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中的法律文化
- 石屹
- 811字
- 2019-01-04 19:39:09
媒體審判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媒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媒體的力量也在日益顯現,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媒體審判”,實際上,“媒體審判”是對法院的審判權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權利的雙重侵犯。
不過,并不是所有媒體針對一個審理過程中案件的發聲都是“媒體審判”,出現下面的情況才能算作“媒體審判”。
媒體在法制報道中出現越界行為,導致對法庭審判結果產生了影響,叫媒體審判;反之,沒有對案件結果產生影響的媒體報道,不能稱之為媒體審判。
在新聞自由與公正審判的關系問題上,新聞媒體如何在行使正常的采訪報道權的同時,避免對司法過程的不當干預,是當下存在的一個問題,值得媒體人好好把握。
媒體這種不當干預最初被稱為“報紙審判”,這原本是國外司法界對報紙媒體在法制報道中的越界行為的批評。后來擴大到包括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媒體審判”,近些年來,隨著基于互聯網的公眾輿論的興起,又出現了“輿論審判”。
魏永征教授認為,“媒體審判”是指新聞媒體報道正在審理中的案件時超越法律規定,影響審判的獨立和公正,侵犯人權的現象。
這種現象多數發生在刑事案件報道中。主要表現為媒體在案件審理前或判決前就在新聞報道中搶先對案件進行確定式報道,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量刑等結論。
當下中國,新舊媒體空前發達,而社會分歧和仇官、仇富現象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反映在司法過程中或之前、之后的輿論,就是新舊媒體空前關注在平民與達官貴人之間發生的刑事案件,以致屢屢形成輿論高潮。其間當事人、媒體與公檢法機關特別是法院的關系尤為錯綜復雜,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對司法不公的擔憂。而在這些的后面,可能還有其他公權的介入,使一個個原本復雜、喧囂的事件變得更加不容易處理。
如果新聞媒體從事這樣的活動,就越過了正常報道的界限,是一種應該遭到譴責的媒體失德行為;但是在中國的特殊語境下,新聞媒體與法律學界和業界對“媒體審判”多有歧見,因此成為一個中國式的媒體倫理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