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論胎息Ⅰ

“胎息”一詞,源頭很遠。《后漢書·方技傳》已描述東漢王真鍛煉內功,能夠達到運用胎息和胎食的地步。李賢作注時引《漢武內傳》說,王真“習閉氣而谷之,名曰胎息。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斷谷百余日,肉色光美,力并數人。”此人具有這樣的功力,應屬不假。閉氣吞氣,是上古傳下來的“服氣術”。咽舌下唾液,古稱“玉液煉形”,本是上古就有。這些健身方法,可以人口促進“辟谷”的成功,幾個月只喝水,不吃飯,照樣正常生活,至今氣功鍛煉有素的人,也能辦得到。可是服氣術并非“胎息”,李賢的詮釋并不準確。

東晉葛洪《抱樸子·釋滯》提到“行氣”的種種功效,有時能治百病,甚至能“延年命”,但那必需達到“胎息”的高境界: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嬰兒在母腹內并不存在呼吸問題,“胎息”狀態,就是返還到那種原始的狀態。這一詮釋,應該是比較準確的。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也有相同認識:“胎息者,不以口鼻呼吸者也。”(見《道樞·枕中篇》所錄)可是怎樣才能達到這么高的層次?正統《道藏》命字函收有《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其中抄錄了一段“胎息口訣”(不知出自何代?),對胎息有詳細解釋:

“口鼻俱無喘息,如嬰兒在胎、以臍通氣,故謂之胎息矣。綿綿不間,經三十年,以繩勒項,不令通氣,亦不喘息,喘息常在臍中。水底坐,經十日、五日亦可矣。”

極端高超的煉者,可以完全不用氣管和肺部來進行呼吸。不過,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長期練習:

“想身在氣中,口鼻俱閉,心存氣海中,胎氣出入,喘息只在臍中。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候氣平,還依前用心為之。以汗出為一過。亦不限過數。”

這種鍛煉方法,仍是強行閉氣,其結果會弄出一身汗。顯然,這么弄下去,恐怕很難真正達到胎息的境地,最多能使呼吸加長,肺活量增大而已,若不得法,還會損害健康。但此篇收錄的《胎息雜訣》引《經》語,倒有幾句關鍵的話:

“胎息之妙,功在無思無慮,伴合自然。心似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脈暢、關節通矣。”

從這里的提示來看,胎息決不僅僅是強行閉氣所能達到的。《道藏》所收《諸真圣胎神用訣》摘錄了不少古圣先賢關于胎息的言論,但內容都比較籠統,提示也較為朦朧。《鐘呂傳道集》中呂洞賓祖師的話卻透出真言:“胎仙就而真氣生,真氣生而自然胎息。胎息以煉氣,煉氣以成神。”指出胎息境界,已是修道進入較高層次的現象,是一種向更高層次鍛煉的高級方法。

南宋曾慥(至游子)《道樞·胎息篇》,錄有先賢一段論述:

“胎息之根源,不出不沒,狀如雞子,色猶水精,由念而有。動轉之時,內氣不出,意因其發而有去來。”

表明胎息與結胎、結丹有一定關系。

專門闡述胎息方法的經典,無過于自唐代的達摩祖師《胎息銘》,全文不長,但卻不太好懂: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離形去為之死。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元氣。

神行則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關兩句表明胎息與結胎的關系,前提在于“伏氣”。但氣又怎樣來伏?最早有幻真先生為《胎息銘》作了一點注解:

“凡胎息用功后,關節開通,毛發疏暢,即但鼻中微微引氣,從四肢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后氣續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于徐徐。雖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納氣,亦不流散矣。”

中心思想是從調息著手,讓呼吸輕微細致,感覺全身毛孔都在呼吸(體呼吸狀態),慢慢就進入胎息的境界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仲巴县| 北安市| 忻州市| 土默特右旗| 成安县| 桑植县| 侯马市| 无极县| 乌恰县| 句容市| 扬州市| 南康市| 厦门市| 仁化县| 宜兴市| 汝州市| 林芝县| 岐山县| 沭阳县| 安岳县| 湘乡市| 安国市| 云安县| 沁源县| 池州市| 都昌县| 海安县| 瓦房店市| 武隆县| 宣威市| 呈贡县| 高雄市| 洞头县| 八宿县| 安丘市| 马山县| 新干县| 昔阳县| 嵩明县| 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