業人口減少了27.3萬人,而制造業、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提高了6.9個百分點和9.8個百分點。就業增加和就業結構優化直接促進了勞動者報酬的增加。這期間,無錫相繼提高職工基礎工資和最低工資標準,增發地方崗位津貼等,指導行業工資穩定增長,全市職工工資總額逐年攀升。2005年職工工資總額為132.18億元,2010年達到319.94億元,年均增長19.3%。2010年,職工平均工資49707元,連續多年位居江蘇省前列;年均增長15.9%,與地區經濟增速同步。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為居民增收注入動力。無錫穩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將按生產要素分配與按勞分配結合起來,鼓勵、引導以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不僅使分配原則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銜接,調動不同類型、不同階層勞動者依法經營、工作的積極性,拓寬居民收入來源,促進整體經濟效益提高,而且規范分配方式,調節不同人群的分配關系,有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隨著改革的推進,企業員工勞動合同制趨于完善,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逐步推廣,勞動者的權益越來越多地得到保護,職工工資性收入穩步遞增。與此同時,工資性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不斷增加,居民的就業選擇和獲得收入的渠道日益多元化。2000年無錫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80%以上,2010年這一比例下降至56.1%。新的渠道擴大了居民收入來源,其增長速度高于工資性收入,這對于居民收入的總量和結構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非公有制經濟興起促進居民收入增加。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無錫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地區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10年,全市有規模以上私營企業5713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71.5%,占內資規模企業總數的90.6%;其從業人數為177.73萬人,比2005年增長95.2%。加上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32.88萬人,合計占全市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為55.1%。與此同時,民營經濟的發展平均每年為社會增加10萬個以上的就業崗位,在吸納國有、集體經濟組織下崗職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安置城鄉新增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增加地方稅收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大量物質財富,一方面增加了業主經營性收入,另一方面為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做出應有貢獻。

財產積累發揮增收效應。長期的收入增長給居民帶來了一定的財產積累,而財產的積累和投資又轉過來促進收入的增加。2010年末,無錫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3109.44億元,是2000年的5.6倍,年平均增長18%以上。與儲蓄存款增長相并行的是股票、債券、基金等投資的增加,其他多種理財產品也使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加。這期間,城市化進程加快,舊城和城鄉接合部村巷大規模拆遷改造,房地產市場活躍,一方面,居民擁有的非自住房產增加,另一方面,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上升較快,一部分居民開始投資住宅房產、商業房產,或出租空閑的自有住房,這為他們帶來了可觀的財產性收入。據估計,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土地征用補償性收入和服務租金收入合計約為550元。

(二)農民收入穩健增長

無錫農村歷來是經濟富庶之區,21世紀以來,無錫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完善分配機制,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在較高水平上繼續增長。特別是無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動“富民優先”,探索多渠道增收的路徑和方法,建立富民監測工程和考核機制,逐步形成多方引導激勵、合力促進增收的機制效應。

發展經濟實現強村富民。無錫注意發揮農村工商經濟起步較早的優勢,堅持把做大做強農村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第一要務,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2010年,全市農村實現社會總產值13455.52億元,鄉鎮工業實現營業收入10788.20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39.9%和138.4%;鎮和涉農街道工商兩業銷售收入達到16577億元,比2005年增長172.4%,村均可用財力達到486萬元。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擴大了農民就業范圍,增加了勞動者工資性收入和經營者投資性收入,而且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和各級可用財力,為各級政府借助經濟杠桿調節社會分配,緩解農民增收不平衡問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深化改革推動合作富民。從2002年起,無錫部署開展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以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了村、組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使農民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所有者和直接受益者。股份合作組織的股權分紅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兩倍,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由起初的2.9%提高到4.5%。與此同時,無錫深入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和與之配套的金融、商貿流通體制改革,各類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產品運銷合作社蓬勃發展,顯著增強了農民增收的動力和活力。“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組建各類農民合作組織1546家,農戶覆蓋率達到77.4%。農民合作組織在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

減負補助落實政策富民。根據中央和江蘇省有關精神,無錫制定出臺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實施涉農生產服務性收費公示制度和檢查制度,使農民從中獲得較多實惠。全市農業稅全部由市(縣)、區和鎮財政承擔,既不需要農民負擔,也沒有讓村代繳。同時,無錫加強政策傾斜和轉移支付力度,確保相關涉農補助政策落實到位。其中在糧食直補方面,無錫全年122.25萬畝水稻田由市、市(縣)區兩級進行財政補貼,補貼每年為2445萬元,受益農民有52萬戶,180萬人。其他如良種、農機、植保和防疫等補貼,每年也有2000多萬元,而高速公路、鐵路及公共設施建設租地綠化補貼,每年更在6000萬元以上。此外,無錫先后出臺了包括促進民營經濟更快發展“50條”政策意見等在內的政策性文件,為民營經濟的發展營造了更加寬松的創業環境,支持農民參與農村服務業,開展產品運銷、經紀業務和生活服務經營,每年免費培訓5萬名農村勞動力,幫助4萬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業,基本實現了90%以上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

公共服務保障公平富民。無錫通過改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一體發展,確保農民共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按照“標準高于全省、進度快于全省”的工作要求,無錫先后完成農村“五件實事”和“新五件實事”工程,2005~2010年共計投入151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130億元,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提升改善。除了擴大養老、醫療保險參保面,提升統籌共濟水平外,進一步規范征地、拆遷補償,全面提高補償標準,并分地區、分層次、分年齡段,逐步建立完善的“以土地換社保”置換補償機制,較好地保障了農民權益。改水、改廁、農村危舊房改造等加速推進,農村公共交通、自來水全面通達,普及受益率在98%以上。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無錫連續開展兩期“百村奔小康”工程,針對經濟薄弱村進行三年一輪的幫扶,機關事業單位與203個經濟薄弱村進行結對掛鉤,通過進行全方位、多途徑、強力度幫扶,加快經濟薄弱村脫貧轉化。2009年,村級可支配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村全部實現轉化,50%以上的經濟薄弱村村級可用財力在百萬元以上。

(三)城鄉居民收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富民優先戰略的實施和一系列富民惠民工程的有力推進,讓無錫城鄉居民在發展中得到實惠,推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較快提升。在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時,無錫居民的收入分配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從城鎮居民收入構成看,經營性收入的重要性增強。

工資性收入占比有所下降。受國際經濟危機、經濟增速回落和部分企業效益下降的影響,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速放緩,2006~2009年的增速分別為11.5%、15.9%、4.1%、4.4%。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從2006年的60.9%降至2009年的56.1%,其中,在2007年后,職工工資沒有大的增長。

經營性收入大幅提高。為促進民營、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無錫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消除體制障礙,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努力拓寬創業就業渠道,加快整合服務平臺功能,健全投融資體系,扶持中小企業發展。2008年,無錫城鎮居民人均經營性收入比上年增長74.7%,占總收入的6.4%,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2009年,更達到2298元,占總收入的比重增至8.5%。

財產性收入增速明顯。2007年股市投資行情看好,無錫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911元,同比增長188.3%,占總收入的4%。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的蔓延,受到年底央行存款基準利率下調和股市波動影響,2009年,無錫居民人均利息收入同比減少11元,人均股息和紅利收入同比減少24元,財產性收入下降為706元,但這與2005年的181元、2006年的316元相比,還是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轉移性收入比重加大。2006~2008年,無錫城鎮人均養老金收入年均增長7.3%。2008年,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提高,同比增長16.3%,對家庭總收入的增長貢獻率達到47.2%;占總收入的31.9%,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的提高、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帶來的拆遷補償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后互相贈予水平的提高都為轉移性收入增長創造了條件。

從農村居民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成為主要來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工商企業。2006~2009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從6633元增加到8950元,增加2317元,增長34.9%。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保持在71.3%~72.9%,明顯高于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占比,這說明農民增收對工資性收入的依賴性很強。

經營性收入是增長的穩定基礎。21世紀以來,無錫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高效農業、休閑農業、設施農業逐步推廣,家庭經營中第二、第三產業收入相應增加。2006~2009年,農民家庭人均經營性收入從1507元增加到2079元,增加572元,增長38.0%。但經營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為16.8%,與2005年的19%相比,下降2.2個百分點。

財產性收入成為增長的新動力。隨著各類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農民獲得的各類組織的股份分紅逐步提高,另外,農民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屋租金收入也不斷增加,這些都推動農民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2005~2009年,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從230元增加到533元,增加303元,增長131.7%;人均財產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09年的4.3%,提高1.4個百分點。

轉移性收入比重上升。隨著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出臺,農業各項生產性補貼增加,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退休金、失業救濟金、拆遷補償金等不斷增加,各方面對農民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大,無錫農民轉移性收入實現快速增長。2005~2009年,人均轉移性收入從305元增加到841元,增加536元,增長175.7%;人均轉移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3.8%提高到2009年的6.7%,提高2.9個百分點。

(四)居民收入的橫向比較

無錫城鎮居民收入在江蘇省位居前列。但由于在長三角地區中,浙江相對較為富裕,包括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等在內的沿海經濟中心城市經濟迅猛發展,在長三角和沿海的經濟中心城市中,無錫經濟水平的排名一直處于中游水平。從收入水平看,無錫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曾長期位居江蘇省第二,近年來居蘇州、南京之后而排第三;而在長三角地區則列上海、寧波、杭州、紹興等之后,位列第七。從收入增幅看,近年來,蘇中、蘇北地區經濟增速加快,無錫與之相比經濟發展明顯遲緩;在長三角地區,由于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居民收入基數較高、增速不快,無錫的居民收入增幅(10.8%)與之相比基本持平而略偏低。從收入結構看,無錫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占比超過60%,與江蘇相關城市相似而略高,這與近年來無錫連續提高企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工資有關;而在長三角地區,由于浙江省的個體私營經濟更具活力,無錫居民的經營性、財產性收入占比與杭州、寧波等相比則明顯偏低。

由于社隊工業、鄉鎮工業起步較早,無錫農村富裕程度相對較高。盡管20世紀90年代農民收入一度徘徊不前,但其仍在江蘇省和長三角地區保持領先水平。2010年,無錫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在江蘇省僅次于蘇州而居第二,在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中排名第五。從收入增幅來看,2008年之前,無錫在長三角地區城市中的排名大體保持第三、四位,2008年開始,其位次有下降趨勢,主要是低于蘇南、蘇中地區的城市而高于上海和浙江各地。與農民收入水平更高地區的城市相比,無錫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呈現“兩高兩低”的特點,即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略高,而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較低。2006~2010年,無錫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要比蘇州高69~246元,轉移性收入也比蘇州高19~83元,這主要得益于無錫完善農村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無錫農民人均經營性收入與蘇州的差距從370元擴大到602元,人均財產性收入與蘇州的差距也從207元擴大為277元,這是無錫在農民人均純收入方面與最優城市存在差距的兩個主要方面。

無錫城鄉居民的富裕程度,無疑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在長三角地區和沿海經濟中心城市中并不屬于最高水平。2009年,無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人均GDP的比例為30.8%,在全國最發達的15個經濟中心城市中位居第十四;無錫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相當于人均GDP的比例為15.3%,在15個經濟中心城市中位列第九。盡管近年來這兩個比例正在穩步提升,但相對于企業經營盈余和政府財政收入的較快增長來說,其數值偏低,這表明無錫居民收入增長與地區經濟發展還不協調。與此相關,反映居民金融資產的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無錫為4.86萬元,在15個經濟中心城市中居第四位,相對靠前,這表明無錫城鄉居民偏好于儲蓄積累。而反映居民消費水平的人均消費支出,無錫為15619元,在15個城市中排名第8,屬于中游水平,這表明在同類城市中,無錫的居民消費傾向不夠強。至于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無錫為38.4%,在15個經濟中心城市中排名第14,僅低于青島而高于其他城市,這表明無錫居民的食品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比例相對偏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尚在提高的過程中。

(五)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

21世紀以來,無錫注重統籌發展、包容增長,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但因為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得到確解,經濟結構調整相對遲緩,分配體制改革啟動尚不完善,不同社會人群人力資本存在一定差距,無錫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現若干突出的矛盾。這些矛盾主要是傳統產業沿襲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運行質量和效率較低,難以從根本上增加業者的收入;一些自然壟斷和政府壟斷行業,因為占有資源的優勢,可獲取高額利潤、形成較高收入;企業普通職工處于弱勢地位,工資性收入增長滯后,與經濟增長和企業擴張不相適應。就收入差距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城鄉收入差距值得關注。盡管無錫城鄉發展較為協調,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1998~2008年,城鎮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長11.0%,高于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6.5%)4.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從1.43倍逐步擴大到2.09倍。2007年以后,隨著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強農富農政策的出臺和措施的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速度放緩,2009年回落至2.02倍,2010年進一步縮減至1.98倍。無錫這一指標在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中位居第四,顯著低于江蘇省(2.57倍)、全國(3.33倍)的平均水平(2009年)。

行業收入差距顯著拉大。在19個主要行業中,2008年,無錫在崗職工工資高于平均水平的有10個行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在崗職工工資水平由2005年高于平均水平,下降為低于平均水平;排在前5位的行業及其在崗職工工資數額依次為金融業8.41萬元,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6.96萬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6.77萬元,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87萬元,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5.30萬元;排在后5位的行業及其在崗職工工資數額依次為采礦0.86萬元,住宿和餐飲業2.27萬元,批發和零售業2.70萬元,建筑業2.85萬元,制造業3.07萬元。2005年最高收入行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最低收入行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2.7倍,2009年這一比值擴大到3.7(不計采礦業);其中從業人數最多的幾個行業,即制造業(180.52萬人)、批發和零售業(49.92萬人)、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28.79萬人)、農林牧漁業(24.15萬人)、建筑業(17.64萬人),從業人數合計301.02萬人,占全部從業人數的82.6%,他們的工資水平均在平均工資線以下。其中制造業的工資水平不足平均工資的80%,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三個行業的工資水平則不足平均工資的75%。

人群收入差距逐漸拉開。從城鎮居民家庭收入分組來看,2006~2009年,20%高收入組與20%低收入組的可支配收入比值分別為4.7、4.9、4.6、4.5,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但10%最高收入組與10%最低收入組的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00年的6.5、2005年的6.86擴大到2009年的7.99,收入差距明顯擴大。特別是企業普通職工與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企業職工與事業單位職工、公共管理人員與社會組織管理人員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這種收入差距還延伸到不同類型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上。

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產業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除了經濟結構偏差,即新興產業因技術和市場的優勢而平均收入水平高于傳統產業外,還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源配置扭曲,一些經濟部門和社會人群擁有較多經濟資源,從事壟斷經營,得以在財富分配中獲得較大份額。第二,分配體制分割,單位、人員存在體制內外的區別,即使在體制內也有核心、外圍、邊緣等的差別,從而在收入分配、福利待遇方面形成明顯的體制“鴻溝”,戶籍、身份、職級等體制性標志成為收入分配的依據,導致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第三,收入分配秩序失范,一些單位違規濫發獎金福利,一些個人利用特權侵吞社會財富,回扣、“禮金”、賄賂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滲透社會各個方面。這成為未來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和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六)生活質量提高,消費結構優化

無錫以建設“兩個率先”先導區、示范區為目標,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發展,優化生態環境。2005年,無錫在江蘇省率先全面建成高標準、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對照全面小康的四大類18項25個指標,除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和文教娛樂及服務支出比重兩個指標略有欠缺外,無錫其余23個指標均達到或超過規定標準值。2006~2010年,無錫積極促進居民增加收入,擴大消費,城鄉居民的生活正向富裕型、發展型演進,這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衣著和食品消費質量提高。2010年,無錫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消費為1715元,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10.1%;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為615元,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6.3%。表現為衣著消費觀念發生很大變化,穿衣講究品牌款式,注重品味質地,追求著裝的個性和時尚。2010年,無錫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消費為6357元,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7.2%;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費為3375元,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4.5%。除肉類外,干鮮果品、鮮奶及奶制品、滋補品等的消費比重提高,凈菜、熟制品、外賣等被廣泛接受,居民在外飲食消費支出增加。不過,這期間食品價格上漲幅度過大,拉動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增長較快,同時也導致恩格爾系數出現波動。

居住面積不斷擴大。21世紀以來,無錫城市大規模拆遷改造,房地產市場活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商品房、安置房供應增加,居民住房改善性需求和新增住房需求迅速增長,拉動了居民購房消費。2010年,無錫市市區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9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2.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58.5平方米,與前幾年基本持平。居民住宅房屋結構、衛生設備、生活配套設施與設備明顯改善。各級政府大力推進舊城改造和新農村建設,加快城中低洼地區、危舊房改造,治理河道,增加綠地,完善各類服務設施,居民居住條件、居住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生活舒適度普遍提高。

交通工具升級換代。隨著城市改造步伐加快,無錫市域快速干道和配套支道趨于完善,城鄉公共交通日益便捷通暢,城市公共交通的線路和行車密度增加,農村公共汽車通達率提高,居民出行方式選擇增多。與此同時,城市治摩(托)、限摩(托)工作得到落實,居民的交通工具得到相應的更新,電動車購買數量不斷被刷新。在這一時期,與國內其他城市一樣,無錫汽車消費成為新的熱點,居民自備轎車成為代步和出行的重要工具。居民家庭擁有汽車數量從空白發展為2010年的每百戶27.9輛,另有助力車71.2輛/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汽車(生活用)16輛,摩托車78輛。城鎮居民人均交通消費支出為1411元,為2000年的40.3倍。

通信消費快速增長。21世紀第一個十年是信息化迅速普及的十年。固定電話取消初裝費,移動電話機價和話費下調,服務功能增加,移動電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2010年,無錫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07.2部,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固定電話97部,移動電話202部;城鄉居民人均通信消費支出分別為928元和413元,這是10年前無法比擬的。在互聯網日益擴展、高速寬帶逐漸入戶、無線網絡覆蓋范圍擴大的情況下,居民家用電腦很快得到普及,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電腦擁有量從近乎空白發展到96.9臺,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電腦擁有量達到55臺,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了解資訊、購買商品和獲取服務。

家庭耐用消費品全面更新。隨著居住條件改善,人們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需求提升。從炊廚用具來看,電冰箱、抽油煙機、微波爐、電磁爐及各類電炊具不斷更新,以電冰箱為例,2010年無錫城鎮和農村每百戶家庭分別擁有105.3臺和97臺;從衛浴用具來看,熱水器、淋浴器等廣泛普及,其中淋浴熱水器城鄉每百戶家庭分別擁有103.5臺和90臺;從住臥用具來說,空調與電風扇、電熱器相并行,已成為家庭耐用消費品的主打品種,無錫城鄉每百戶家庭擁有空調數量達到215.7臺和146臺;此外,電視機、影碟機、音響設備等向優質、高清、低能耗、低輻射方向發展,其中彩色電視機城鄉每百戶家庭分別擁有202.6臺和173臺,不僅數量增加,而且品種、規格、質量均有很大改觀。與此相對應,從1998年起,無錫供電部門大力實施配電網建設改造,著力解決低電壓供電線路老化、頻繁跳閘的問題,實施一戶一表“光明工程”,取消對居民家庭的拉閘限電,從根本上改變居民生活用電質量,城鄉供電可靠率和電壓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以上。2010年無錫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達到43.18億千瓦時,大體每5年翻一番。

文化消費穩步提升。在物質生活顯著改善的前提下,居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增多,除了教育支出較快增長外,書籍報刊、文化用品、藝術表演、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等的消費支出也穩步增加。2010年,無錫城鄉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分別為2540元和1768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65.7%和165.5%;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4.9%和18.0%,比2000年提高1.2個百分點和5.4個百分點。嚴格治理教育亂收費,實施一費制收費方式;公益性文化事業免費向公眾開放,全年服務無休息日,使居民在這一方面的消費支出有所減少;住房、汽車、家電等大件商品消費增加,造成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比重變化不大。這表明無錫居民的文化消費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桂阳县| 榕江县| 瑞金市| 青阳县| 定州市| 土默特右旗| 泗水县| 桃园市| 公安县| 大港区| 炎陵县| 石家庄市| 怀化市| 罗城| 衡东县| 玉门市| 呼伦贝尔市| 萍乡市| 甘泉县| 富蕴县| 京山县| 东源县| 仪陇县| 同德县| 安龙县| 班戈县| 桓仁| 鞍山市| 邢台县| 昂仁县| 新邵县| 池州市| 双江| 台中市| 名山县| 拉萨市| 安乡县| 长泰县| 沽源县|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