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然后就在虛無之竅內,停神安息。停神,就必須要神靜,如果神燥而不安,那么就不能停,強停也必不在虛無竅內,而在竅外,無助于修練,并使神損而快耗,促短生命?;蛘呤峭瘛⑿皻馀c淫精混雜,其病主更深了。如此,乃是與修道之事有南轅北轍之歧。安息,就必須要調之有度而方才能安。息調平而神也就自得安靜,神安靜息也就能達內。息達內,就是內息,丹經中稱為橐龠。內息呼之而不出喉,吸之而歸于命蒂。從而又可達于踵。也就是莊子講的:“真人之息以踵”。相接不斷,綿綿若存,徹于涌泉,而往來不絕。初時停神安息于虛無竅內,應當以自然為主。如果心太過于嚴,那么就會使心火上炎,所以務必要順其自然,但順其自然,卻不是聽其自然。這在丹經中叫做“文火”。如果這時候心太散,那么就會使心液亂露而冷涼,所以務必要守住此自然,這在丹經中叫做“武火”。文火與武火的烹練,在丹法中是貫穿于始終的妙用。
5、如此調到內息勻稱,然后勿忘而勿助。以內息而踵外息,即內息為呼,而鼻中吸氣。以外息而踵內息,即鼻中呼氣而內中為吸。
6、這時候,心如同虛空,因有息相依,那么就是真虛。又因有息相隨,那么就是真空。真虛真空之間,靜而又靜,清而又清。氣息也綿綿,心神也默默。至此要一切放下,人我皆忘。這一段功夫,在丹經中叫做“鉆杳冥”?!兜赖陆洝分凶罡镜囊痪湓捠沁@樣說的,:“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鉆入杳冥,就是奪此成仙之信。杳冥中有精,然而鉆得不深,便把握不住,但杳冥中也有氣。只要我能一神獨覺于其間,其氣即為我的真息。一旦真息發現,薰心而有酥癢之感。我還要將此息按入虛無竅內,在那個空腔里,于是慢慢積累,從此命蒂生而陽氣自長。如此之后,便可以開關運氣了。
三、杳冥要訣
鉆杳冥,乃是身內的陰陽**,陸潛虛仙祖曾說:“**乃太上密秘之旨”。說到底,**就是至陰的本源,杳冥的根核。人要能夠鉆入杳冥,方才能夠得成**。一旦入于杳冥以后,不**而也能夠自動**。于是便從至陰中而生出至陽。
鉆杳冥的功法,總之不出四個字“凝神調息”。這里所講的凝神,是將先前已清之心,收而入于內境。心沒有清時,眼不要內閉。先要自動而自勉,把他收回來,清涼恬淡以后,才可以收入氣穴,也就是前面說的虛無之竅。然后將神坐于虛無中,不偏也不倚,如此就是凝神于虛。
調息一事并不難,只要心神一靜下來,神隨息而歸于自然。我只是守之,順之。然后神光下照,(閉目后,神靜而自有神光下注)。如此便是調息。
但調息又不止于此,應該調度陰蹺之息與我心之息相會于氣穴中。調度的方法,應該順其自然。只要將前面講授的功夫修練好了,自然會令神在氣中,而默注于元海,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我只是守其性,使之不散亂。存其神,而使之不昏沉,所以能夠杳冥恍惚。
總之,心止于臍下,叫做凝神。氣歸于臍下,叫做調息。神息相依,我守其清凈自然,就叫做勿忘,我順其自然,就叫做勿助。
勿忘而勿助,以默以柔,只要呼吸之息(包括內息與外息)活活潑潑,心神自在,那么就可以鉆杳冥??傊畠删淇谠E:“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經過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間心息相忘,神氣相融,便是不覺恍然而陽生矣!
四、開關展竅總要心傳
總結前面的功法,次序分別是:收心(靜神)、調息、閉目存神,然后就順之自然,靜之又靜,清而又清,一切放下,而全體皆忘。最后是進入混混沌沌,杳杳冥冥的境界。功夫到了這時候,就如同天氣季節到了冬天,萬物蕓蕓,都各返于它們最原始的根本時代。又如同一天中的夜晚亥時,所謂“亥漏沉沉,各息其心”。這就是無知、無識的時候。
又有誰知道,正是此無知、無識之際,才有一陽來復呢?就恰如冬季過完而生出春天,夜晚結束而曙光來臨。
當時,驀地一驚,無煙似有煙,無氣而似有氣,由下丹田處薰至心闕,使人如夢初醒。值此初醒之時機,就叫做活子時。
這時候,只覺得忽然從內鼎(氣穴)之間,沖出一物,跳跳躍躍,噓噓噴噴,直由沖脈(沖脈起于臍下之氣街,也即是**上一點,而直上散于胸中,即心口處)上至心府,即展竅的時候。
注意:此時的展竅,乃展有橫骨,大赫,氣穴,四海,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共十一處,為小展竅,開篇所論為大展竅。開關、展竅全都自然而然,不可死拘于某點、某位、某處。
展竅以后,我便等候著此氣沖突有力的時候到來,于是就變神為意,用意將此真氣引出尾閭,一撞三關,透夾脊,而飛上泥丸,如此便是開關。
展竅、開關,從頭到尾共經歷四層功夫,如今再祥細說一下,以便學者習練。
第一步:收心
心即是神,元神從先天而來,用不著收,已在心內。但是心內也有識神,就像云遮月亮一樣,識神將元神遮蓋了起來。白天,識神接觸于事物,生出七情、六欲等感情與想念。夜晚入睡之后,識神又接于夢態而始終不讓元神顯露。
識神的性質是外馳而接于物,所以要將它收回,讓它滅亡,而露元神。
方法就是放松入靜,如前文所講授的。
第二步:尋氣
尋氣,就是在陰蹺一處尋得。陰蹺之內是活活潑潑,一塊不見不聞之處。我將收來之心(即行專氣致柔的調息法與抱神以靜的功夫),靜于類同會**的陰蹺一處。如此數日之后,陰蹺處便會升起一股元氣,乃是元精所化,這也就是最初的練精化氣功夫。
化氣之后,我更加倍靜神以守,守到氣動之時,即以神去相會合。
此時的神氣會合(即**)之法,就是凝神的功夫。
第三步:凝神
凝神,就是將神意注于下關氣穴之處。氣穴在肚臍以內一寸三分處。然后自然而然,等到陰蹺的氣機萌動,但因火候不到故氣機萌動時還不能以神會合。
所謂以神會合的方法,就是氣機走在那里,我就將神注在那里。
一旦氣機萌動后,則會清楚的感到它在慢慢地由會陰(**之后,**之前)處上升,此時氣尚在動,不能與神相合。至于什么時候相合,就是丹經中所講的火候。
當氣機運動著而忽然一停的時候,就是**的火候到了。一般人的氣機此時都在肚臍之后的那片地方,但不論此時氣機停于何處,都要將神注于其間,使神氣自然**。
如此漸漸地積累,忽然有一天,從內鼎(從臍下一寸三分處,再入內一寸五分,方圓一寸處為內鼎)之間,沖出一件物品。
這件物品就是最初的藥物真氣。
當真氣產生之后,就應該展竅了。
第四步:展竅
此時是展小竅,共十一處,前文已有祥細介紹。
這時候展竅,完全不*我之神意,而是真氣充足,自然沖開,只覺得此氣由沖脈之路,直沖到胸口。
起初,這種沖突較弱,但漸漸地感覺明顯了。我于是改變不知不覺的神為意,但絕不是氣功學上的意念,當是神意。學者心到而神知,體證而明知,這時候很難言說。
用神意將真氣引導,由尾閭的左右兩孔而進入尾閭關中,就已是開關的事了。
第五步、開關
如前一步,用神意將真氣引導而入尾閭關。入口就在尾閭的左右兩孔。此時如有針刺一般的感覺于尾閭左右兩端,那已經是將真氣引入了。如果沒有這種感覺,應當將神意置于尾閭深處,引真氣而如同托重物上陡坡一樣。
但大多數人都能一次通過,即自然而然的以神意略引即過,始終引不過關者,那么說明真氣不足沖突不夠,當靜神守于陰蹺,使真氣充足沖突明顯后再引導過關。
過尾閭后,只覺真氣循督脈返行而上,到脊椎中間處,有一夾脊關口,過時也有針刺之痛,再上去,就到了腦后的玉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