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秋天,王世華從小學畢業,他報考了山陽縣初級中學。當時文化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山區,教育更是落后。偌大的山陽縣,只有一所中學,還只有初中,沒有高中。所以1954年他小學畢業以后,只能報考山陽縣初級中學。當時考初中因為人不太多,他也沒抱什么太大的希望,只過了三天之后學校就發榜了,王世華的名字也在其中,世華和他的小學同學金志富,韓少根等同學都被錄取了。
就這樣,王世華結束了他的小學兩年的學習生涯。這兩年雖然是短暫的,但是因為他是第一次踏入學校,另外,他也是第一次與老師和同學們接觸,因為他以前一直在家里學習。當然更主要的是這兩年里,他的年齡增長了一些,還學會了干農活,也學會了為家里的種種事情進行分擔和操勞。
王世華被分編在山陽縣初級中學秋五七級甲班。因為他是第一次離家外出求學,大哥親自陪著弟弟去上學。他的行李非常簡單,只有一個黑木箱,如果說得準確一點,這其實不是木箱,而是一個木頭匣子。長不過二尺,寬不過一尺二,是用桐木做的,上面刷了一層黑油漆。就是這么一個小黑木匣子,里面裝著他要用的學習用品和幾件簡單的衣服,這就是他的行李。這個小木匣還是他的大哥、二哥他們上學的時候用過的,所以對他來說,十分有紀念意義。王世華直到今天,還小心地保存著它。
就這樣,王世華在大哥王世經的陪護之下,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個歷程。路上的情景至今他還歷歷在目,離開家的時候,開始他還沒有感到什么,當他們走著走著,回頭再望一望,家里面的房子,以及向他告別的親人已經看不見了,都被眼前的群山遮擋住了。這個時候,王世華的心情開始沉重起來,當時他的年齡還小,他才十四歲啊!作為一名十四歲的孩子,第一次離家到外地求學,他的心里有些恐慌和不安,對未來的恐懼和彷徨可想而知。
王世華就這樣走一步,向后看一回,可謂是一步三回頭,短短的65里山路,他們整整走了一天。這一段路程雖然只有65里,卻需要翻山涉水。他們首先要過一條大河,這條河就是北溝,兄弟倆從河口慢慢地一直走到了山頂。在山頂有一座小樓,這個樓名叫過風樓,實際上就是山頂上的一個豁口。過了這個豁口,還要下一條溝,這條溝叫做十里溝,有整整十里路要走。
他們出了十里溝,然后又走到桐峪口,桐峪口再沿著大河,繼續向西沿河而上,再走25里,才能到達縣城。他一路走,一路不想繼續前進。王世華不斷地蹲下來,走著走著他就不想走了。
世華直到現在還感激他的大哥世經,當時大哥對他這個弟弟非常耐心。
當王世華不想走的時候,他就給大哥提出:”我要回家和大哥你一塊兒種地。”
是大哥總是耐心的勸說著弟弟,世經說:“你看你,年齡還小,身體又不好,身單力薄,肩不能擔手不能提,你能干些什么能活呢?“
世華說:”我干不了重活可以幫助你干些輕活啊!“
大哥說:”家里有我一個人支撐著就夠了,你還是去上學吧,上學對你以后也許有好處的。“
兄弟倆就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走到了天黑。每當世華想起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就由衷地感激他的大哥世經,正是在大哥不斷的鼓勵下,才使他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反過來講,如果大哥當時遷就了弟弟,讓他回家和他一起務農,那么他今天也許就是另一番情景了。可是大哥愿意把家庭的重擔,自己擔負起來,而讓弟弟去求學,這是一種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所以世華一直覺得他的大哥對自己的恩情十分深重,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到了學校以后,天已經黑了,世華記不清楚當天晚上大哥和他是怎么樣度過的。等第二天早上天亮了以后,他才能簡單地觀察一下這個陌生的學校。
學校位于山陽縣城西街的一座古廟當中,實際上這個學校就是當年的一座古廟。這里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非常新鮮的。校門口是一個木制的牌樓,牌樓雕刻的十分精致,不知道這個牌樓以前是干什么的?學校的前院還有一個大水池,這個水池里面都是泉水。這里泉水終年不斷,但是從來沒有裝滿過這個水池。無論是天如何旱,也不論是天如何下雨,水池里的水總是保持那樣的水位,大概有兩丈多深。因為是個圓形的池子,像一輪月亮,所以人們把它又叫做月亮池。在這個月亮池的中間,橫跨著一座小石橋,小橋的下面有一個圓孔,這個圓孔將月亮池一分為二,但是兩邊的水又可以互通。人們游泳的時候,還可以從這個洞里鉆進鉆出。
后院里有很多棵非常高大的古柏樹,世華估計大概有好幾百年了,因為當時兩個人都抱不過來,還有幾個大的殿堂,大概這是過去供奉神像的地方,而現在就成了學生們住宿的宿舍了。睡得簡單一點,他們都是在地上鋪上稻草,然后各人把自己的被子展開,鋪一半蓋一半,就在這大殿里住宿。而教師住得都是一排排的土坯壘的平房。
在蒼龍山的山腳下,也就是他們學校的北面,有一個小操場。操場雖然小,但是其中的設備,比他們原先的板巖小學要強多了,有籃球場,有足球場,當然足球場很小,只是一個很小的足球場而已。大家下課之后就在上面踢踢球,邊上還有一些單杠、雙杠之類的鍛煉器材,離他們學校不遠的西邊,大概有一里路左右,有一座比較矮小的磚制的塔,這座塔在當年他們看起來十分不起眼,但現在看來,這座塔就非常有來歷了。
據說,那塔是唐朝修建的,名字叫豐陽塔,這是給山陽縣帶來豐收的這樣一座古塔,是當地人民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