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困境Ⅲ
- 超級修真升級系統(tǒng)
- 輕易難料
- 1527字
- 2017-07-24 06:35:00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臺灣的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并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媽祖的,自認是媽祖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只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xiàn)象。所以在臺灣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3]
四、缺乏講經布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說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臺灣無線的電視臺甚多,定時播出佛教講經節(jié)目的,有六七個,甚至有許多電視臺是整日播放佛教節(jié)目的。佛教有自己傳道的專用電視臺。除電視臺外,擴播電臺亦有佛教講經節(jié)目。相對的,在電視臺或播音電臺方面,幾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講經節(jié)目。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yǎng)人才上,雖有一間小規(guī)模的木柵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yǎng)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說經人才,不重視說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干而無新枝,其后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門過于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圣」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后,才能轉「凡」而為「圣」。「修持」在宗教活動中,占著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圣,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圣。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后成「神」,及由積善并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圣」。由凡入圣,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梁。道教由于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箓,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藥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匯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并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于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zhí),卻不會產生宗教戰(zhàn)爭。而爭執(zhí)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yōu)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眾不能區(qū)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情形不僅在臺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筆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開會,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長告訴筆者說新加坡有的道廟甚至將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設在廟中來拜,但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只。這個例子說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并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只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著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舉例而言,由于明末《西游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倡導,于是道教將觀音、錠光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后果。相對的,佛教雖也吸收道教的神只,如關公在道教的階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卻把他說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將佛教的神置于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于低階,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