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南海社會工作發展報告(2017)
- 陳永杰 盧施羽 劉維
- 1085字
- 2019-01-04 19:22:24
序
站在歐洲、北美及其他亞太地區社工界同仁的角度,這本通過一個區來透析華南社會工作發展的報告,值得歡迎。通過剖析政府如何推動社會工作,尤其是其中的老年社會工作專章,在那些屢見不鮮的核心挑戰與機遇中我們能收獲不少啟迪。
在每一個國家,作為一種服務,社會工作究竟覆蓋哪些內容,作為一項職業,社會工作又能以何面目出現,都是難以預測的事。在中國斷斷續續地推進社會工作近百年的歷史中,這可謂昭昭在目。例如在兩個世代之前的以色列,在集體農場(kibbutzim)中生產的國營生產隊就有某種形式的社會工作服務。在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國家,以及在中國內地的計劃經濟時期,社會工作可以藏身于就業單位提供給職工的服務之中。這本書的作者把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出現放在整個國家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進程中來剖析,其著眼點則放在當下的十年,透視上級政府如何通過向基層政府下放采購權限,以引領者的姿態,刺激著社會工作機構的出現和同工隊伍的擴大。這本書聚焦于一個區之上,這便是南海。
伴隨著政府購買權限下放的,是整個行業的急速發展,這使得社會治理創新的實踐模式不斷拓寬其邊界,也鼓勵了更大范圍的學習與模仿。但如此推進也存在一定風險,例如在英國常說的“郵編博彩”(post-code lottery),就是指一位公民能享受到多少社會工作服務,居然與他住在哪個社區相關。
如果把社會工作放在一個宏大的社會福利體系(例如人類服務或社會照料)之內來觀察,不難發現一系列的挑戰迎面而來。例如,這要求社會工作與醫療、教育和就業服務整合在一起。但我們知道,相比起這幾項社會政策中的龐然巨物,社會工作本來就體積微小,整合的結果可能是被吞噬或淡化,或者用中式話語可稱之為“行政化”。在這本報告中,作者正是通過討論社會工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在中國實現專業化,提出上述疑問。必須承認,社會工作要完成這樣一項任務,就要一方面拒絕成為可解百難的“銀子彈”(silver bullet),另一方面又需要打造某種形式的集體身份。這本報告把這個難題放在讀者的面前。
在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努力中,不得不談高等教育中的社會工作。在這個領域中,即便是那些早已建立社會工作教育及培訓體系的國家,其實踐也不盡相同。社會工作機構的總干事和創始人有時會以一種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學者以及他們的專業追求。然而,如果我們認為社會工作需要“在實踐中尋找哲理”(“Practical Philosophising”,英國社會工作作家Timms名言),那么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地的社會工作,都需要有技術、有智慧甚至在某個意義上有激情的社會工作者、總干事和學者挽手合作。
我深信,這本不僅在于描述和分類,更在于反思的報告,會為社會工作的學術界帶來碰撞的火花和互有裨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