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島國研究(第1輯)
- 陳德正 呂桂霞 曲升
- 6487字
- 2019-01-04 23:48:48
專題論文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進展、機遇與挑戰
摘要:近年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總體穩定,各領域合作日益深入。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背景下,雙方共同利益得到進一步拓展,并由此迎來新的合作機遇。盡管當前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仍面臨諸多挑戰,但穩定的政治關系仍將是鞏固雙邊關系的基石,并且戰略對接的深入將為雙方創造更多的發展與合作機遇,從而推動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總體來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關鍵詞:太平洋島國 周邊外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太平洋島國在中國外交戰略的地位得到再度提升。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太平洋島國斐濟,并與多個太平洋島國領導人進行會談,推動了新形勢下雙方關系的深入發展。與此同時,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一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的新定位與新進展
(一)中國外交中的太平洋島國的新定位
早在2006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在“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提出,發展與太平洋島國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是中國外交的權宜之計,而是戰略決策,中國與太平洋島國是合作伙伴。此后10年,太平洋島國在中國外交戰略的地位有了新的發展與提升。當前,太平洋島國在中國外交戰略的新定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伙伴關系。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斐濟期間提出,中國對發展同太平洋島國關系的重視只會加強,不會削弱,投入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并將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定位為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伙伴關系。在此框架下,中方尊重各島國自主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支持島國以自己的方式管理和決定地區事務,支持島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由此,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進入戰略伙伴關系發展的新時代。
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區域。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并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太平洋島國無疑是這一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框架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戰略對接擁有了新的平臺,并將由此創造相互合作的新動力。
(二)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經貿關系發展
中國與太平洋島嶼地區貿易規模不大,但發展十分迅速。據中方統計數據,2015年中國與太平洋島嶼地區的貨物貿易額達81.8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2.77%,為2000年的29.8倍,其中中國從太平洋島嶼地區進口額為29.06億美元,向太平洋島嶼地區出口額為52.74億美元。
2014年中國對太平洋島嶼地區投資總額為3782萬美元,較上年增長216.8%,累計投資額為10.20億美元,較10年前增加10.03億美元。
太平洋島嶼地區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三)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機制化合作
隨著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的深入發展,雙方合作逐步邁上了機制化軌道,并不斷取得一些新的進展。目前,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建立的合作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一是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2006年4月,“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斐濟楠迪成功舉辦,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代表中方宣布了支持島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重大舉措。2013年11月,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在廣州舉行。中方在此次論壇上進一步提出支持島國重大項目建設、支持島國擴大對華出口、支持島國開發人力資源、支持島國開拓中國旅游市場、支持島國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支持島國發展農業生產、支持島國保護環境和防災減災等政策舉措。
二是太平洋島國論壇會后對話會。自1989年中國開始受邀出席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會議結束后的對話會議后,中國一直積極參與這一對話機制,并為雙方關系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9月,第27屆太平洋島國論壇會后對話會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斯比港舉行,中國-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特使杜起文代表中國政府出席并闡述了中方在氣候變化、漁業、信息通信技術互聯互通等問題上的立場,提出中方愿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同島國加強對話,并繼續幫助島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繼續支持島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
二 中國-太平洋島國關系的新機遇
(一)戰略對接邁入新階段
2010年以來,中國領導人同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在雙邊和多邊場合多次舉行會見,并就雙方關心的地區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并為相互之間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礎,尤其是2014年習近平主席的南太平洋之行。在這次出訪過程中,習近平主席訪問了斐濟,并同其他建交小島國領導人一一舉行了會晤,推動雙方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中國與太平洋島國戰略對接邁入新的階段。
在中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以及“一帶一路”建設倡議之際,南太平洋國家也加緊實施發展戰略,甚至制定了新的戰略規劃。在太平洋島國方面,各國正致力于落實2004年太平洋島國論壇首腦會議提出的旨在推進地區合作和一體化的“太平洋計劃”,促進和擴大南太平洋地區在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良政建設和安全等領域的合作。此外,斐濟等太平洋島國正在制定國家發展戰略。
由此可見,在政治和戰略上,當前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相互信任不斷加深,并且雙方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對接空間十分廣闊。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裝備合作方面,雙方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二)貿易合作拓展新空間
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屢屢取得重大突破。盡管目前中國尚未與任一太平洋島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雙方都積極為促進雙方經貿關系創造新的條件。
2013年11月,中國副總理汪洋在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上提出了一系列促進雙方貨物和服務貿易的措施。例如宣布給予太平洋島國中的最不發達國家95%的出口商品零關稅待遇,支持島國企業來華參加各類展會和推介活動,為島國的優勢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創造便利條件;協助島國來華舉辦旅游推介活動,鼓勵更多中國公民赴島國旅游;適時商簽雙邊航空運輸協定,鼓勵航空企業開辟直航線路等。
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楠迪同斐濟、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瓦努阿圖、庫克群島、湯加、紐埃等8個建交太平洋島國領導人舉行集體會晤,并宣布支持島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將給予最不發達國家97%稅目的輸華商品提供零關稅待遇。這一政策有利于太平洋島國擴大出口市場,并提升雙方經貿關系。此外,中國與斐濟還探討了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行性。2015年11月4~5日,中國和斐濟自由貿易協定聯合可行性研究第一次工作組會議在斐濟楠迪舉行,雙方就聯合可行性研究報告提綱、職責范圍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交換了意見。
(三)投資合作創造新抓手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在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方面,中國相比太平洋島國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而太平洋島國擁有市場和需求,雙方合作的互補性很強。并且,中國還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措施為太平洋島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便利。
2013年11月,中國提出向與建交的太平洋島國提供10億美元優惠性質的貸款,用于建設重大生產型項目、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與此同時,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設立10億美元專項貸款,用于支持島國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斐濟《斐濟時報》和《斐濟太陽報》發表題為“永遠做太平洋島國人民的真誠朋友”的署名文章。文章稱,中國將繼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太平洋島國提供支持和幫助,鼓勵更多中國企業參與島國投資合作,幫助島國解決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
(四)金融合作增加新平臺
2016年1月16日,由中國提出創建的開發性區域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為“亞投行”)開業儀式在北京舉行。作為現有機制的補充,亞投行的主要業務是為亞太地區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援助,將致力于解決亞洲地區存在的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問題。亞投行正式成立并開業,將有效增加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多渠道動員各種資源特別是私營部門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動區域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也有利于改善亞太地區的投資環境,創造就業機會,提升中長期發展潛力,從而為經濟增長帶來積極提振作用。
盡管目前亞投行沒有太平洋島國成員,但作為域內地區,太平洋島嶼地區在亞投行的業務范圍之內,這為太平洋島國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可見,亞投行的成立不僅為中國與澳大利亞、新西蘭之間的金融與貨幣合作搭建了新的平臺,也將推動中方與包括太平洋島國在內的整個南太平洋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與投資等更加廣泛的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五)人文交流獲得新支持
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之一,也是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的重要依托。2013年11月,中方宣布在未來4年內為太平洋島國提供2000個獎學金名額,幫助培訓一批專業技術人員;繼續為島國援建中小學校,并提供漢語教學幫助;繼續向島國派遣醫療隊,傳授抗瘧經驗和技術;繼續派遣農業、漁業專家,支持島國發展農業生產。這將為太平洋島國的長遠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三 中國-太平洋島國關系的新挑戰
(一)國家層面: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改變
首先,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制約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外部需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近八年,世界經濟仍然行進在緩慢增長通道。2016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下調了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把6個月前的預測值下調了0.4個百分點至3.2%。這表明,從短期來看,世界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增大,無論是投資、消費還是出口,主要經濟體均面臨較大的改進壓力。從中長期來看,世界經濟的增速則主要與技術進步與擴散、人力資本、市場規模、制度條件、資源環境約束等變量有關,而這些都不容樂觀。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金融危機前世界經濟5.5%以上的增速將難以再現。如不考慮突發性的大型全球災難,世界經濟將維持在3.0%~3.5%的中低速增長區間。同時,資源、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給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多數太平洋島國經濟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和漁業資源。但近年來,鐵礦石、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跌,給太平洋島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
其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掣肘雙方合作動能。在過去40年間,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作為世界經濟的領航者,中國為世界經濟的穩步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近年來,全球流動性寬裕、政府支出擴張和新興市場的整體繁榮等中國經濟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均已發生變化,一些長期積累的國內經濟結構性問題也使經濟的持續增長受到掣肘。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也影響了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的產品需求和市場開發。并且,中國與一些發達國家之間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對太平洋島國的投入必定十分有限,難以與其他大國抗衡,難以完全滿足一些島國發展的需要。此外,臺灣問題也是橫亙在中國與部分太平洋島國之間的障礙。
(二)區域層面:大國在太平洋島嶼地區對中國的防范加大
21世紀以來,太平洋島嶼地區在經濟、安全和外交等一系列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勢,使得太平洋島嶼地區逐步成為國際社會重點關注的地區之一,大國在這一地區的競爭與博弈也隨之日益激烈。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域內外主要大國對中國的防范也日益增加。
太平洋島國原來一直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對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國的依賴都比較大,由于經濟上不夠獨立,政治上就容易受到他國影響。目前,歐盟、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印度、英國、法國、日本、美國、中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組織均為太平洋島國論壇會后對話伙伴,并十分關注并積極參與太平洋島嶼地區的發展與合作進程。為了加強與南太平洋地區的聯系,一些國家還與該地區建立了雙邊合作機制。例如,1996年10月,日本和太平洋島國論壇秘書處聯合成立太平洋島嶼中心(PIC),次年成立日本-太平洋島國首腦會議機制,并且每3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2003年7月,法國與南太平洋國家合作構建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法國-大洋洲峰會,同樣每3年舉行一次會議。美國利用其在太平洋島嶼地區擁有領地和屬地等優勢,也積極介入太平洋島嶼地區事務。
近年來,中國加強了與太平洋島嶼地區的經貿往來,加大了對太平洋島國的援助。但這些實現雙方互利共贏、體現中國責任的行動卻受到外界的懷疑。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研究顯示,2006~2013年,澳大利亞向太平洋島嶼地區提供了68億美元雙邊援助,美國提供了17億美元,中國提供了14億美元,其中中國向斐濟提供了3.392億美元,多于澳大利亞提供的2.522億美元。由此,該項研究認為中國正在南太平洋地區挑戰澳大利亞的影響力。夏威夷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特倫斯·史密斯(Terence Wesley Smith)對此也表示,中國在太平洋島嶼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正在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該地區一些傳統大國構成巨大挑戰。
因此,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域內國家在內的全球主要國家對中國在太平洋島嶼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感到擔憂,在合作促進該地區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中國的防范。
(三)全球層面:新興領域的問題與挑戰日益加大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和海浪侵蝕等災害給南太平洋地區島國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應對氣候變化由此成為南太平洋地區各國經濟發展與對外合作的優先議題。為此,14個太平洋島國參與成立了小島嶼國家聯盟,呼吁國際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率先采取行動大幅減排溫室氣體,同時增加經濟和技術援助,支持小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近年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在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低碳技術等方面取得巨大進步,還在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參與國際對話、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氣候談判、促進新氣候協議的達成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但由于仍保持較高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國一直受到部分太平洋島國的指責。盡管中國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巨大努力,但與這些國家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氣候變化問題也因此成為中國處理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的障礙因素。
四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的前景展望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政治關系總體穩定,經濟互補性日益顯現。隨著雙方伙伴關系的發展與升級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推進,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的發展前景廣闊。展望未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將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首先,穩定的政治關系仍將是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的基石。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斐濟期間,將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定位為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伙伴關系。這為雙方政治關系的未來發展確定了方向。盡管太平洋島嶼地區國家規模不一,發展階段迥異,部分國家政治環境復雜,但雙方都擁有加強高層交往、增加政治互信、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的強烈意愿。為此,中國應著眼于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大勢,把握該地區獨特的政治經濟環境,充分發揮高層對話的作用,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商與合作,擴大雙方在全球和地區問題上的共識,合理照顧彼此在國際社會中的重大關切,尋求更多的利益交匯點,為雙方關系的發展營造友好的政治與社會環境。
其次,共同的發展訴求將推動雙方經貿合作邁上新的臺階。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還沒有消除,中國和太平洋島嶼地區的經濟復蘇仍面臨各種挑戰,雙方的經貿合作將是各自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隨著中國對太平洋島國免稅稅目的比例不斷提升,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并且,一旦中國-斐濟自由貿易區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將對整個太平洋島嶼地區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無疑會促進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經貿關系的全面提升。
最后,戰略對接的深入將為雙方創造新的發展與合作動力。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太平洋島國與中國擁有較多的利益契合點,發展戰略對接領域的不斷拓展和深化不僅能夠為雙方帶來切實利益,還能創造更多的發展與合作機遇。因此,當前應加強“一帶一路”與太平洋島國發展戰略的對接并在戰略對接的框架下開展一些符合各自戰略需要的合作項目,推動雙方合作向全方位多層次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