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看透信貸:信貸業務全流程深度剖析
- 何華平
- 1808字
- 2019-01-04 17:56:57
前言
本書源于我曾經在知乎社區回答過的幾個問題和一些專欄文章,如:在銀行從事風險管理是什么樣的體驗?國內汽車金融的現狀和前景是怎樣的?為什么存貨積壓會導致當期毛利率的提高?銀行信貸中的“穿透原則”是什么?文章得到知友的關注、點贊,引起媒體轉載,在各大金融論壇、微信圈、網站流傳,很多還經過了改編、夸大,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不成熟的觀點,一旦成為公眾知識,作者就有了責任,這恰恰是我很擔憂的。出版社邀請我就信貸風險管理題材寫一些東西,本人深感才疏學淺,修養不夠,難堪重任;然基于前述之責任,我還是要努力地去完成,對各種問題進行闡釋,修正偏激的觀點,以免以訛傳訛,誤人子弟。
風險管理這個題材可以很大,如一家金融機構的全面風險管理,包括《巴塞爾協議》、監管政策和各種模型工具;也可以很具體,如特定場景下的信貸產品風險管控。講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會錯,但是很空洞;談操作,往往只適用于特定情景,特別容易誤導讀者。筆者盡量把理論和實務結合起來,從一筆傳統信貸業務的流程出發,介紹風險管理方法,把自己這些年看到的、學到的、想到的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編輯希望我多給干貨,如何理解干貨?重點關注第一還款來源!加強貸后管理!核實用途真實性!這些話我們聽了很多,甚至有些麻木,這些話永遠是正確的,但更像免責聲明。道理都懂,但是如何做?如何關注?如何加強?如何核實?以最基礎的信貸工作——企業信用信息查詢為例,一次專項檢查可能你需要查一萬個客戶,如何批量查詢?如何識別驗證碼?這才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只有把信貸流程上各個細節拆分出來,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程序化,才能做到“天下功夫、唯快不破”的境界,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金融理論大家都耳熟能詳,坐而論道易,起而行之難,實操層面往往就是這些技術問題,當然還有法律問題、人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對干貨的理解。限于紙媒的局限性,本書無法展現太多技術細節,側重介紹筆者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以及自己的從業體會,或經驗、或教訓,與大家分享。由于這個行業變化太快,今天的答案明天就過時,地區差異也非常大,所以讀者看看就罷,切莫生搬硬套,以免引起誤導。信貸工作玩的是真金白銀,傷不起,本書觀點僅為筆者個人的理解,并不代表任何單位,工作中請嚴格遵守您所在機構的規則。
知乎上分享的是知識,知道不等于做到,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信貸工作講究的是經驗積累,沒做過的,光看一些文件,即使是手把手地操作規程,有些東西可能還是無法體會。事實上,歸納出來的干貨,寫在書本上的規程,僅僅能夠應對一般情況。歸納的過程往往遺失了個案、特例。金融行業的特殊之處在于,例外情況(1%的小概率事件)恰恰是風險之源,往往造成巨大的損失。怎么辦?那就要靠經驗和閱歷,還需要很多背景知識,如經濟、法律、會計、企業管理、政府運作、社會常識等,本書介紹了一些,權作入門,但是遠遠不夠。我們只有一個客戶一個客戶地做,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去積累,把手頭每一個單子做好,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學習再實踐,才能有實實在在的提升。經驗很重要,但是也不能淪為經驗主義,經濟社會制度變化太快了,民法體系正在完善。企業注冊登記、不動產登記、信用體系都在變化,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從業者要不斷學習各種最先進的風控技術。風險管理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技術這東西,別人不會,價值連城;都會了,也就一文不值,失效了,變成了大眾知識。我們一方面要從戰術上重視這些“風控技術”的東西,另一方面要總結出那些人性中永恒不變的東西。
筆者2005年開始從事銀行信貸,記得第一次信貸調查是去中關村一戶科技型企業,2009年后參與初創一家汽車金融公司。金融工作十余年,各種苦樂酸甜,沒有太多大的業績,習慣對工作小細節進行改進,做了不少實用工具,在業內流傳。在行業里做,如夸父逐日,沒時間去沉淀和總結;近些年,我也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不同層面的從業人員,也認識到自己的孤陋寡聞,對信貸與風險管理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有時間去思考,愚者千慮或有一得。由于本人從業年限較短,水平有限,書中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望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許多老師、同事、朋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并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同時還引用了許多前輩和同行們已取得的眾多成果,在此致以深切謝意。最后感謝出版社石美華與宋燕女士,沒有你們的辛勤勞動與對我的鞭策和鼓勵,本書是難以完成的。
何華平
2017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