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城鄉收入差距分析及其治理:以農民進城為背景作者名: 楊竹莘本章字數: 22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9:45:13
第三章 農民進城背景下勞動力流動與城鄉收入差距
一 勞動力流動的概念與動因、背景與現狀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動力流動有關概念
(1)農村勞動力指戶籍所在地為農村地區的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15~64周歲的男性和女性個人,但不包括其中的在校學生、服兵役人員,以及因身體原因不能勞動的人等。
(2)農村剩余勞動力專指中國農村中不充分就業的勞動力。一般的解釋是,處于顯性失業或者是隱形失業或半失業狀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是就業不充分的勞動力。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如果勞動者在調查期(大多數認同是一個月)內達到或超過某一特定年齡,并且在某一特定時期里符合以下條件:第一,沒有工作,即未被雇用也未自雇者;第二,具有勞動能力,即完全可以被雇用或自雇;第三,目前正在尋找工作,即已經采取明確步驟尋找工作或自謀職業,符合這三種條件的人口即為失業人口,這種現象即為失業。其實質是勞動者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創造社會財富,是一種經濟資源的浪費。
由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一是農村和農業勞動力剩余的核心和實質是勞動力的利用不足,即就業不充分;二是按照一個國際國內可以接受的標準,農村勞動力的有效工作時數可以作為判定其是否為剩余勞動力以及對勞動力剩余的程度做出界定,這也是作為衡量和測度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標準和尺度。
(3)農業剩余勞動力指從事農業(含種植業、養殖業、林、牧、漁業)的農村不充分就業勞動力。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一般是按照不同地域劃分的,并與中國特有的戶籍制度相對應。但由于中國地域廣袤,地區間差異巨大,農村環境條件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學界對其劃分標準并不相同。Lewis把那些邊際生產率很小的勞動力都歸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即包括邊際生產率小于零的顯性剩余和邊際生產率大于零小于消費額的隱性剩余。他的理論模型是建立在二元經濟結構框架下,以邊際生產率為劃分標準的。
通俗來說,所謂“剩余勞動力”指的是農業實際存在的勞動力超過它所需勞動力的部分。當然隨著農業技術和機械化的投入,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耕種面積、品種、手段、方式的變化,農村勞動力的分散、兼職、作業時間的不確定性和特殊性,農業剩余勞動力也是動態變化的。
(4)關于勞動力流動與轉移,學術界如蔡昉定義的勞動力流動是以提高收入、改變就業類型為目的、跨地域的流動行為。胡學勤認為,勞動力流動指勞動者根據個人條件及勞動能力,在不同地域、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職業及崗位的遷移或轉移行為。
而我國的勞動力遷移在不同時期有其不同的內涵,在20世紀60~70年代,2000萬名“知識青年”和“五七戰士”為緩解城市就業壓力響應號召,到廣大農村去鍛煉,充實農村勞動力。這是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大規模從城市到農村的勞動力流動,它更多的具有政治性和社會性意義。而改革開放以來的勞動力流動主要指大批農民進城務工成為“農民工”的現象,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基于生產率及工資回報率城鄉差異的經濟行為。不考慮其戶籍的問題,包括在不同行業之間的遷移,只有空間上的變遷。這是人力資源在空間上從農村到城市自發、有效地流動和配置。
(二)勞動力流動的動因、背景
由于我國生產資料相對于勞動力人口較為匱乏,勞動力人口相對于生產資料嚴重過剩,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必須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才能創造財富,否則就會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擔。所以,就必然有一部分人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從社會化大生產中分離出來。另外,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得農村人均耕地面積減少,造成農村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
托達羅模型認為,人口遷移是一種經濟行為。當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部門的預期收入(遷移的收益減去成本)大于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平均收益時,就會自發出現遷移和流動。同時,經濟理性假定農民(即農村勞動力)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中國現行農村經濟制度下,農民從事的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避害趨利是農民的經濟人本質。
城鄉預期收入差異是勞動力流動和遷移的根本動力和最直接的原因。而農村勞動力收入低,是因為農業的邊際生產率低于城市工業的邊際生產率,根據克拉克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理論可知,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推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工業的積累和規模的擴大,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然后向第三產業的梯度轉移將是必然現象。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企業的辦公、生產設備越來越先進,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有一定的技能。但是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大批勞動者沒有形成競爭意識,出現了一批低素質勞動者。那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大量勞動力不能勝任高技術要求的工作,導致出現“崗位空缺”和“失業”并存的矛盾現象。
從各地市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來看,2009~2014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包括戶籍+非戶籍)從1921萬人暴增至2425萬人,凈流入量高達504萬人,位居全國城市之首。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常住人口凈流入量達到396萬人,常住人口總數達到2151萬人。廣州略遜一籌,常住人口凈流入量為275萬人,位列第三。流向北上廣的人來自全國各地。據北京市統計局2016年《北京市統計年鑒》, 2015年,北京常住外來人口來源地涉及30個省區市,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東、黑龍江、安徽5個省,合計占到57.6%。而且,在所有常住外來人口中,離開戶口登記地5年及以上的人占了47.1%,比起2010年又提高了17.3%,長期定居的人越來越多。
相比之下,中西部省區市基本上是人口流出地。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得知,安徽約有962萬人奔赴外省,其中去上海的就占了27.0%;湖南人口流出約為723萬人,超過半數都去了廣東。東北三省人口流出情況更加突出,新生人口減少的同時,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外出。這些枯燥的數字都是在證明,即使確實有身處北上廣的人“逃離北上廣”,也抵擋不住全國各地源源不斷的人流入北上廣,其根本原因是一線城市就業機會更多、工資更高。2013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研究表明,城市平均工資每提高1%,流動人口選擇北上廣的概率就將提高數百倍(劉文、房光婷,2010)。
一線城市對各類人群,特別是對高知、高學歷、有技術的人的“虹吸效應”明顯,大量的農民工分梯度集聚于東部沿海、各省省會城市及周邊地市和縣城。1985年以后我國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沒有遵循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規律,勞動力大規模流動不僅沒有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城鄉差距反而更加明顯。
(三)勞動力流動現狀、特征分析
1.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現狀
我國目前的失業人口包括:城鎮失業人口和下崗職工、農村剩余勞動力和新增就業人口。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失業率為12% ~28%。近年來,研究者在排除我國失業統計中的誤差后計算得出,目前我國城鎮失業率大約為15%,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則高達26%。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為78444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年齡人口為5519萬人,農村勞動力占全國總勞動力的7.1%。農業部課題組運用勞動力合理負擔耕地法來計算種植業所需勞動力數量,結論是中國現階段農業部門需要的合理勞動力數量約為1.96億人。按1998年中國農業勞動力3.48億人計算,剩余勞動力達1.52億人。而且預計今后農村每年還會新增4萬名適齡勞動力,直到2003年達到高峰。截至2016年2月,我國農村有1億到1.2億剩余勞動力有待轉移。
2.勞動力流動發展歷史與趨勢特征
根據學者預測,2004~2020年我國需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億到1.2億人,平均每年需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700萬人,形勢不容樂觀。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有2.21億人,2011年為2.3億人,占總人口的17%(國家計生委2012年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2》),比2000年增加1億人,2014年達到2.63億人。這期間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規模很大,速度之快讓一線城市承載力受到極大的挑戰。而農村就業勞動力1.55億人(2010年),比2009年增加765萬人,增速僅為5.3%。農村勞動力流失現象嚴重,不少農村荒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威脅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耕地、糧食的安全。
勞動力流動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三點。其一,規模大、范圍廣、時間跨度長。近十年凈增1億人,幾乎涉及全國所有省區市,跨省、跨區縣,時間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30多年,從而派生出城市“農二代”“新生代農民工”這種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名詞。其二,流動方向大部分是從中西部農村流向東部沿海大城市,集聚于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成渝城市群、武漢長沙圈等各省會城市周圍。其三,近十年來,國家政策的支持、中西部自身的發展及承接東部產業的梯度轉移,使農民工出現回流現象。伴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和土地流轉及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制度的試點,部分農民工在條件相對成熟和優越的家鄉縣城置業、創業、養老或返鄉承包土地或經營旅游業等,農業產業化趨勢呈現,條件優越的地區已逐漸呈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雛形。
伴隨著戶籍制度的松動及土地流轉政策的推進,發達地區或大的都市圈周圍的農民擁有更多選擇生活地域的自由和權利,勞動力回流將成為新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