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終結與開端
- 若愛若幻
- 逸霂
- 1496字
- 2021-12-31 21:20:22
一
過了很久后重讀自己以前寫過的文章,沉心代入加重新查閱資料才找回當初的心緒。
2021年,本覺得可以結束2020年那種小丑感的年份,回過頭來發現雖然不像前一年帶著層煩悶或黯然,但成就寥寥,說是平靜更不如說是毫無建樹。
心血來潮點開了過去的日志,發現自己居然一年沒動過筆寫隨感寫心緒。人為不顯幼稚不太愿意表露情緒或許作為一層原因,一年內確沒遇見什么人什么事值得自己像曾經一樣吐露心扉或許作為另一層原因,可望著如此長的時間間隔,我卻突然覺得哪怕抱訓練文筆的想法也應該給過去的自己一些交代,高中時對未來滿懷信心憧憬的他應該不會愿意看到有個和他一樣名字一樣性格的人碌碌無為到他只要能見到他就會拉著他教育一晚上。
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作為年終,卻不對今年這一年度的總結。
于是緊接開頭,從我寫過的第一篇我認為生僻字比白話多的《雨》開始,再一次寫下那句我知道只有自己能看懂所以硬要寫出來抒發情感,結果后來自己也開始看不懂了,卻堅決認為寫出來就會讓自己很帥的——
“飛鴻踏雪倒映倥傯現實卻塵封伶俜故夢的瞬時,舊憶繾綣的韶華之瀾淵穆而終不浟湙瀲滟”
翻譯過來是:
往事留下的痕跡萬千,一邊對比著如今瑣事的紛繁迫促,一邊埋葬著過去憧憬的明天。至于那些回憶,它們依舊美好,可時間長河終不停息,心間那份不變的美好,也終于逐漸不再那么耀眼。
對于那時的過去而言,如今便是未來。那時寫那份回憶逐漸黯淡,或許更多是給自己暗示,而現在回顧一番,確是給了過去一個答復。
當時寫那篇《雨》,中間夾雜個人情感的“幾個人距離的時近時遠”部分,一邊傾注情感又一邊極力隱瞞;結尾部分寫漣漪與平靜湖面冥和一體,一邊悄悄給自己暗示一邊又其實并不能阻止自己的思緒;包括后來昵稱改名逸霂——逸宕,霡霂各取一字,暗示灑脫之意如小雨蒙蒙,雖不太感得到,但它確實存在。當初自己的確是在矛盾中糾結中逐漸成長的,于是在?雨?后,高考后最放松的那年,踏上成長的路途,《離》開了幼時的溫室。
“就像雛鷹第一次展翅,逞強著揮動顫抖的翅膀,試圖在廣闊的藍天劃出屬于自己的弧線,駛向未來的火車上躊躇滿志的少年少女,滿懷期待的眼神中也流露著不舍與不安。”
寫下這些時自己躊躇滿志大于不舍,后來重讀時自己不安大于躊躇滿志。躊躇滿志什么時候被消磨得大抵是找不到具體時間,不安什么時候出現的我倒大概能記得。那也是我寫文章從偶爾蹦出幾個生僻字,借此隱藏情緒偷偷抒發感情,到完全開始自說自話,把白話也說得像故弄玄虛的第一次嘗試。
那時,月亮《落》了。
“路沒有變窄人沒有轉彎充實的忙被空虛的碌取代。
微光偶爾拉扯著場景映入眼簾。月落我看見未干的水泥地上只有圖案相反的兩種腳印。”
那時描繪著生活環境轉換后各種落差帶來的巨大不適應感,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同高中一樣的忙碌也沒有改變,但高中的忙碌是為著具體的目標,那時自己感覺的忙碌是無趣且只讓人煩躁。
實際上那時的煩躁還來源于另一件不被現在的自己當做事情的事,不過具體事件與本文無關,也就不多聊,不過當時《落》一文的確是花了一半篇幅寫了這件事,我把一個人比作了珍珠還是月亮還是光我已經忘記了,但和這件事與本文無關相似,那個人在那篇文章里也不是情緒主導者。
主導者,是那句“未干的水泥地上只有圖案相反的兩個腳印”。寫那句時我認為這句在文章中最直白卻又最隱匿地把我的情緒全盤托出。
后來我又成熟又幼稚地找到了針對這種情況的又簡單又復雜的解決方案,這是在《雨》以后的成長,但又和《雨》那時不同,這次成長看上去是能解決各種事情,實際上卻讓消極與逃避占據了大半的解決方案空間。
或許這才是讓自己久未寫文字的最深一層原因。
雖然最后又是沒打算清晰表露想法,但總結是結束了。
逸霂,寫于2021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