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看透信貸:信貸業務全流程深度剖析
- 何華平
- 2888字
- 2019-01-04 17:57:02
1.5.2 信貸法律基礎
經濟分析可以天馬行空、大膽推測,做業務卻要腳踏實地,信貸業務體現為一系列法律關系,有一系列法律文本,一個小小的瑕疵都會導致巨大的風險。我們要做好信貸業務,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有預見性,能理清各種經濟利益關系,要像程序員一樣高效率,還要像律師一樣嚴謹。
本書附錄羅列了一些信貸從業人員應知應會的法律法規。信貸活動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受民法的約束。我國的民法體系正在逐漸搭建,2017年3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民法總則》,10月1日起實施,而《民法通則》將退出歷史(《民法總則》也是過渡性的法律,很快將會被民法典取代)。信貸涉及的民法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銀行信貸也是一種商事活動,但是我國民商不分,商法未成體系,信貸涉及的商法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針對這些法律,最高法院還經常出臺司法解釋和下發指導性判例,這些都是需要結合工作不斷地去了解。
法律法規文件很多,發生沖突怎么辦?我們口語中的法律法規很廣,狹義來說,法律僅指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分別由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規章是國務院部委(如銀監會、人民銀行)、地方政府制定的文件;除了這些法律法規規章之外的就是一般性的規范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于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性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施行?!币话銇碚f,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其中:省人大的法規>省人大常委會的法規>市人大的法規>市人大常委會的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之間孰高孰低,法律沒有明確。同一機關制定的法規沖突,特別法優于一般法、新法優于舊法。這里比較的前提是借貸雙方受到該法律法規的約束,有些法律法規有特定的適用主體,例如監管部門的規章往往只能約束被監管的金融機構,而不能約束借款人。
小資料
信貸活動的法律風險就是違法犯罪,違法包括刑事違法、民事違法、行政違法,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行政違法要受到行政制裁,如果違反刑法、依法應受刑罰的就構成犯罪?!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中信貸業務犯罪主要包括:商業受賄罪、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違法發放貸款罪、違法向關系人發放貸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對違法票據承兌付款保證罪、貸款詐騙罪、票據詐騙罪、騙取貸款(或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罪、高利轉貸罪、侵犯公民信息罪等。
依法合規辦理業務是信貸人員保護自己的最好手段,合規能夠盡量規避執業風險。合法不一定合規,合規的準確含義是符合本行的規定,而本行的規定是根據最新法律法規、監管規章、行業實踐、領導講話等制定的,是非常詳細的。合規不一定消除所有風險,實質性風險的把控就需要對經濟、行業、企業有精深的理解,難以測量、難以考核,只能靠信貸人員盡職盡心地去防范。一筆貸款損失了,只要信貸人員是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理的,就能免除很多責任(所謂的盡職免責),如果辦理過程中出現不合規的問題,那么信貸人員的責任就大了。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從業人員以業務合規性替代了對業務實質性風險的把控,言必談“總行規定、上級文件”,把合規當作“擋風的墻”,形式主義、文牘主義盛行。
法律要活學活用,客戶經理不可能熟悉所有法律,也沒必要。法律在不斷地修訂、變動,但是不變的是法律精神。法律不外乎人情,體現的是公平與正義,保護的是誠實與信用,維護了秩序和交易的穩定。形式上符合法律條文,但是偏離了這些最基本的法律精神,受到社會輿論譴責,其行為亦可能被法院否決。完全照搬法律條文,業務就沒法做了。做業務的邏輯是,業務值得做,然后再找法律,論證合規性,走法律程序,而不是在條文中找業務機會。
腓特烈二世曾說過:“如果你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理由的。”例如不良清收時,我們首先要找到財產,然后找律師,走訴訟程序,保障財產處置的合法性。
法律是公平的,不偏不倚,是借貸雙方的武器,一段保護債權人利益的法律條文,它既可以保護我們銀行的利益,也可以保護其他銀行的利益,還可以保護民間債主的利益,甚至保護借款人虛構的債主利益,即淪為逃廢債的工具。比如撤銷權的運用,既可以撤銷逃廢債交易,也可以撤銷我們銀行的抵質押行為、提前收貸行為。又比如善意取得制度,既可以保護債權人善意取得抵質押權,也可以保護第三方善意取得所有權。何為虛構?何為善意?法官不會偏聽偏信,法官沒有參與整個信貸流程,很多信息你不提供他就無從知曉,沒有證據你如何說對方的債權是虛構的?別人有了證據也可以論證你的債權是有瑕疵的,所以我們做業務的時候要熟知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以合法形式取得證據,這就是工作習慣。隨著銀行產權改革,國家的銀行變為股份制銀行,司法機關對銀行債權的態度有了很大變化,并不是一邊倒地支持銀行。而且很多全國性的銀行與本地企業發生糾紛,本地法院往往會傾向于保護本地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實務中,借貸雙方地位是不平等的,我們在信貸展業的時候要關注當地的司法環境,盡量選擇能夠控制得住的客戶,如果借款人非常強勢,要想通過法律去約束對方是很困難的,實務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有時候,法律又傾向于保護特別弱勢的當事人,如建筑工程款優先權、刑事案件醫療費、善意購房者利益等。要注意的是,銀行的對手既有跟我們一樣精通法律條文的其他銀行,又有各種不遵守法律的民間債主。我們不能將法律神圣化,要針對不同對手運用各種手法。
除了法律法規,信貸人員還要了解相關部門的辦事流程,這些部門包括房地產管理部門、機動車管理部門、工商管理部門、公證機關、法院等。實務中,這些政府工作人員對上級部門的內部會議紀要、操作規范等文件的重視程度要遠遠超過法律、司法解釋,也導致了各地執行政策口徑不一致。以辦理在建工程抵押為例,筆者就曾遇到這些情況:有的地方直接不給辦;有的地方土地已抵押或者已納入預售的樓盤不給辦,要先解除原土地抵押才給辦,有的地方不僅要先解除土地抵押,還要銀行出承諾函,不影響開發商拿預售證、不影響售樓和辦房產證,甚至要在借款人出具的“抵押物清單”上蓋章證明已抵押房產未銷售等;有的地方原則上需要解除原土地抵押,但經主管部門研究也可以不解除土地抵押;也有一些地方可以辦理在建工程抵押,不需要解除原土地抵押。作為從業人員,我們無法左右法治進程,只能不斷熟悉抵押、過戶、公證、訴訟等事項所需要提交的資料及其辦理流程,還要第一時間掌握其政策變化情況,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辦妥業務。作為銀行管理人員,要借助各種平臺,積極地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