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與本我(精裝典藏版)
-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2511字
- 2021-12-21 10:26:01
第一章
通過了解精神分析理論,我們順理成章地認為心理活動是根據唯樂原則而調整的。換言之,任何一種心理活動都是由某種負面的緊張情緒而引發的,并且最終向著緩解緊張,也就是避免產生負面情緒以及獲得正向情緒的方向發展。倘若以此為前提回看并審視心理過程,那么就需要在研究中引入經濟學的觀點。就當前我們的認知來看,最完整的視角就是將類型學視角、動態視角和經濟學視角三者結合起來審看,這就形成了心理玄學。
研究唯樂原則和過去的某個哲學系統的相似度,以及唯樂原則的延續,這其實毫無關系。我們只是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對日常的事實加以論述,并得出了唯樂原則的假設。精神分析領域并不以尖端性和原創性作為目的;而能夠讓我們最終得出唯樂原則假設的那些現象是如此明顯,以至于完全無法忽視它們。不過,我們還是會非常感激如果有某種哲學或心理學理論可以指導我們,那些帶有強迫性的正面、負面情緒的感知到底有什么意義??蛇z憾的是,我們還未曾找到相關的中肯建議。在心理中,這是最難以分析和琢磨的一個領域,如果我們必須要了解它,那么最需要做的就是大膽假設。我們決定將正面和負面情緒,與心理中不受約束的興奮量結合起來,也就是說,用產生正面情緒代表興奮量的減少,產生負面情緒代表興奮量的增加。而這并不是要簡單地在感知的強烈程度及其帶來的改變之間建立關系,至少從心理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情緒和興奮量之間沒有直接的正比或反比。對感知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興奮量在一定時間內的起伏程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通過試驗找到解開問題的關鍵。不過對精神分析師而言,除非我們被特定的觀察結果指引,不然沒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過于深入的研究。
而當我們看到,一部分專業且深刻的學者,比如古斯塔夫·費希納,對正面和負面情緒的看法十分接近精神分析的理論時,這就值得我們引起重視了。在古斯塔夫的短文《對有機組織生成與發展史的幾點想法》中可以看到他的觀點,他是這樣寫的:“只要意識行為一直與正面和負面情緒聯系在一起,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正面和負面情緒與穩定和不穩定狀態有一定心理學上的聯系。這也為我在其他地方詳細論述過的假設提供了證據。如果假說理論是正確的,那么只要心理活動超過某個特定數值,進而達到近乎完全穩定的狀態,就會產生快樂;反之,如果它與這個數值偏離,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而在正面和負面情緒之間也有一片地帶,是為情緒空白區……”
下面這些事實使我們相信唯樂原則在心理占據絕對的支配地位:心理中樞試圖降低興奮量,或至少使其維持在初始狀態。這其實只是換了一種表述形式,因為如果心理中樞以讓興奮量處于較低水平為目標,那所有能讓興奮量上升的事物都會阻礙心理中樞的運行,也就是說,會讓人產生負面情緒。唯樂原則的本質是維穩。其實,將穩定原則推導出來的那些事實,也讓我們相信確實存在唯樂原則。經過仔細討論,我們還能發現,我們所假設的這一心理中樞目標,其實就是費希納所說的“穩定趨向原則”的一種特殊情況,而費希納將這一原則與正面和負面情緒的感知聯系起來了。
這樣看來,唯樂原則似乎能夠決定人的心理活動,但現在要說的是,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如果這種觀點成立,那心理活動一定伴隨著愉快,也就是說心理活動肯定能使我們產生正面的情緒;但實際上,我們感知到的往往截然不同。真實的情況是,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股被迫奉行唯樂原則的傾向,但又遭到了抵抗,所以最終的行為并不一定是傾向唯樂原則。我們可以將古斯塔夫對這種情況的評論作為參考:“想要完成目標和真正完成目標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更何況目標只能是差不多完成……”
假如我們要研究是什么影響了唯樂原則推行的話,就又回到了我們熟悉的環境,我們可以廣泛應用已有的分析經驗來輔助支撐解決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阻礙唯樂原則的第一種情況是常見且頻發的。眾所周知,唯樂原則是心理中樞特有的一種基本工作方式,不過從有機體自我保存的角度來說,在面對外部困難時,它可能沒有價值,甚至是非常危險的。受到自我的自我保存欲望的影響,唯樂原則被現實原則取而代之。現實原則并不表示徹底放棄產生正面情緒這一目的,它只是主張暫緩或放棄其中的一部分,在這段時間里暫且忍受一些負面情緒的存在。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唯樂原則一直以難以控制的本能的工作方式存在。所以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無論是在自我之中,還是本能的作用下,唯樂原則會打敗現實原則,進而損害了整體。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現實原則取代唯樂原則只能是一小部分不太強烈的負面感知的解釋。一旦自我走到更高、更復合的地步,心理中樞中的沖突和分裂便成了另一種合理的疏導負面情緒的方式。心理中樞的所有能量,幾乎都源于它自身的本能沖動,不過這些沖動并不是全都可以達到同樣的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會不斷出現一種情形:某種本能或它的組成部分的目的和索求,與另一些本能的目的和索求不融合。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自我的統一體。于是,在統一體的強迫下,它們只得暫時停留在較低的心理發展層級中,從初始就難以得到滿足。那些本能受到壓制以后,很可能另尋出路,從而追求其他直接或間接的滿足。這本應可以產生愉快的情緒,但自我卻覺得非常不開心。由于舊沖突的排斥,就在某些本能想要按照唯樂原則產生正面情緒時,一種違背唯樂原則的情況出現了。我們仍然不知道壓制為什么能把正面情緒的可能變成負面情緒的源泉,但所有精神病癥中的負面情緒都屬于這一性質,這是無法感知到愉快的愉快。[1]
之前所說的兩種負面情緒,并不是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經驗的全部。不過,單從剩下的這些來說,我們可以確認,它們與唯樂原則的統治性之間并不矛盾。我們感知到的大部分負面情緒,都是感知的負面,它或者是外部感知,或者是因本能沒有得到滿足而感知到的壓迫。而這種外部感知本身或許就是負面的,也可能在心理中樞中引起令人產生負面情緒的期待,從而被心理中樞視為“危險”。對這些欲望的索求和危險的威脅作出應對是心理中樞本該做的事。這種反應可以在唯樂原則或對唯樂原則加以修正的現實原則的引導下,以正確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我們應該不必進一步限制唯樂原則。然而,對針對外部危險的心理反應進行研究,剛好能為我們現在的問題帶來新的論證和進一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