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看透信貸:信貸業務全流程深度剖析
- 何華平
- 895字
- 2019-01-04 17:56:59
1.2.4 其他相關機構
除了不同類型的放貸人,信貸業務還涉及很多相關的機構,如表1-1所示。
表1-1 信貸業務涉及的相關機構

這些機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部門;另一類是市場化機構。對于政府部門,要清楚其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權力運行方式。隨著簡政放權的深入,很多事情政府已經不再管,政府承擔的責任也慢慢地由市場主體承擔了,要搞清楚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得自己去調查,要做一件事情就得自己評估風險,并且自己承擔風險,而不能一味地去獲取政府的背書,超出法定權力的這些承諾也缺乏效力,或者變成了個別工作人員的越權行為。對于市場化的機構,我們要搞清楚:它提供什么服務?收誰的錢?立場在哪里?這些機構可能在技術上很專業,但是其獨立性往往更重要。例如:大數據公司可以協助放貸人輿情監測,挖掘借款人的負面信息,但是也可以替借款人管理輿情,如財經公關、轉發軟文、刷點評、刪帖,甚至成為債務人非法集資的幫兇,打著“大數據風控”的牌子吸納資金。各種中介機構都有執業規則,如《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資產評估準則》等,熟悉這些規則,可以了解各機構做事的方式。中介機構信奉“形式重于實質”,嚴格按照準則做事,保護自己,其結論和假設息息相關。而信貸人員必須“實質重于形式”,如果僅僅把問題甩給中介,中介甩給客戶,客戶出具一系列“承諾”,這種工作方式對問題解決沒有太大幫助。
事實上,中介往往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一方面幫助放貸人設計風控體系,一方面幫助借款人融資籌劃。在專家的指導下,一筆簡單的貸款變成了復雜的“結構化產品”。當這種體系復雜到一定程度,借貸雙方都不得不把這些工作外包給“專家”。慢慢地,我們習慣了外包,守著牌照做容易(“干凈”)的事情,把難事(“有風險”)外包。項目評估難,外包給工程咨詢師;財務分析難,外包給審計師;抵押品估值難,外包給評估師;合同把關難,外包給律師;催收難,外包給催收公司;市場營銷難,找專業的營銷代理、推廣中介,招聘資源型人才;風控難,轉嫁給擔保公司,讓“大數據模型”擔責。外包是輕資產的思維方式,能外包的盡量外包,以聚焦主業、提升效率,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懂,否則往往是把收益給了外包機構,把風險留給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