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石器技術:理論與實踐
- 李英華
- 3321字
- 2019-01-04 19:06:32
第二節 擬解決的問題
20世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表明,盡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中國的舊石器工業與歐洲、北非、近東相比仍然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這些差異不僅表現在原料上,也表現在石制品類型特征上。然而,到現在為止,在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的類型學方法似乎并沒有使我們清晰地揭示并深入探索我國舊石器遺址內部及遺址之間的多樣性,所以我們對中國舊石器工業在世界框架內的地位及特征的認識仍然有待于進一步加深和充實。
盡管中國舊石器遺址數量相當豐富,而且通過類型學研究我們已經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文化序列的演化框架,區分了多個區域類型,不過客觀而言,部分石器工業仍然有必要從技術的角度對其進行新的研究和探討,以便揭示古人類在石器工業生產中運用的認知模式并解釋相關的技術行為。以貴州黔西觀音洞、大洞、大荔、許家窯、丁村等遺址為例,此前已有學者對這些遺址的石制品進行了類型學分析并區分了相當多不同類型的工具。但客觀地講,這些遺址石器工業生產的目的、古人類在生產體系中運用的知識和技能沒有被完整地揭示出來,而且打制者對石器工業體系的管理策略及相關的技術行為也沒有得到比較全面的社會-經濟學解釋。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在這里無意指責此前的類型學研究,而是想運用新的技術研究方法對這些材料嘗試進行新的分析??紤]到技術研究方法還沒有被系統地運用于中國的材料,本書擬解決的問題將圍繞對該方法的介紹及應用展開。
一 擬解決的宏觀問題
在揭示我國舊石器工業內部及工業之間的多樣性、探索它們與世界其他地區石器工業異同的問題上,方法論可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與此前的類型學研究不同,本書研究的初衷正是要嘗試運用新的方法以期獲得新的更深入的認識。從方法論層面看,以下兩個問題與本書研究關系最為密切,而且能對其發揮指導性作用。
-我們應該怎樣探索并解釋我國舊石器工業內部及工業之間的多樣性?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多樣性?
-既然我國舊石器材料與歐洲、北非、近東等地區的石器工業相比有特殊性,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研究這些材料?換句話說,在類型學之外,我們應該怎樣運用技術研究的方法來研究我們的舊石器材料?
這兩個問題構成了本書在理論構思上的框架,雖然我們在本書中展示的多個遺址的技術研究無法也沒有包含中國舊石器工業的全部,但毫無疑問這些研究將會直接或間接地為將來更深入地探討相關問題提供證據或奠定基礎。
二 擬解決的具體問題
在法國,舊石器技術研究的方法也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道路。從“操作鏈”概念的提出(Leroi-Gourhan,1964)到對它的闡釋與運用(Tixier,1980a; Inizan,1976),從技術-認知學和技術-經濟學的提出運用到探索工具的產生與技術進化的機制(Bo?da,1997),其間經歷了約半個世紀的發展??偟膩碚f,對于精細發掘所獲得的材料,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史前人的技術行為:一個是技術-認知學(也稱為技術-心理學)(Pelegrin, 1991),另一個是技術-經濟學(Inizan,1976; Perlès, 1991)。技術-認知學分析的目的是定義石器生產體系中所運用的技術知識,可以分解為概念、方法、工藝和流程。技術-經濟學分析的目的是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史前人的技術行為(Bo?da et al., 1990)。這兩方面研究相互依存,互為補充,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進行。事實上所有的技術分析都可以被整合到這兩方面研究中來,所以本書涉及的所有遺址的技術分析也是按照這兩個方面展開的。
根據石器生產操作鏈中幾個連續或循環的階段及本書所涉大部分研究的實際流程,本書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原料的獲取和開發;
-石器工業生產體系的特性和目的;
-工具的分析;
-對石器工業生產體系的技術-經濟學解釋;
-中國舊石器工業之間的比較及其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比較。
(一)原料的獲取和開發
這一分析將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在相關石器工業中運用了哪些原料?
-這些原料的數量比例如何?
-這些原料來源于哪些地方?其產地與遺址有多遠的距離?
-這些原料在巖層或采集地點內堆積的性質如何?它們以何種形態被帶進遺址?
(二)石器工業生產體系的特性和目的
這一分析的主要目的有兩方面:一是通過辨認石核剝坯過程中的預備方法和生產方法揭示打制者所運用的操作程式(schème opératoire);二是通過觀察修型工具的原料形態、打制過程,復原打制者對原料選擇的要求和對工具構型的整體安排(也即操作程式)。這兩方面的分析可以通過以下七個層次展開。
-石核剝坯過程中運用了什么樣的預備方法?
-石核剝坯過程中運用了什么樣的生產方法?
-根據石核的結構特征,石器工業的生產體系可以被定義為剝坯體系中的哪一類?
-相關遺址石器生產體系與歐洲、非洲比較廣泛分布的levallois概念相比有什么樣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打制者運用修型概念是如何選擇原料的?
-各類修型工具的毛坯構型有什么特點和規律?
-這些修型工具的毛坯構型與西方所謂典型的阿舍利工業組合中的產品有什么共性和差異?
(三)工具的分析
與類型學對工具的分類與研究不同,本書對工具的技術分析是根據使用-功能單元在二次加工過程中形成的諸技術特征來區分不同的技術-類型的,這部分的分析試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工具二次加工過程運用了何種方法?通過協同作用整合在刃口上的技術特征分別有哪些?
-相關工具(包括剝坯產品二次加工成的工具和修型而成的工具)可以被分為哪些技術-類型?
(四)對石器工業生產體系的技術-經濟學解釋
在整合材料的基礎上,本書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相關遺址石器工業生產體系進行技術-經濟學的解釋。
-剝坯經濟。
-原料經濟。
-遺址的功能與使用方式。
-遺址石器生產操作鏈目的的復原。
1.剝坯經濟
為了揭示古人類在石器工業生產過程中有沒有根據不同階段的毛坯或產品使用不同的打制概念或方法,本書對相關遺址的分析將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
-相關遺址史前人制作出了哪些類型的工具?
-相關遺址史前人制作工具時選用了什么樣的毛坯?
-石制工具類型與毛坯類型有什么樣的關聯?
2.原料經濟
原料經濟反映了史前人在石器生產體系中對不同原料的管理過程(Perlès,1991),它可以被分解為以下三個問題。
-各原料是以何種形態被帶進遺址的?
-打制者在石核剝坯和修型過程中是否對不同原料運用了不同方法?
-打制者是否選用了不同原料來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
3.遺址的功能與使用方式
在整合技術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本書將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對相關遺址的功能與使用方式進行推測。
-在遺址形成過程中埋藏動力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構成遺址的諸輸入能量與輸出能量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操作鏈的哪些要素在遺址中是缺失的?
4.石器生產操作鏈目的的復原
通過整合技術分析的結果,各遺址石器生產操作鏈的目的最終將能得到復原。該分析的重點在于了解古人類在石器打制之前的計劃、確定石器生產過程運用的各種概念和方法以及工具二次加工過程中采用的策略等。
(五)中國舊石器遺址之間及其與世界其他地區石器工業的比較
1.中國舊石器遺址之間的比較
考慮到本書選擇的大部分遺址年代為距今30萬—5萬年,大致涵蓋了歐洲、非洲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所以本書首先用專門的章節探討了相關遺址石器工業技術特征的共性和多樣性,這些遺址包括貴州觀音洞、大洞、梁山龍崗寺、山西許家窯、丁村、周口店第15地點、湖北鄖縣后房等。之所以選擇這些遺址,主要是因為這個年代區間在全世界范圍內比較重要,而中國遺址不是特別多,研究的體量比較合適;另外,這些遺址包括了中國已經發表的、我們目前能接觸到的大部分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它們可以與歐洲、北非、近東等地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做宏觀上的對比,有利于揭示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
我們的比較分析將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中國的幾個舊石器遺址之間存在哪些多樣性?
-中國的幾個舊石器遺址之間表現出哪些相似性?
在上述比較之后,將考察本書涉及的早期遺址如龍骨坡、“鄖縣人”等與上述遺址之間的關系,按照剝坯和修型兩種概念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和多樣性。
2.中國舊石器遺址與世界其他地區遺址之間的比較
在比較中國舊石器遺址石器工業之后,本書將試圖從整體上探討中國舊石器工業在世界舊石器工業中的地位。據此,我們對書中涉及的中國舊石器遺址與西北亞、南亞、歐洲、近東和北非部分典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工業做了宏觀的比較,以揭示上述地區舊石器工業之間的多樣性。分析試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中國舊石器工業與西北亞、南亞、歐洲、近東和北非的舊石器工業之間有哪些相似點與不同點?前者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