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創 新 篇 (2)

  • 北京精神
  • 《北京精神》編寫組
  • 4605字
  • 2013-08-03 03:16:19

事情遠遠沒有結束。1996年,郭凡生宣布慧聰未來的上市目標。根據他的設想,公司上市后,慧聰內部將出現上百個有百萬身價的員工。基于國內從未有過民營公司上市的情況,所以許多職工對此不以為然。大多數人只是為了給郭凡生“面子”而認購公司的內部股票。甚至直到公司上市前,還有眾多持有慧聰大額股票的高層人士離職。

然而,自從郭凡生作了這個決定后,他鉚足了勁要讓公司上市。為此,他曾兩次更換目標市場和投資銀行,創下了中國上市的民營企業中花費最高、換得擔保人最多、耗時最長的公司之一。

十二年后,慧聰終于上市,這個烏托邦式夢想成為現實,一百二十多名員工因持有大量股票而搖身一變為百萬富翁,而他們在慧聰工作的平均年限僅有6年。至此,郭凡生終于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他說:“一個上市公司一下子創造了這么多的百萬富翁是‘前無古人’的,也許有的創造了幾個億萬富翁,但創造的百萬富翁絕對沒有這么多的。好的企業制度把笨人變聰明,把懶人變勤奮。”

郭凡生并不是埋頭苦干的創業者,他更近似于股份制的狂熱追隨者。他的口才很好,經常參加各種公眾論壇,每次演講也必然提到股份制。他認為這是一種當之無愧的使命:“我覺得,我的最大價值就是使資本市場對知識經濟的規則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接受到接受,要讓知識經濟的規則從知識分子的推動和掙扎變為一種大家公認的常理。”

【在京檔案】

1982年,郭凡生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1992年10月,他邀請幾個知交一同建立了慧聰有限公司。他持有50%的股份,因此成為公司的董事長兼任總經理。2003年12月17日,慧聰國際咨詢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上市的民營企業。

陳景潤:活在數學中的智者

【北京人物】

陳景潤(1933~1996),中國當代著名數學家,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66年,他發表了《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掀開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光輝的一頁,這個成果也被稱為“陳氏定理”。他因此而獲得了中國自然科學獎的一等獎。1999年,紫金山天文臺以他的名字為一顆行星命名。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六平方米的小屋,一盞煤油燈,一張床板,一支筆,六麻袋的草稿紙,一位數學家在這樣的環境下解開了世上最著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而他距離摘取數學皇冠頂端的明珠——“1+1”,僅有一步之遙。

這個讓世界都為之驚嘆的人,就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小時候的陳景潤是一個瘦弱羞怯的孩子,卻對數學如癡入迷。計算數學題占據了他一天中大部分的光陰,他卻從中得到了巨大的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的數學系畢業。他在數論系列問題中的出眾表現,引起了華羅庚的注意,將他調到了中國科學院的數學研究所。

50年代初期,陳景潤針對球內格點問題、高斯圓內格點問題、華林問題及塔里問題的研究成果進行重新計算,得出重要結論。60年代后期,他又投入到對篩法及相關問題的研究中。

兩百多年來,懸而未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吸引了無數的數學家,卻無一人將其摘下。早在高中時代,陳景潤就聽老師介紹過:數學是自然科學界的皇后,而數論是數學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那皇冠上璀璨的明珠。這一番美妙的啟示,成為了他一生中的奮斗目標。

為了解開“哥德巴赫猜想”,摘下這顆閃耀奪目的明珠,陳景潤憑借驚人的毅力,堅持不懈地在數學的長河里摸索前進。辛勤的汗水終會得到豐美的果實。1973年,陳景潤終于尋到光明的道路,他找到一條簡化的證實“哥德巴赫猜想”的捷徑。當他發表這一成果后,立即引起世界轟動。“1+2”被稱為“陳氏定理”,人們稱贊它為“光輝的頂點”。華羅庚等著名數學家高度贊揚陳景潤的研究成果,世界各國知名的數學家們也紛紛撰文,稱陳景潤的成果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個成果”。

陳景潤在數學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至今仍難以被后人超越。1978年及1982年,陳景潤兩次受邀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作最高規格的45分鐘報告。

另外,陳景潤還對人類密切關系、現代經濟管理與數學組合以及尖端技術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他為此在世界各大報刊發表七十余篇科學論文,并寫下《組合數學》、《數學趣味談》等著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的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榮譽。

陳景潤聲名遠播,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但他毫不驕傲。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飽受帕金森氏綜合癥長達12年的折磨后,陳景潤因呼吸衰竭去世,享年62歲。

【在京檔案】

陳景潤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53~1954年任教于北京四中,后調回廈門大學擔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1956年被調至中國科學院的數學研究所。1980年成為中科院的物理學數學部委員。1978年開始培養自己的碩士、博士研究生。

鄧稼先:“兩彈”是他的勛章

【北京人物】

鄧稼先(1924~1986),中國“兩彈”元勛,中國著名科學家,先后就讀于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當年即返回中國。他是我國核武器研究的奠基者,參與組織我國核武器的研發;他在原子彈、氫彈的研制試驗中作出巨大貢獻;他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的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以及特等獎。由于他在我國原子彈的研究領域作出重大貢獻,被人們尊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鄧稼先是我國當之無愧的“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的研制試驗中,鄧稼先組織進行了流體力學、爆轟物理、中子輸運、狀態方程等基礎研究,完成了基本理論方案,并指導了核武器的模擬試驗。原子彈爆炸成功后,他又領導科研人員繼續探索氫彈的原理,并于1967年親自參與了中國首枚氫彈的研制工作。

1958年,二機部的劉杰慕名邀請鄧稼先參與一項國家機密科研工作,鄧稼先欣然答應。從此,曾經家喻戶曉的鄧稼先在各類刊物和社會活動中銷聲匿跡,除了戈壁沙漠和警衛森嚴的大院里,人們再也看不見他的身影。

鄧稼先擔任二機部的主任后,精心挑選了一些大學生,并準備好相關的俄文資料以及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方面終止了原來的協議,中央政府下定決心,一定要研發出中國自己的原子彈及人造衛星。

鄧稼先接到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工作后,便組織人手開始投入研究中。先前,蘇聯專家留下了一個核爆大氣壓的數值,鄧稼先在同事的幫助下推翻了原有的結論,從而順利突破原子彈試驗的關鍵性問題。

研制原子彈期間,正逢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這里的科學家雖然配有較多的糧食,卻仍然缺少油水,經常得餓著肚子進行試驗。鄧稼先的岳父捎給他一點可憐巴巴的油票,他全都買了餅干,在工作時與同事一起分享。在這種異常艱苦的環境里,他們以飽滿的精神態度日夜趕工,討論著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鄧稼先工作的地方并不僅僅是科研機構,他的足跡遍及大漠的試驗場。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他始終堅持不懈地在這個秘密基地度過了八年的單身漢生活。他甚至有十五次親自到現場領導核試驗,據此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1964年10月,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爆炸結束后,他親自帶隊進入現場采樣,以確定效果。之后,他和于敏等人立即投入到氫彈的研究中,最終取得了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原子彈到氫彈,鄧稼先只花了兩年零八個月,而法國花了八年、美國花了七年、蘇聯花了十年,這樣的速度堪稱世界第一!

就在他領導中國第二代核武器試驗圓滿成功的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他的癌細胞已擴散全身,無法挽救。國慶節那天,他提出的愿望是想去天安門看看。1986年7月16日,國家授予他“五一”勞動勛章。7月29日,鄧稼先于北京逝世。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在京檔案】

被清政府贊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的大書法家和篆刻家鄧石如,是鄧稼先的祖先。他的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1946年,鄧稼先在西南聯合大學的物理系畢業,后進入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鄧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實現了“科技強國”的夢想和包袱,他是當之無愧的當代知識分子的榜樣。

華羅庚:“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

【北京人物】

華羅庚(1910~1985),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矩陣幾何學、自安函數論、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等眾多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科學家之一。1985年6月12日,他因心臟病在東京病逝。目前,國際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研成果有“懷依—華不等式”、“華氏定理”、“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華氏算子”等。

1949年,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華羅庚感到熱血沸騰,他克服了重重阻力,偕同家人返回中國。途中停留香港期間,他為留美學生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希望海外留學生都能歸國,為新中國效勞。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一行終于抵達北京。

華羅庚回國后在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緊接著,他接受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組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研究所順利成立,他就任為所長。在以后的時間里,華羅庚潛心培養了眾多數學人才,他的很多學生都成為了后來著名的數學家,如陸啟鏗、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龔升等。

回國不過數年,他便發表了多篇數學研究領域的論文,引起學術界的轟動。他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1957年,他出版《數論導引》;1957年,他的《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首先被譯成德文,后來俄文版和中文版又先后出版;1963年,他和萬哲先合著的《典型群》得以出版。為了培育祖國未來的數學英才,他在北京積極發起各種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并親身參與出題、監考、閱卷環節。他還撰寫許多數學通俗讀物,受到了青少年的熱烈歡迎。他力主在科學研究中養成學術氛圍,因此學術討論是必須的。他還建立了我國最早的計算機技術研究所。

華羅庚還是杰出的社會活動家。1953年,他參與科學代表團前往蘇聯訪問。他還代表中國的數學家,參加了匈牙利的世界數學家大會。此外,他列席世界和平理事會、亞太和平會議。1958年,他與郭沫若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新德里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

1958年,華羅庚就任中國科技大學的副校長,兼任應用數學系主任。除了繼續數學理論研究以外,他還探索數學與實業相結合的道路。經過長時間的檢驗后,他認為優選法和統籌法完全可以在工農業生產中運用。這種方法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改變管理面貌。所以,他在科技大學授課的同時,還帶著學生去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他撰寫《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并帶著科技大學的師生到企業工廠中去宣傳“雙法”的用處。“夏去江漢斗酷暑,冬往松遼傲冰霜”,他勤勉的一生足以令世人仰望。

華羅庚在數學領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歸其原因,在于他真誠地熱愛自己的祖國,并為此奮斗一生,成為世界聞名的杰出數學家。

【在京檔案】

1930年,熊慶來在學術雜志上了解到華羅庚坎坷的自學經歷和卓越的數學才華后,果斷破格錄取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華羅庚,讓他進入清華大學。從1931年開始,華羅庚在清華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他僅用一年半的時間便完成了數學系的所有課程。此外,他還自學了英、法、德文,并在國外雜志刊發了三篇論文,被聘任為助教。新中國成立之后,華羅庚放棄了美國優渥的生活,毅然返回祖國,立志發展我國的數學科研事業。

王淦昌:兩次踏到諾貝爾門檻

【北京人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高要市| 上思县| 舞阳县| 犍为县| 石林| 福建省| 曲阜市| 武功县| 马山县| 河曲县| 乌拉特前旗| 淮北市| 潞西市| 林口县| 昌都县| 河北省| 中江县| 宿州市| 浮梁县| 丰城市| 衡东县| 阜康市| 东丰县| 本溪| 盱眙县| 宁明县| 十堰市| 平谷区| 揭东县| 高邮市| 石屏县| 黄山市| 从江县| 东辽县| 额济纳旗| 柳州市| 阳泉市| 全椒县| 广水市| 合江县|