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7章 名宦 (4)

右丞姚文獻公,名樞,字公茂,號雪齋,營州柳城人,復遷洛陽。初,為燕京行臺郎中。未幾,辭去。歲庚戌,召居潛邸。中統元年,拜東平宣撫使。明年,召拜太子師,辭不受,改大司農。四年拜中書左丞。至元五年,出僉河南省。十年拜昭文館大學士,詳定禮儀事。十三年拜翰林學士承旨。十七年薨,年七十八。太宗世,詔孔子五十一代孫元措,仍襲封衍圣公。卒,其子與族爭求嗣為訟。及事潛藩,帝時曰:第往力學,俟有成德達才,我則官之。又聞曲阜有大雅樂,命東平守臣員,闕充補,無輟隸習。以宣撫東平,嘗閔先圣之后,詩書不通,義理不究,與凡庶等。版洛士楊庸選孔、顏、孟三族諸孫俊秀者,授之經而學夫禮,授庸教官,以成國家育材待聘、風動四方之美。又詳議王鏞煉習故實,宜令提舉禮樂,庶其歲久不致崩壞,皆從之。【(神道碑。)】

右丞許文正公、太史王文肅公、太史郭公。【(并見太史院注。)】

尚書劉文獻公,名肅,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興中登進士第。國初為東平嚴侯幕官。歲壬子,應召北上,授邢州安撫使。中統元年,拜真定宣撫使。明年召右三部尚書,兼議中書省事。四年致仕,仍議中書省事。是歲卒,年七十六。

平章宋公,名子貞,字周臣,潞州長子人。國初為東平行臺幕官。中統元年拜益都宣撫使,召為右三部尚書。王師圍濟南,參議行中書省事。至元二年拜翰林學士,參議中書省事。未幾,拜平章政事。三年以年老辭位,詔中書大事即其家議之。五年薨,年八十。

參政楊文獻公,名果,字正卿,祁州蒲陰人。金正大初登進士第。國初,為河南課稅及經畧司幕官。中統元年,拜北京宣撫使,明年入拜參知政事。至元六年出為懷孟路總管,其年薨,年七十三。

宣慰張公,名德輝,字耀卿,冀寧交城人。國初,為丞相史忠武王幕官,尋召居潛邸。中統五年拜河東宣慰使,入拜翰林學士,參議中書省事。出為東平宣慰使,就僉山東行省。復召參議中書省事,表乞致仕。未幾,起為侍御史,遂致仕歸。至元十一年卒,年八十。

上在潛邸,歲丁未,遣使來召。既見,王從容問曰:孔子沒后,其性安在?對曰:圣人與天地終始,無所往而不在。王能行圣人之道,即為圣人。性固在此帳殿中矣。

左丞李忠宣公,名德輝,字仲貫,通州潞縣人。初事潛邸,中統元年授燕京宣撫使,歷山西宣撫使,太原路總管。至元五年,召為右三部尚書,八年拜北京行省參知政事,十一年遷安西王相。明年以安西王相撫蜀,又明年拜西川樞密副使。十七年拜安西行省左丞,命未下而薨,年六十三。

參政商文定公,名挺,字孟卿,曹州濟陰人。其先本姓殷氏,避宋諱改焉。國初為東平行臺幕官,入事潛邸。為京兆宣撫司郎中,就遷副使。中統元年,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遂僉行省事,明年進參知政事。坐言者罷。起為四川行樞密院事。至元元年,入拜參知政事,六年同僉樞密院事,累遷副使。十年出為安西王相,十五年王薨,十七年王相府罷,坐事得免。二十年復為樞密副使,尋以疾辭。二十五年薨,年八十。正奉大夫中書參知政事,贈推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國文定公。

自號左山,蓋取曹南山名也。至元二十五年上問公何在?左右對曰:居京城南。問公年?中丞董文用對曰:八十矣。上曰:惜乎老矣!是年十二月薨。延佑二年,其子琦,能畫山水,時為集賢侍講學士,仁宗皇帝詔曰:在昔漢臣若姚公茂實、竇漢卿、張仲謙、商孟卿,實佐佑我世祖光啟大業。而商孟卿爵謙未加,朕甚憫焉。遂有前謚,命琦歸,焚黃致祭于其墓。復詔立公神道碑,先命翰林學士承旨程鉅夫撰文,后更命元明善。以翰林承旨趙孟俯書丹篆額。有詩文,號左山集。五子,琥、璘、瑭、瓛、琦。

琥字召符,至元二十七年兩拜監察御史,三十年遷國子司業,自號獨照。有文集曰彝齋。

瑭,字體符,為太子中書舍人,年五十掛冠。初江南既平,欲引水通舟楫于京師。與大府掾馬之貞友善,薦于丞相伯顏曰:此人知水利,家故有書。言宋人都汴時,僧應言錢塘范金佛舟載以歸,東河其跡故在,是知復泗水,可南達于河、于淮海、于江、北入漳濟,引而可通于白溆入海之渠。沂而至于潞縣,達于京師,則輪販漕運之利,不待車輦矣。丞相以聞,即命之貞由通州而南,相其原隰,集量穿渠。二十六年成,便利甚大,賜名會通河,召實始之。

琦,字德符,大德八年,成宗皇帝以勛臣子召入,備宿衛。仁宗皇帝在春宮,復以充近侍。大德十一年,以春宮旨奏于武宗皇帝,擢于集賢學士朝列大夫。調大名路總管府治中,不就。皇慶元年,授中奉大夫集賢侍講學士。延佑四年,詔命以通奉大夫升為侍讀。仁宗皇帝眷渥特厚,既敕賜立其父神道碑,復賜楮幣五百疋。英宗在儲位時,一日侍,上頤指而示之曰:商德符,世祖舊臣。商孟卿子,當優遇之。泰定元年,除秘書卿,卒。

樞密趙文正公,名良弼,字輔之,趙州贊皇人。國初舉進士,教授趙州。歲辛亥,召居王邸。歷邢州、陜西幕官。己未,王師伐宋,參議元帥府事。中統元年,拜陜西、四川宣撫使。至元七年,授高麗經畧使,奉使日本。還朝,改四川經畧使。十年拜同僉樞密院事。居官九年,以疾辭歸。二十二年薨,年七十二。

參政賈文正公,名居貞,字仲明,真定獲鹿人。初事潛邸。中統元年,授中書左右司郎中,參議中書省事給事中。至元十年襄陽降,授襄陽路總管。十二年僉行中書省事。十四年遷湖北道宣慰使。明年拜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十七年薨,年六十三。

內翰王文康公,名鄂,字百一,開州東明人。金正大初,中進士第,累擢尚書省右司員外郎。金亡,居保定。歲甲辰,召居王邸。中統元年,拜翰林學士承旨,奏立翰林院,詔從其請。至元五年致仕,十年卒,年八十四。【(有行狀及碑銘詳在藝文門。公初仕不受,葬金主而后仕。)】

內翰王文忠公,名盤,字文炳,廣平永年人,金正統中,登進士第。中統初,擢益都等路宣撫副使。王師圍濟南,參議行中書省事,遷翰林直學士,出為真定宣慰使。至元元年,復召入翰林,尋兼太常卿,進拜承旨,居翰林。二十年累乞致仕,不許。年八十二,始遂所請。三十年卒,壽九十二。

尚書李公,名昶,字士都,東平須成人。金興定中,登進士第。國初為東平嚴侯幕官,中統元年,召至京邸,明年以翰林侍講學士,行東平路總管同議官。至元五年召拜吏部尚書。七年除南京路總管,不赴。八年起為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遂致仕歸。二十六年卒,年八十七。

太常徐公,名世隆,字威卿,陳州西華人。金正大中,登進士第。國初為東平行臺幕官。中統元年,拜燕京宣撫使,三年除太常卿。至元元年,遷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常卿,又兼戶部侍郎。七年拜吏部尚書,出為東昌路總管,擢山東道提刑按察使。十五年移江北淮東道。十七年召為翰林學士,又召為集賢學士,皆以疾辭不行。二十二年卒,壽八十。

二年移治順天,歲饑,民乏食,公發粟貸之,所活者甚眾。三年宣撫司罷,公還東平。總管嚴公奏:太常登歌樂句,圣上觀于日月山,既而發還,今十余年矣。乞增宮懸大樂、文舞、武舞、令舊工教習,以備大祀。上可其請,就除公太常卿以主之,兼提舉本路學校事。四年上問堯、舜、禹、湯為君之道。公娶書所載帝王事以對。上喜曰:汝為朕直解進讀,我將聽之。書成,上命翰林承旨安藏譯寫以進。至元元年,除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諮訪而后行。詔命典冊,多出公手。公選前賢內外制可備館閣用者,丹百卷,曰瀛洲集,至今用之。【(并出墓志。)】

皇元受天命,肇造區夏,列圣相承,未遑文治。上在潛邸,獨喜儒士,凡天下鴻才碩學,往往延聘以備顧問。壬子歲,自漠北遣使來征公,見于日月山之帳殿。上方治兵征云南,因問:此行如何?公對曰:昔梁襄王問孟子,天下烏乎定?孟子對曰:定于一。襄王曰:誰能一之?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夫君人者,不嗜殺人,天下可定,況蕞爾西南夷乎!曰:誠如威卿言,吾事濟矣。是歲,云南諸國降。上既登極,每有征伐,必諭以不殺,于是四方未稟正朔之國,愿來臣屬者,踵相躡于道。十余年間,際天所覆,咸為一家。土宇之廣,開辟以來未有也。不嗜殺之效,其捷如此。然一言寤意,皆自公發之。

六年作新大都于燕,宗廟之制未有議者,公奏曰:陛下帝中國,當行中國事,事之大者,首推祭祀。祭祀必有清廟。因以圖上,乞敕有司以時興建。從之。踰年而廟成,公以所教太常禮樂亦備,遂迎祖宗神御入藏太室,因奉安而大饗焉。禮成,上悅,賞賜良渥。

公明習前代典故,尤精律令。事有至難,獄有大疑,使公決之,不暇閱成案,立談之間,引援區別,氷釋理順,載法之文,法外之意,無不包舉。雖專門名家者,亦不如是之審。至論事,口悱悱然若訥者。及秉筆而書,頃刻千百言,言盡意到,燦然成文。人謂尚書說事,手敏于口。公之奏議,典贍詳悉,無迂疏之累;古文傳正明白,無奇澀之偏;歌詩則坦夷瀏亮,無雕琢晦深之病;四六則駢儷親切,無牽就支離之弊。雖然,在公悉為余事。惟愛君憂國之心,堅如金石。不以仕宦為污,不以辭退為高,不以衰老疾病為憊。茍聞時政有所可否,論思獻納,常若言責之在己。倦倦不替,至死乃已。合于古人畎畝不忘君之義也。【(并出墓志。)】

廉訪使楊文憲公,名奐,字煥然,奉天人。國初舉進士第,授河南路征收稅課所長官,廉訪使。歲壬子,參議京兆宣撫司事。乙卯卒,年七十。

君母程氏,嘗夢東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筆授之,已而君生。父蕭軒翁,以為文明之象,就為制名。年十一,丁內艱,哀毀如成人。日蔬食,誦孝經為課,人以天性稱焉。又五年,師鄉先生吳榮叔。未幾,賦策成,有聲場屋間。年三十三赴廷試,興定辛巳,以遺誤下第。同舍盧長卿、李欽若惜君連蹇,勸試補臺掾。臺掾要津,士子慕而不得者。君答書曰:先夫人每以作掾為諱,仆無所以肖不能顯親揚名,敢貽泉下之憂乎!正大初,君草萬言策,將詣闕上之。所親謂其指陳時病,辭旨剴切,他人所不敢言。保為當國者所沮,忠信獲罪,君何得焉?君知直道不容,即日出國門而西,教授鄉里。【(元遺山撰墓碑。)】

君著述有還山集六十卷,始于古賦,次之以古律、詩文,又次之碑志、記說、銘贊、雜文,概數十卷。隱而天道性命之說,微而五經百氏之言,明圣賢之出處,辨理欲之消長,可謂極乎精義入神之妙。天興近鑒三卷,自壬辰正月至甲午六月絕筆,其書法如古之史臣,其議論如胡氏之春秋也。正統書六十卷,自唐虞至于五代,一年一月一日各有所書事。三代以上存而不議,秦漢而后附之以論。其敘曰:正統之說其所以禍天下后世者,凡以不出于孔孟之前故也。且夫湯武之應天順人,后世莫可企及。猶曰:予有慚德,武未盡善 后世僻王乃復賴前哲,概以正統之傳,非私言乎!今八例,曰得、曰傳、曰衰、曰復、曰與、曰陷、曰絕、曰歸。始皇十年貶絕、陷者何?懲任相之失也!太宗傳之而曰得者何?志奪宗之惡也!責景帝者何?短通喪也!責明帝者何?啟異端也!與明宗者何?有君人之言也!與周世宗者何?世宗而在禮樂可興也!如是八例,其說累數十萬言,以謂不如是,則是非不白,治亂不分,勸戒不明,雖歷百千萬世,正統之為正統,昭昭矣。【(見魯國東游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南县| 锦屏县| 大理市| 勐海县| 平塘县| 盐津县| 宁波市| 定兴县| 白银市| 沐川县| 巢湖市| 疏勒县| 大渡口区| 新沂市| 长岭县| 什邡市| 农安县| 饶平县| 漾濞| 溧水县| 辉南县| 瑞金市| 新龙县| 莎车县| 比如县| 剑川县| 芜湖县| 沾化县| 宿松县| 昌图县| 金昌市| 通城县| 太湖县| 乳源| 台中县| 福泉市| 肇庆市| 潍坊市| 宁国市| 顺义区| 吴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