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中的農戶:無錫、保定農戶收支調查(1998~2011)
- 趙學軍 隋福民
- 9152字
- 2019-01-04 19:53:23
一 經濟增長和結構變遷
20世紀80~90年代,無錫先后抓住農村改革、浦東開放等重大歷史機遇,率先推進市場化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跨越。但經濟發展中也積累了若干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1997年和2008年無錫兩度遭遇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2007年因太湖藍藻暴發而發生的“水危機”,進一步推動了無錫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1998~2010年,無錫積極應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大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贏得了又一個“黃金發展期”。
(一)經濟增長
1998~2010年,特別是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無錫從自身的發展實際出發,借鑒國內國際先進城市轉型發展的成功經驗,把握科技、生態、文化、民生“四個覺醒”“四個自覺”,努力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創新發展,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1.經濟總量、增速和水平
1998年以來,無錫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搶抓發展機遇,推動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城市綜合實力不斷得到提升。1998年,無錫地區生產總值為1052.01億元,突破千億元大關,經濟總量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2005年,無錫地區生產總值達2808.84億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此后,無錫經濟規模更是大步跨越,2006年達到3000億元,2008年突破4000億元,2010年為5793.30億元,跨上5000億元臺階,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九名。由于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戰略調整,無錫經濟增長速度曾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度有所放緩,但很快重返快速軌道。“十五”期間,按可比價格計算,無錫經濟年平均增速為14.5%,超出“十五”計劃年均增速目標4.5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按可比價格計算,無錫經濟年平均增長12.5%,實現了快速增長的預期目標,增速高于江蘇省及全國平均水平。無錫經濟發展的人均水平同樣位居江蘇省及全國前列。2000年,無錫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現價)為27653元,折合為3332美元;2008年為10788美元,突破10000美元大關,提前兩年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2010年,無錫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為92166元,折合為13780美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第十名,這為無錫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2.經濟發展形態
21世紀以來,無錫加快經濟轉型步伐,經濟發展開始由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依托型轉變,由生產制造型向設計創造型轉變。無錫以打造創新型城市為目標,通過推進“530”計劃、“千人計劃”和“人才特區”建設,集結科技創業人才、創業團隊,科技研發力量不斷壯大。2009年,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50.54萬人,比2005年增長50.3%。無錫由此加快了科技研發機構建設,建成了一批創新創業孵化器。2010年,全市共有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9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9家,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業服務中心37家,一批產學研合作研發基地相繼建成啟用。科技研發投入相應遞增,2010年,無錫全社會研究與開發費用投入為144.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0%,比2000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全市專利申請量為32690件,授權量為26448件,均比2000年增長20倍以上,一批國家、省和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有序實施、推進。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新落戶無錫的科技創業企業有3000家以上,其中1/3已建成運行,傳感網、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5798.18億元,2000~2010年以30%以上的平均增速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5.7%,比2000年提高25.1個百分點。其間,無錫先后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火炬創新試驗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15塊有關創新發展的國家級牌子。
3.經濟增長動力結構
無錫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大力擴大對外開放,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在此期間,無錫把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重大機遇,積極克服世界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不斷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突破非關稅壁壘,應對反傾銷壓制,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達362.72億美元,連續10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外貿出口成為無錫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與此相對應,根據“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無錫在穩定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各類社會保障的同時,改善商品供應,拓寬服務領域,積極引導消費,201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09.08億元,該指標連續10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顯現。
21世紀第一個十年,投資仍是無錫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態勢。在積極穩健的宏觀財政、貨幣政策的引導下,2010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85.65億元,相較2000年增長7.5倍,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其中,無錫利用外資穩定攀升,在世紀之交相繼打造了“日資高地”、“韓資重鎮”和“歐美板塊”,取得了一批重大項目的突破。此后,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無錫利用外資的增速有所放緩,但質量有了新的提高。2010年,全市到位注冊外資33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64.4%,全球財富500強企業中的75家在無錫投資興辦了144家外資企業。與此相對應,無錫民間投資更加活躍,民營企業和經濟組織在2010年的投資額達1314.61億元,為2000年的26.8倍,占當年全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53.1%。此外,無錫進一步擴大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無錫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正從工業化后期加速向后工業化階段邁進。但是無錫經濟發展仍具有明顯的傳統增長方式特征,主要依靠投資驅動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投資率從2000年的29.8%上升到2010年的51.8%,物質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平均高達65.5%;而由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改善所帶來的效率提高尚未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無錫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在1996~2000年年均增長9.22%,而2000~2010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4.82%,呈下滑趨勢;作為創新發展基礎條件的高質量要素的集聚仍顯不足,創新資源相對于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還有著較大缺口,高層次專業人才數量、R&D經費投入、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授權量等相對偏低,與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這意味著無錫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依然任重道遠。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1998~2010年,特別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在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基礎上,無錫堅持推進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開放型經濟與民營經濟兩個“雙輪驅動”,加大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力度,現代制造業體系進一步完善,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得到推進,三次產業規模和結構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初步形成了第二、第三產業相并舉、相融合的良好發展格局。
1.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
無錫現有耕地203.25萬畝,其中基本農田面積為164.82萬畝。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無錫積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加快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開發、集約化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2010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為171億元,農業增加值為104.94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89.0%和118.2%。
高效設施農業發展迅速。1998~2010年,無錫以名品特產為龍頭,加快農業生產設施建設,著力培育優質稻米、精細蔬菜、名優果品、名特茶、特種水產、特色花木六大優勢農業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農業經營效益。2010年,全市高效農業面積達108.3萬畝,相當于耕地總面積的53.9%;其中高標準設施農業面積為15.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7%;農業畝均增加值達到5162元,比2005年的2200元增長約1.35倍。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牌農產品115個,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29個。其中水蜜桃種植面積近5萬畝,陽山品牌水蜜桃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畝均效益為8000元以上。其他如隆元大米、陽羨茗茶、長江三鮮、馬山楊梅、璜土葡萄等一批知名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效益相應提升。
農業園區輻射功能增強。在規劃建設農業園區的基礎上,無錫注重園區的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通過有效集聚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增強對面上農業的示范帶動作用。2010年,全市有規模千畝以上、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農業園區116個,經營面積總計27.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達15.4%。其中錫山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被譽為“江蘇農業第一園”。其他如陽光生態農業園、霞客現代農業園、宜興外向型農業園、陽山水蜜桃科技園、惠山精細蔬菜產業園等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起點高,經營規模大,科技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面廣,成為無錫農業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和重要特色,帶動了鄰近農村農業的集約發展。全市農業特色村比例達到45.6%,引領地區農業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
農業新興產業發展強勁。無錫編制了《無錫現代生物農業發展規劃》,先后出臺了《關于引進國內生物農業領軍型創業人才計劃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生物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重點打造“無錫太湖生物農業谷”,重點發展生物育種、生物反應器、生物食品、生物飼料、生物肥料、生物獸藥、農業生態環境控制、生物信息八大生物農業新興產業,明確在創業啟動資金、風險投資、生產用地、配套服務等方面對引進生物農業高層次創業人才、發展生物農業項目等給予扶持。2010年,全市有生物農業企業56家,引進生物農業項目22個,其中入選“130”計劃的領軍型創業人才有28人,產銷規模達到25.2億元,生物農業成為推動無錫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生態建設理念融入農業發展。21世紀以來,無錫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在農村大力實施重點水源保護區建設和沿太湖地區退耕還林、還湖、還濕地建設工程。同時,無錫以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和養殖場整治為重點,積極開展廢水廢棄物處理、農業氮磷攔截、農業用水循環利用等,引導農作物秸稈還田和沼氣生產利用,使農業的生態效應得到更好發揮,把農業的生態負效應降到最低。2010年,全市化肥、化學農藥使用量分別比2005年削減15%和20%以上。“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43萬畝,無錫在江蘇省率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環太湖生態治理工程被認定為“太湖生態保護與恢復國家示范工程”,長廣溪濕地被列入國家級濕地公園名錄。此外,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品”的產地認證力度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體系初步建立,2010年,全市“三品”農產品生產面積占耕作面積的比重達到59.7%。
2.工業轉型發展步伐加快
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錫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以信息化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化呈加速發展趨勢。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2733.90億元,為2000年的4.11倍;實現工業增加值2951.35億元,為2000年的4.69倍。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3%,無論是就業還是稅收,工業都是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撐。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21世紀以來,無錫積極引導工業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核心技術研發、引進技術再創造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都取得實質性成效。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普遍建立起各類研發機構,2010年建成“三站兩中心”的企業累計超過600家,按新標準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640家。2000~2010年,全市工業企業獲得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數分別為844個和1064個,10年間有25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工業企業信息化進程加快,企業網上查詢、網上發布信息已經普及,智能化生產和質量控制不斷發展,通過網絡采購設備原材料、營銷產品、提供信息服務等正在展開。根據抽樣調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應用率達到85%,辦公自動化系統應用率達到64%,并涌現出一批應用效果顯著、示范作用突出的優秀企業,信息化建設正向關鍵業務的深度支持和多系統集成整合方向推進。工業標準化工作得到重視,2010年,由無錫企業參與制定、修訂的國家行業標準總計超過800項,有153家企業承擔了188項國家、省、市標準化示范試點項目,由無錫企業擔綱的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組)達24個,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2009年,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1.07%,比2005年提高0.31個百分點,比江蘇省平均水平高出0.28個百分點。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全市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達84.3%,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
節能降耗扎實推進。根據中央和江蘇省的要求,無錫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十一五”期間累計關停“五小”企業和“三高兩低”企業1996家,限期整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788家,關停搬遷沿太湖企業156家,共計淘汰落后產能設備7000多臺(套)。2010年,無錫按期完成國家和江蘇省下達的50萬噸水泥、2000萬米印染布、5萬標張皮革和12.5萬噸化纖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據不完全統計,淘汰這些落后產能每年可減少用能33.5萬噸標準煤,減少排放767.6噸COD和4137噸二氧化硫。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無錫更加重視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的生產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2005~2010年,全市累計認定資源綜合利用企業112家,這些企業年利用工業廢棄物總計達1200萬噸;全市共計建成循環經濟試點企業72家、試驗園區11個,組織實施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項目459個,初步形成“工業固廢-建材產品”等10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全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6%,居江蘇省前列。由此,無錫實現節能降耗預期目標,全市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的0.92噸標準煤下降到2010年的0.735噸標準煤,累計下降20.1%;萬元工業產值能耗從2005年的0.314噸標準煤下降到2010年的0.238噸標準煤,累計下降24.2%,降幅高于江蘇省平均水平,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居于領先地位。
產業布局在集聚中調整。在城市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無錫大力實施工業企業“退城進園”和“退城出市”,加快工業布局調整步伐。2005~2010年,全市累計搬遷入園工業企業3245家,新進園區工業企業7169家,另有部分企業搬遷至蘇中、蘇北、皖南等地區,共置換土地2.66萬畝。在調整和集聚中,企業搬遷結合技術改造和產業重組,實施裝備更新、工藝技術更新和生產流程更新,實現了生產規模擴容和技術水平提升。“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投資累計完成4905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1倍。其中,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累計完成3392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4倍;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05年的46.5%提高到2010年的76.4%;技術設備投入占技改投資的比重由2005年的58.1%提高到2010年的75.0%。工業企業布局調整也促進了產業集群的擴張和產業鏈的延伸,無錫現有的29個制造業分類行業中,在全國占有分工優勢的行業有13個,其中具有明顯區域分工優勢的行業有6個,它們主要是相對集中并具有較強配套能力的機械設備制造行業。2010年,全市工業集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68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6.9%,比2005年提高5.2個百分點;建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個、省級特色產業集群5個、省級產業集聚示范區2個,分別占全省總數的28.6%、16.7%和10.0%。
民營經濟活力煥發。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無錫加快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大批國有、集體企業轉為私營企業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民營經濟和多種混合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在競爭性制造業領域,民營企業羈絆較少,機制靈活,發展活力更為強勁,在工業經濟轉型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民營經濟工業投資732.6億元,占全市工業投資總量的60.5%; 2005~2010年的年均增幅高于外商投資5.9個百分點,投資總規模是國有經濟的6.5倍。2010年,民營經濟工業增加值為1880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7%, 2005~2010年年均提高2.66個百分點;民營工業企業注冊資本為4253.31億元,2005~2010年年均增長27.7%;民營工業企業稅收收入為453.92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占全市稅收總收入的50.5%,民營經濟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日益顯著。2010年,全市有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民營工業企業1522家,比2005年增加696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983.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的85.9%。無錫工業企業上市募資尤為活躍,2010年,全市總計有上市工業企業62家,上市企業數位列全省第一;累計首發募集資金389億元,支撐了骨干工業企業的擴張壯大,并呈現多元發展的良好態勢。
產業層級不斷躍升。科技創新和生態保護推動無錫制造業行業結構在調整中優化升級。原有工業支柱產業優勢增強,在歷史上和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五大支柱產業中,石化、紡織行業有所收縮,向精細、高檔方向發展;電子、冶金行業實現產品更新換代,生產組織和技術水平相應提升;機械設備制造行業快速發展,產業鏈進一步延伸。2010年,全市五大支柱產業現價產值為1.19萬億元,2005~2010年年均增長18.1%,其中機械、電子兩個行業產值的年均增速分別為25.9%和17.1%,產值合計占五大支柱產業產值總量的近五成。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以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器、生物制藥為重點的“三谷”“三基地”建設扎實推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初步形成一定產業規模。新興產業迅速興起,進入21世紀,無錫確定物聯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投資集中投向新興產業。2010年,新興產業完成投資430億元,占全部工業投資的比重為32.5%,實現營業收入4103.7億元,同比增長28.2%,其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營業收入合計占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總和的比重接近50%,物聯網、節能環保行業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領跑江蘇省。無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2010年,全市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1.43萬元/人,比2005年提高54.4%,高于蘇南五市平均水平;每畝工業用地年均產出工業增加值和利稅分別為43.66萬元和17.21萬元,分別是2005年的1.7倍和2.4倍,在蘇南五市中居于領先水平。
3.服務業作用顯著增強
進入21世紀,無錫在壯大商貿流通規模、增強城市服務功能的同時,大力促進新興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在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服務民生、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無錫初步形成開放、順暢、健康、有序的發展格局,全市服務業呈現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10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479.57億元,2000~2010年年均增長14.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8%,比2000年提高5.4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達149.12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9.0%,比2000年提高9.8個百分點;以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服務業增加值為52396萬元,在江蘇省居首位。服務業對于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
傳統優勢產業穩步發展。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運輸倉儲業、金融業是無錫服務業的四大支柱,其增加值之和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在60%以上。21世紀以來,無錫傳統服務業業態不斷優化創新,其中連鎖商業蓬勃發展,專業批發市場的集聚度進一步提高,20多個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商務貿易型、都市生活型、城市功能型城市綜合體相繼落成開業,市級和片區商業中心的“商圈”效應逐漸顯現,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活躍和服務業產業層次的提升。傳統運輸倉儲業開始向現代物流業轉型,與專業批發市場、連鎖商業電子商務和口岸商務相結合,采用信息通信和網絡技術,發展專業配供、倉儲配送、中轉配載、港口綜合服務等第三方物流,為提高運輸效能、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創造了條件。在此期間,基于特殊的經濟形勢,金融業、房地產業的收入也以每4~5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
成長性產業發展迅速。旅游業是無錫服務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圍繞旅游大市、旅游強市建設,無錫努力打造“最安全旅游目的地”和“游客最滿意旅游目的地”,著重構建誠信旅游、平安旅游、文明旅游三大服務平臺,先后克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非典”、太湖水危機、冰雪災害等的沖擊和影響,不斷擴大包括景點景區、旅游設施、服務機構和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在內的產業規模,建設并完善靈山、黿頭渚、環蠡湖、清名橋古運河等旅游精品線路,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2010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5067.27萬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6.50萬人次,分別比2000年增長216.5%和164.0%;實現旅游總收入748.73億元,實現旅游增加值336.93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5.81倍和5.35倍。進入21世紀后,無錫積極實施“文化振興”戰略,圍繞文化名城、文化強市建設,著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繁榮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提速增效。無錫作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各項改革任務穩步推進,隨著體制內文化要素的釋放、轉移、重新集結,以及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旺盛,新聞傳媒、演藝傳播、廣告會展、創意設計、文化旅游等產業迅速發展。2010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51.2億元,2005~2010年年均增長32.5%;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增至6.1%。
新興產業領先突破。進入21世紀,無錫以創新的名義,積極推動新興服務產業發展,服務外包、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呈爆發式增長。其中服務外包產業,積極引進專業人才,爭取外包接單,以信息技術外包為主體,全市有900余家服務外包企業,全球服務外包100強企業、全國服務外包50強企業共有26家在無錫投資落戶。2010年,無錫接包合同簽約金額為31.8億美元,執行金額為25.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3.2%和45.1%。文化創意產業以動漫設計制作為特色,通過產業規劃引領和政策扶持,全市形成文化創意企業460余家,其中動漫企業有157家,經文化部認定的企業有15家。2010年,無錫原創動漫節目共計30350分鐘,連續多年居江蘇省第一位、全國第二位;實現產值27.08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工業設計產業與工業流程設計、建筑和設備設計相對接,借助計算機技術,融入文化元素,并向紡織品、服裝、家居裝潢等行業滲透,開始成為獨立的產業。2010年,全市共有工業設計企業170余家,實現營業收入25.0億元,比上年增長29.2%。
服務業集聚發展初具規模。21世紀以來,無錫以產業規劃為引領,以重點項目為抓手,通過整合投資,積極引導服務業向特色園區集聚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無錫共規劃產業項目83個,總共投資453.68億元;建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3個,其中省級園區3個、國家級園區2個。在文化產業方面,與無錫博物院、大劇院、文化公園等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應,一批特色商業和文化服務街區相繼建成,它們也發揮了一定的集聚效應。2010年,全市擁有市級以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29個,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2410億元,比上年增長36.5%;其中省級以上集聚區15個,營業收入占全市服務業集聚區總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5%以上。全市服務業初步形成九大集聚區,五大市場群,15條特色商業街和空港、水港、信息港“三港”產業集聚帶,產業結構布局日趨合理。
這一時期,無錫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全市產業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但由于發展方式的局限,無錫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服務業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不快,服務業內部結構中傳統服務業比重偏高,現代服務業比重僅為43%,服務業對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支撐作用有待加強。制造業結構失衡,金屬冶煉加工、化學工業等重化工產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由1998年的54.1%提高到2010年的70.4%,在資源、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的情況下,這不僅使工業經濟效益下滑(同期工業增加值率由24%下降為21.8%),而且加重了城市公共設施和環境負荷。產業投資增長放緩,結構發生偏轉,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城市建設投資(政府投資)的比重不斷提高,而受房地產市場過熱的影響,產業投資中制造業投資比重相對下降,2010年比2009年下降了5.9個百分點;在產業投資中,外商投資和民營經濟投資增速減緩,2010年的增速分別低于全社會投資平均增速18.2個百分點和15.5個百分點,這將對后續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持續增長產生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