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動蕩,世間也無人再有心看戲。唯有那幾家得了勢的王公貴族院里,依然請班唱戲,一副粉飾太平的樣子。那幾處的場子,也自然是景西爺一手掌管,陸家得了勢之后陸七也不再是一副依附景西爺的樣子,兩個人的地位關系仿佛整個顛倒了過來。
時間沒過半年,突然有一天早上皇宮里傳出了一封昭告天下的圣旨:陸親王因德高望重,先帝退位讓賢,此后天下改朝。
這個消息傳到了阮玉的耳中,先是一嘆,自古興亡皆定數,這改朝換代爭權奪位的事兒戲里面也經歷得多了去了。可是隨即想到了唐肅,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此番才醒悟過來:原來唐將軍那日出征,名義上是駐守邊塞,實際上是為了先帝穩固兵權啊。唐將軍那一番仁義忠心,在這新朝之下,恐再難留存。
一心惦記著的,全都是唐將軍。不由得從懷中拿出了那個精巧的小木盒子,看著這舊物件兒阮玉不住地落淚,心里哀嘆這唐家算是完了,于是便讓老總管私下打聽唐家人的音訊,同時自己也會常常去舊戲園子附近溜達溜達,希冀著萬一唐肅回來可以找得見自己。
這日入夜,阮玉剛準備就寢,忽然聽聞總管立在門前低聲喚著自己。于是披衣起身,行至門前,打開門來見得老總管立在門口,身后還站著一個十來歲的男娃娃。
沒等阮玉發問,老總管先啟齒了,向那孩子輕聲說到:孩子,見過你阮叔。
那孩子還沒張口,眼淚就下來了,沒有哭聲也沒有抽泣,任憑豆兒大的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掉落。十來歲的娃娃,初懂人事,定是經歷了一番苦難,才會哭得如此悲涼。
老總管一邊將那孩子溫柔地摟在懷中,一邊向阮玉解釋:“這孩子,是唐府里廚子的孩子。改朝換代了以后,唐家舊府并沒有效忠新皇,于是上頭一聲令下,唐家成年男子全部就地處死,未及成年的男孩一律割去舌頭不得說話,會寫字的男孩也悉數處死。女子不論老少都發配邊疆成為苦丁。一時間,唐府里滿地血光,這孩子算得上是從死人堆兒里爬出來的了。”
老總管眼眶里含著淚光,繼續說道:“那日我在街頭打聽消息,忽見一個人販子賣奴,說是撿來的啞巴,便宜賣嘍。我見這孩子可憐,就花錢買下來了,想著我也是上了年紀的人了,怕往后伺候不好先生,找個年輕的來供您使喚,先生你宅心仁厚,定然會對這孩子不錯。沒花幾個子兒就買下來了,因為啞巴沒人愿意要,隨后我帶著這孩子喝茶,順便想問問他打哪兒來,怎么流落到了這般的田地。這孩子沒舌頭,又不會寫字兒,但是所幸認得幾個字兒。于是我從茶館兒的說書先生那兒,借來了一本隋唐演義,我問問題,讓他指著字兒回答我。就這樣,我才問出來他是唐家府里的人,家里人都沒了,就剩他自己九死一生地逃了出來。這也算是天緣湊巧,可算是找得了唐家的人。”
聽聞至此,阮玉俯下身,將那孩子的小手牽起來,攥在手里慢慢兒地撫摸著,一想到自己記憶里那素來和睦的唐府,如今是血濺四壁,冤魂滿地,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悲傷,哭出了聲兒來。念及此,也不知自己家那阮府是何光景了。便是:背井離鄉大半生,雙親知己杳無信;霜華愁染白雙鬢,新朝舊恨默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