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25.空心教育
- 隨想生活
- 醉醒溫柔
- 1279字
- 2018-03-27 08:34:16
2018.3.26
今天講的這個話題比較沉重。
其實我都還沒有做好準備,講些什么內容。但是主題已經讓我感覺到了沉重。
空心病是現在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個詞。
家庭的空心,社會的空心,最終變成孩子的空心。
北大有30%的新生不愿學習。我們還能說什么呢。
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孩子。他們有自虐傾向,一碰到問題就是用頭撞墻撞桌子,甚至你自己的大腿,更有甚者拿書拍頭,還有甚者用小刀剪刀戳自己。
……
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評判這件事情。
但是,誰在新生數量的增加,我們愈來愈重視這一點。因為我們隨時都會面對孩子的心理危機,最終導致成了自殘或者傷害他人。
我碰到好幾個孩子,深入交流之后,他們說生無可戀了。
生無可戀了。
這應該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孩子所說的話嗎?
但是我恰恰遇到了這么多的孩子。
他們書包里,我們不敢翻。刪了他的書包,可能就會引起他強烈的反彈。因為他那敏感脆弱的心靈,再也經受不起我們任何過于粗暴的行為。
但是我們知道他書包里面很危險。
我們知道書包里面放著小刀剪刀,這是其次。我甚至知道很多孩子書包里面放有木棍,削尖了的木棍。
缺乏安全感。
這同樣是很多孩子內心缺失的。
回歸到原來的話題。空心病。
他看起來像是情緒低落,興趣缺乏快感缺失。有點像抑郁癥,但是事實上和抑郁癥沒有任何關系。
其實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所以特別能夠理解他們。
我在高一的時候問過我的班主任。
人為什么活著?
是不是很傻很瘋,不可理喻。但是恰恰沒有人好好的,認真的用心的跟我做個解答。
人為什么活著?
今天我在更多的孩子身上,發現他們存在的這個問題。或者說越來越多的孩子心中有了這個問題。
生無可戀呀,活著有什么意義?
他們找不到自身的存在感,認同感。他們無法讓自己找一個可以立身之地。
我們從他身上擴大出去。孩子的性格心理是因為家長社會產生的。
現在所有的家庭的父母都是非常功利精致的功利主義者。工作只是他們賺錢的工具。孩子只是他們實現自己希望的工具。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
這里面缺少了愛,缺少了關懷,缺少了尊重。
而這是孩子最最需要的,但是家長自己都沒有了。
再來看看這個社會。多少人真正的愿意耐心的去分享自己內心的愛,自己的關懷,自己的尊重呢。
說句難聽的話,很多人連尊重都不會。
尊重。
都不回。
那你還讓他談什么愛關懷呢?
那不是扯淡嗎?
整個社會都是空心的。
整個家庭都是空心的。
所以孩子都是空心的。
所以大學的孩子,游戲游戲在游戲,戀愛戀愛再戀愛。
混日子成了大學的特色。
他們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他們是生活在缺失迷惘。
只是旅途中一幫迷路的人。
再說一個實際的現象?,F在有多少的人能夠勇敢的去面對任何挑戰和問題?90后有多少?為什么會沉迷游戲用游戲解決排壓?
難道我們的人生除了游戲之外就沒有了嗎?除了游戲之外,就真正的只有功利色彩的嘛?
當然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好好的人還是很多的,這是我們開所看到的,這種空心的孩子越來越多,這個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那我們再來晚就又能做什么呢。
孩子自己都空心了,要讓他長大之后再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嗎?不可能了。
傷害還會落到下一代。
下一代永遠是傷害的承受者。
請給予孩子尊重,愛,關懷,溫暖。
不要讓我們的教育毀掉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